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库尔特·勒温的心理生活空间理论

库尔特·勒温的心理生活空间理论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生活空间,简称生活空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的。个人生活空间是指满足人体生活活动需要的空间范围。勒温所指的心理生活空间是用来解释个人行为原因的心理学术语,包括心理环境和个人区域。勒温后来将其扩展至群体,把P看成是许多人,把E理解为准社会的心理环境,构成了群体的生活空间。

库尔特·勒温的心理生活空间理论

【库尔特·勒温的心理生活空间理论】

心理生活空间(life space),简称生活空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提出的。勒温是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先驱,格式塔心理学的后期代表人,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

个人生活空间是指满足人体生活活动需要的空间范围。广义上包括住宅、商业建筑、餐馆酒吧和休息娱乐场所等;狭义上指受限空间,即仅满足居住需要的空间。勒温所指的心理生活空间是用来解释个人行为原因的心理学术语,包括心理环境和个人区域。生活空间实际上就是心理动力场和拓扑学、向量学相结合的另一种心理学的表现方式。心理环境相对于客观环境,是指头脑里对心理事件有实际影响的环境,它与个人当前的动机、需要及人格特点等密切相关,包括准物理的、准社会的、准概念的三类事实。“准”表示程度上虽然不够,但可以作为某种事物看待。相对于客观事实,被个体觉察到的那些事实可能与真实事实并不一致,因此只能被称为“准事实”。个人区域由内部个人区域(I-P,如需要、欲望和意图等)和知觉运动区域(P-M)组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分化成许多较小的区域。通常,内部个人区域中的小区之间保持着紧张的平衡状态,若内部刺激促使某一小区(如饥饿小区)的紧张度提高,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为恢复平衡,个体就会在心理环境中寻找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且释放能量,产生行为,去达到目标。这种目标若能满足需要和解除紧张,则具有正诱发力,引起个体趋向;否则具有负诱发力,引起拒斥。人的各种行为都是由外部环境,并通过人的自我状态(P)和心理环境(E)两种力量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心理动力而引发的(如上图所示)。实际上是个人品质与心理环境性质的一次短暂融会。

勒温用公式B=f(P,E)来表明行为是环境(即生活空间)与人的函数。生活空间内的区域由易于通过或不易于通过的疆界分开,从这一区域向那一区域的移动就是心理事件。勒温后来将其扩展至群体,把P看成是许多人,把E理解为准社会的心理环境,构成了群体的生活空间。心理学家解释社会行为时已广泛应用。(www.daowen.com)

┈┈┈┈┈┈┈┈┈┈┈┈┈┈┈┈┈┈┈┈┈┈┈┈┈┈┈┈┈┈┈┈┈┈┈┈┈

(原文出自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