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海德平衡理论:认知平衡与不平衡

海德平衡理论:认知平衡与不平衡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平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海德于1958年提出的。Ⅰ海德的认知平衡图中的四种均为平衡状况,其特点是三角形的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状况有以下四种情况:Ⅱ海德的认知不平衡心理学家曾举例说明第二种不平衡的情况。

海德平衡理论:认知平衡与不平衡

【海德的平衡理论

平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海德于1958年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的认知对象会组合成一个个整体,其中构成一体的两个对象组成一个单元或系统。个体对单元或系统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是属于同一方向的,要么都喜欢,要么都不喜欢,这时个体的认知体系就处于平衡状态。

海德曾用P-O-X的模式说明这种平衡状况(如图Ⅰ所示)。

Ⅰ海德的认知平衡

图中的四种均为平衡状况,其特点是三角形的三边符号相乘为正。在图Ⅰ中,P和O为两个人(其中P为认知的主体),X为P和O所共同认知的一个客体,它可以是人、物、思想、现象等任何客体。我们以第二种情况为例,它可以表示这样的事实:P比较喜欢(+)他的朋友O,P不喜欢(-)“两个凡是”的观点X,他看到O也不同意(-)“两个凡是”的观点X,因此彼此就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

再以第三种情况为例,它可以表示这样的事实:P不喜欢(-)某人O,P比较赞赏(+)新当选的领导X,他看到O比较讨厌(-)这位新当选的领导X,因此也处于平衡和谐状态。

如果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就会出现不平衡的状态,不平衡状态往往会引起个体心理紧张,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并且促使人们减少或避免不平衡。不平衡状况有以下四种情况(如图Ⅱ所示):

Ⅱ海德的认知不平衡(www.daowen.com)

心理学家曾举例说明第二种不平衡的情况。如P比较喜欢(+)某朋友O,P在即将来临的总统选举准备支持(+)X,但他发现朋友O对X毫无好感(-),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使他非常烦恼。这时,有两种消除烦恼、恢复平衡的方法,一种是牺牲友谊,坚持己见的模式(如图Ⅲ所示)。

Ⅲ 不平衡转变为平衡的模式之一

另一种是保持友谊,改变态度的模式(如图Ⅳ所示)。

Ⅳ 不平衡转变为平衡的模式之二

海德的平衡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们实际是反映了人们对于互相联结的两个对象的态度习惯,并不能说明人类的态度的所有情况,往往把部分作为整体,看到了个体认知的求同性,却忽视了个体认知的求异性、存异性;看到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却过分夸大了这种影响力;看到了认知体系的不平衡引起个体的内心紧张,却没有看到认知体系的不平衡也可能保持稳定并对个体内心不产生压力

┈┈┈┈┈┈┈┈┈┈┈┈┈┈┈┈┈┈┈┈┈┈┈┈┈┈┈┈┈┈┈┈┈┈┈┈┈

(原文出自朱永新、袁振国著:《政治心理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112~11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