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希纳定律】
费希纳定律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于1860年提出的。费希纳是在发展韦伯定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韦伯定律是德国生物学家韦伯在一系列实验中发现的,人能感觉到刺激变化,取决于该刺激变化的相对量。描述觉察刺激微弱变化需要的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关系的规律,称为韦伯定律(Weber’Law)。韦伯定律指出,刚刚能觉察出刺激有差别时,刺激新增加量和原有刺激成正比。但对刺激的差别感觉,不取决于刺激增加的绝对量,而取决于刺激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
ΔI/I=K
式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变化量,K为常数,即韦伯分数或韦伯比率。不同感觉的韦伯分数(即K值)越小,表示该感觉对差异越敏感。研究表明,韦伯定律仅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对于过弱或过强的刺激,韦伯分数会发生变化。例如,在原重量为100克至400克的范围内,韦伯分数为0.02;当低于100克或超过50克时,韦伯分数会大大增加。
费希纳定律在视觉上的应用
费希纳提出可用韦伯定律理解人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并用最小可觉差加以解释。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jnd)是指在刺激变化时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每个人的最小可觉差不同,它会因训练不同或其他条件而发生改变。费希纳指出,由于jnd是对刺激量最小变化的觉察量,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测量人的感觉经验变化的单位。当原有刺激的强度不同时,要引起相同的变化量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也会有所不同。随着原有刺激强度的上升,要引起相同感觉变化量会随之下降。例如,当灯光亮度从75瓦上升到100瓦与从100瓦上升到125瓦时产生的感觉变化量是不同的,前者的感觉变化量明显要高于后者。为此,当刺激量越大时,人产生一个jnd需要的变化量越大。但是,当物理量不断增加时,心理量的变化却会有所降低。这说明在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量的变化,这个规律称为费希纳定律(Fechner's law)。(www.daowen.com)
费希纳假设,每个最小可觉差代表一个感觉单位,任何感觉的强度都可以用阈限(本书有介绍)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差来决定。每个最小可觉差主观上相等,大的感觉可以作为许多感觉单位的总和。感觉大小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S=KlogR
式中:S为感觉,R为刺激,K为常数,意为要使刺激引起的感觉大小增加1倍,则刺激强度必须增加10倍,即刺激按几何级数增加,感觉则按算术级数增加。如上页图所示,该图X轴代表刺激强度,Y轴代表感觉强度的心理量。图中A与B的差异在刺激差异量上与B、C之间的差异不等,但引起的心理经验相当,都是两个最小可觉差差异。用数学语言可描述为:当感觉经验以算术级数(1-2-3)增长时,刺激级数以几何级数(1-4-9)增长,感觉经验与刺激强度之间在数量上是一种对数关系。
┈┈┈┈┈┈┈┈┈┈┈┈┈┈┈┈┈┈┈┈┈┈┈┈┈┈┈┈┈┈┈┈┈┈┈┈┈
(原文出自梁宁建主编:《心理学导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1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