光辉的历程 伟大的实践——陕西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中共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认真回顾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科学总结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对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促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从根本上破除了长期以来“左”的思想禁锢,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伴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大潮,陕西以一往无前的探索创新精神,积极融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中央的决策部署和陕西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陕西同全国一样,30年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实现了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全方位开放。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可分为“启动试验”、“全面探索”、“框架构建”和“体制完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至1983年,改革从农村启动突破。在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78年底到1980年上半年,主要推行“联产到组”责任制;从1980年下半年到1981年底,主要推行“联产到劳”责任制;从1982年到1983年,“双包到户”特别是“包干到户”责任制迅速发展,成为全省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到1983年底,全省99%的生产队都实行了包干到户,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格局。同时,改革管理体制,取消人民公社制度,建立起乡村政权和基层经济组织。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一些综合的和专项的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二阶段:从1984年到1992年,改革重点逐步由农村转到城市。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在国有企业改革上,继续扩大自主权,实施承包制、租赁制等措施,推进企业领导、分配、用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增强了企业内在活力。在城市综合改革上,西安市被列为全国计划单列城市和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宝鸡市被列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全国16个中等城市机构改革试点、全国金融改革试点和省科技改革试点城市,咸阳市被列为全国金融改革试点和省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城市。1988年后,省上先后出台了关于搞活流通和大中型企业以及住房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这三方面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通过一系列改革试点和重点突破,全省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
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阶段。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按照中央确定的改革目标和总体部署,陕西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在宏观管理体制方面,重点推进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价格和流通等系统改革。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从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政策调整转入以转机建制为核心的制度创新阶段,着力推进股份制试点和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十五大召开后,省上制定了关于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两个《决定》,通过联合、兼并、租赁、出售、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对中小型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在对外开放方面,提出了“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的战略和“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以存量换增量”的思路,使对外开放的规模和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四阶段:以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为标志,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陕西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力、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积极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彻底取消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企业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延长石油、煤业化工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积极实施困难企业政策性破产,推行国有企业属地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行政管理体制、公共财政体制和投资、金融、财税等各方面改革不断深化。
二
改革开放3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经济发展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30年来,陕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准确把握发展大势,积极抢抓发展机遇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不断深化省情认识,完善发展思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陕西实际的发展路子,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30年来,陕西经济总量从不足100亿元迈上了5000亿元的大台阶,实现了三次大跨越。从1978—1995年,经济总量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9.5%,实现了第一次跨越,其间经历了17年;从1995—2001年,跨上了2000亿元台阶,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0.6%,仅用6年时间实现了第二次跨越;十六大之后,6年内先后跨上了3000、4000和5000亿元几个大台阶,年均增长12.6%,实现了第三次跨越。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5465.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6.4倍,年均增长10.4%。财政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9.76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893.02亿元,30年翻了5.5番,年均增长14%。特别是近十年来,财政收入以年均20.3%的速度快速增长,比同期经济总量增速快8.6个百分点。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占全省经济的比重已达45.6%;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达到42%,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显著提高。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20.3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641.88亿元,30年累计投资17360.28亿元,年均增长18.4%。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促进了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到2007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2.13万公里,比1978年增加了8.29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063公里,是西部第一个突破2000公里的省份,“米”字形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铁路建设快速发展,西安至合肥、宝鸡至中卫等一批重点铁路工程相继建成通车,特别是神延、西延、西康铁路全线贯通,形成了纵贯陕北、关中、陕南三大经济区域的“铁脊梁”;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武汉至安康铁路二线、太原至中卫至银川铁路(陕西段)等重大工程相继开工,使全省“两纵五横四个枢纽”铁路网构架进一步完善。航空运输能力不断提高,民用航空航线里程达到52.43万公里,共开通302条航线,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枢纽功能明显增强,基本形成了“一主四辅”航空运输格局。全省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主的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www.daowen.com)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陕西始终把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在污染治理方面,仅“十五”以来,全省累计建成16个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37个污水处理厂,关停了渭河流域规模以下的化学制浆和废纸造纸企业,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治理、铜川水泥粉尘污染治理、汉丹江水源保护和陕北高污染企业治理等成效明显。在生态建设方面,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5865.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3343.6万亩,使陕西成为全国退耕还林面积最大的省份,占全国退耕还林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全省森林面积达到767.5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7.3%,四成半的国土被绿色覆盖,陕北大地的主色调由黄变绿,陕南保持了绿水青山的秀美景色,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新陕西正在变为现实。
——对外开放迈上新水平。陕西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到2007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806个,合同外资149.0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75.28亿美元,来陕西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到74个,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0家在陕投资。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68.88亿美元,进出口企业超过3000家,年出口上亿美元的企业达到10家,贸易伙伴遍及全球181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先后在海外和东部省份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经贸文化交流活动,西洽会、农高会、欧亚经济论坛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陕西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泰国、韩国相继在西安设立领事机构,陕西走向世界的道路越来越宽广。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建立,“两基”攻坚任务在西部率先完成;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人人技能工程”开始启动;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到2007年,全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5.5年提高到8.1年,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也由1.29%提高到2.15%。文化事业持续繁荣,文学艺术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以“两馆一院一站一室”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群众文化网络。目前,全省拥有公共图书馆111个、博物馆91个、群众艺术馆11个,分别比1978年增加1.58倍、2.64倍和4.5倍。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农村三级卫生网络不断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实现了全覆盖,参合率达到90.1%,全省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由1978年的2.56人提高到2007年的3.75人、医生由2.56人提高到3.75人,每千人平均拥有医院床位数由1.8张增加到2.9张。
——人民生活显著提高。30年的改革发展,使全省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63元,比1978年增长33.7倍,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2645元,比1978年增长18.9倍,年均增长10.8%。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427元,比1978年的26.8元增长30.4倍,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消费支出2560元,比1978年的134元增长18.1倍,年均增长10.7%;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1年的53%下降到2007年的36.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9%下降到2007年的36.8%,空调、家用汽车、电脑、移动电话等新的消费品逐渐进入居民家庭,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城市和农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19.4平方米、18.42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省社会保障和就业的财政支出达到159.01亿元,有81.38万人得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117.36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410.07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如今,人民生活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单纯满足温饱到逐步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享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
改革开放30年来陕西省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这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也是全省人民开拓进取、积极实践的结果。在这一光辉的历程中,陕西在探索中前进、继承中创新,逐步积累起了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先导。只有思想大解放,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始终高擎思想解放的大旗,以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不间断地推进全省的思想解放,引导干部群众把中央精神和陕西实际结合起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开阔眼界中拓展思路,在改革创新中破解难题。实践证明,思想的大解放,给陕西带来了观念的大转变,带来了经济的大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求是创新的过程。但也要看到,实践永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陕西思想解放的任务依然严峻,一些落后保守、不合时宜的旧观念还依然存在。比如,在发展观念上,守土为本,小富即安,甘居落后,不敢做大做强,总觉得好出门不如赖在家;在发展方式上,习惯于作坊式的小生产,小而全,单打独斗,自我封闭,凭经验办事,忽视科学管理;在发展视野上,存在着“肥水不流外人田”、害怕与人合作吃亏等不合时宜的心态,“你投资我服务,你办厂我上岗,你赚钱我发展”,互利双赢的开放合作意识还没有树立起来;在发展目的上,见物不见人,重政治影响、轻经济效益,热衷于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关注不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审视所处环境变化,深刻分析优势与不足,深刻反思思想精神状态,把思想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围绕发展与和谐解放思想,围绕工作实际解放思想,围绕改造主观世界解放思想,进一步拓展世界眼光,树立市场理念,强化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以新的思想大解放推动陕西经济社会大发展。
第二,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兴陕富民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在陕西这样一个欠发达省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要靠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靠发展;彻底改变经济社会相对滞后的局面,要靠发展;建设西部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要靠发展。能不能解决好发展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陕西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科教兴陕战略、工业强省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推动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着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陕西实际的发展路子。目前,陕西的经济发展已步入快车道,正处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陕西面临的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发展任务十分艰巨。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我们必须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抓住发展机遇,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谋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反映群众愿望、满足群众要求、代表群众利益的政策措施,努力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使改革开放的过程成为不断实现人民利益的过程。深化改革开放、建设西部强省,如果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发挥人民的创造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必须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搞现代化建设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尤其像陕西经济落后地区,更需要加大对外开放,加速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加快自身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陕西不断强化开放意识,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以开放促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国内东部、中部地区的联合与合作,加强国际间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往来,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不开放难发展。我们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结合,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提高陕西经济的外向度,努力推动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第五,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必由之路,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初步形成一整套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目前,陕西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依然在于改革不到位,滞后仍旧在于体制创新不足。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持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努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性任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是陕西经济欠发达的重要原因,必须认真落实我省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集中力量,强力推动,努力使全省非公有制经济有一个大发展、大跨越。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财税、金融、投资、价格体制改革。努力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全省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第六,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在党。30年来,陕西省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在于我们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了一支作风优良、素质过硬、无私奉献、干事创业的党员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以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建设西部强省、构建和谐陕西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