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动机】
出生次序与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又称亲合动机或亲和动机,是指个体需要与人亲近的内在动力。比如,个体需要别人的关心与帮助、支持与合作、友谊与爱情、承认与接纳、认同与赞赏等。这些需要使得人与人之间出现了社会行为,如结交朋友、依恋亲人、加入某群体并参加群体活动等。人类的交往动机反映了人们对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要求,说明当个体相对满足了安全需要后,会出现归属需要。欲参加社会生活就要与他人接近、合作、保持友谊关系。人际交往也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具有社会属性,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只有通过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人的心理才能得到正常发展。个体的交往动机属于社会动机,通过后天学习而形成。
每个人都有交往需要,但交往动机水平在不同人之间存在差异。心理学研究表明,交往动机强的人,宁愿选择与别人待在一起也不满足其他动机。弗伦奇(French)的研究发现,当要求被试者与某个同学去完成一项认知任务时,那些具有高交往需要和低成就需要的人选择的是和朋友一块工作,而不管这个朋友的能力如何,而那些具有低交往需要和高成就需要的人,则选择一个他认为最有能力的同伴一起工作。
人类的交往活动与恐惧有关。沙克特(S.Schachter)对人际交往需要和动机与焦虑关系进行了一项经典研究。实验者告诉女生,她们要接受非常轻微或非常疼痛的电击。在激发了恐惧之后,让她们选择是单独等待还是与其他参与者一起等候实验开始。结果发现,两种条件下被试的选择有显著的不同:预计到疼痛电击的学生大部分选择了和其他人一起等候,而预计到轻微电击的学生只有一小部分选择与其他人一起等候。可见,高恐惧的人比低恐惧的人更愿意合群。为探究合群行为如何降低恐惧,沙克特增加了实验条件,他规定等候室中不能讨论有关实验的内容和结果。结果被试者大多选择单独待着,由此沙克特认为合群提供了人们进行社会对比的机会,从而降低了对实验的恐惧感。
恐惧、忧虑与合群倾向(www.daowen.com)
人类的交往活动也与忧虑有关。在一项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者把被试分成四个小组:高度恐惧组、低度恐惧组、高度忧虑组和低度忧虑组,然后进行合群倾向测验。在实验时,实验者使两个忧虑小组都没有任何恐惧感受,结果发现,恐惧与忧虑对合群显示出相反的效应。高度忧虑的人较低度忧虑的人倾向于不合群,他们和别人在一起会使忧虑增加,因此倾向于回避他人。由此可见,恐惧会使合群倾向增加,忧虑会使合群倾向减少,如上图所示。
出生次序也是影响人的合群需要的重要因素。与其他孩子相比,长子、长女和独生子女的交往动机要强些,这是因为父母一般对第一个孩子关心得更多点。顿伯(Dember)的研究表明,出生次序与交往动机有关(见上页图)。
社会交往动机在个人主义的文化环境与集体主义文化环境中存在着明显区别。研究表明,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个体交往动机较强,更期望交际活动,但这种交际不具有亲密感。集体主义文化的个体亲密感强,但他们人际交往的技巧较弱,交往动机与交际活动略显逊色。
┈┈┈┈┈┈┈┈┈┈┈┈┈┈┈┈┈┈┈┈┈┈┈┈┈┈┈┈┈┈┈┈┈┈┈┈┈
(原文出自梁宁建主编:《心理学导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24~42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