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由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发现的。艾宾浩斯经过8年的研究,发表了名著《论记忆》。他的研究发现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很长的时间。那么,对于我们来讲,怎样才叫做遗忘呢?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艾宾浩斯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是拿自己作为测试对象的,他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他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见上图)。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而且,遗忘除了受时间的影响之外,还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忘得慢。艾宾浩斯还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音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死记硬背,是费力不讨好的。因此,比较容易记忆的是那些有意义的材料,而那些无意义的材料在记忆的时候比较费力气,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也很不轻松。此外,数量大的材料遗忘得快;学习程度不够的材料忘得快,一般认为过度学习150%的材料记忆效果最好;学习材料中首尾的内容忘得慢,中间的内容忘得快。
遗忘的原因有不同的学说:
1.衰退说(www.daowen.com)
衰退说认为大脑中的记忆痕迹如果得不到强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失,于是就产生了遗忘。这种说法易于为人们接受。在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情况下,未经注意或复述的材料可能由于痕迹衰退而被遗忘。但很难用实验来证实,同时它对暂时性遗忘不能解释。
2.干扰说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随着日益增多的新信息输入和归类,提取线索就愈加困难,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干扰,所以不能提取,导致遗忘。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发生任何变化。记忆干扰有两种,分别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先学习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保持和回忆起干扰作用的称为前摄抑制;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保持和回忆起干扰作用的称为倒摄抑制。不论在哪一种情况下,前后学习的内容越相似,干扰的程度就越大。
┈┈┈┈┈┈┈┈┈┈┈┈┈┈┈┈┈┈┈┈┈┈┈┈┈┈┈┈┈┈┈┈┈┈┈┈┈
(原文出自http://baike.baidu.com/view/342589.htm?fr=ala0_1 ;张文新、高峰强、司继伟主编:《心理学与教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6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