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隆的期望理论】
期望模式
期望理论是研究需要与目标互相作用的规律的一种理论,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佛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发》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佛隆认为,目标对一个人的动机激发有一定的影响,而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值这两个因素。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
其中,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在潜力的强度。效价,或称目标价值,是指达到一定的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一个人的效价受其经历、价值观念、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同一个目标,对不同的人,其效价是各不相同的。如升迁,对于希望升迁的人来说,其效价很高;对于不希望升迁的人来说,其效价等于零;对于害怕升迁的人来说,其效价是负值。期望值,又称期望概率,是指根据个人经验判定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大小。
这个公式表明,一个人的目标价值越高,期望值越大,激发的动机就越强烈,焕发的内部力量也就越大;相反,如果目标价值越低,或期望值越小,对人的激发力量就越小,就越难调动人的积极性。其具体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种:
(1)期望值高×效价高=激发力量大。
(2)期望值中×效价中=激发力量中。
(3)期望值低×效价低=激发力量小。
(4)期望值高×效价低=激发力量小。(www.daowen.com)
(5)期望值低×效价高=激发力量小。
为了激发力量达到最佳值,佛隆还提出了人的期望模式,如上页图所示。
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三种可能性,即期望小于现实、期望大于现实、期望等于现实。这三种情况,对人的积极性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
(1)期望小于现实。即实现结果大于期望值。一般说来,在正强化(奖励、晋级、提职、提薪、分房等)的情况下,现实大于期望值,能令人高兴,增加信心,增加激发力量,提高积极性;在负强化(惩罚、灾害、祸患等)的情况下,期望值小于现实,就会使人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
(2)期望大于现实。即实现结果小于期望值。一般说来,在正强化的情况下,就会使人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在负强化的情况下,便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因为结果比自己事先预料的好,可以加强信心,振奋精神。
(3)期望值等于现实。即期望值完全变为现实。这时,也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但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激励,积极性只能维持在期望值的水平上。
┈┈┈┈┈┈┈┈┈┈┈┈┈┈┈┈┈┈┈┈┈┈┈┈┈┈┈┈┈┈┈┈┈┈┈┈┈
(原文出自彭国甫著:《行政组织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6~20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