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吉是隋朝一位有名的相地大师,其著作有《相地要录》、《宅经》、《葬经》、《五行大义》等名著,极为后人景仰。他曾经给皇后择选吉地,但是当时的皇帝不听从他的建议,他便预测说到隋朝运数不会长久,果然隋朝只经历了两帝,历时仅三十八年。隋朝宰相杨恭仁在迁移祖坟时,共请了五六批风水师前来相地,其中有个叫舒绰的风水师因猜中地下之物而受到重赏,由此可见当时风水之盛。
隋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皇帝,对风水术之说持怀疑态度,比如说如果有人在他的面前提及风水如何,他就会毫不客气地批评说:“如果说我家祖坟所占的那个地方不吉利,那我又怎么能当上皇帝?但是要说那地方吉利,我的兄弟却在战斗中死去,这怎么说呢?”说客无言以对。
隋朝宰相杨恭仁准备择选祖辈的葬地,于是就请了天下有名的五位相地大师来占地,但这五个人各有一套,因而杨恭仁不知听谁的好,于是他就秘密派人回家,采取了葬地四角的土各一斗,并且在历书上写着地的形势。其他的相地家们都没有说准,只有个叫舒绰的说:“此土五尺外有五谷,得其一即是福地,世为公矣。”杨恭仁便请舒绰到其地察看,令人挖地七尺,果然有一洞穴,内贮藏七、八斗粟。原来这里是粟田,蚁啄而成穴,杨恭仁大喜,于是重赏了舒绰。
到唐代时期,国家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各种学术也随之兴盛,风水理论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在当时一般只要有文化的人都多少懂得风水,出现了一大批风水名师。其中江西派风水师杨筠松很有名望,他在民间实践风水勘察和授徒时,起到了全面推广风水的作用,从那时起,在中国大地上,无论宫宅、乡村、墓葬都不同程度受到风水学说方面的影响。就连著名的唐玄宗也十分相信风水,《大唐新语》、《太平广记》中有很多关于风水的记录。唐代时的道士也多懂风水,并且在唐代设有“司天监”,其工作就是专门看天文现象,解读其中的吉凶,因此司天监里的官员必须懂风水。杨筠松就担任过司天监的官员,十分受重视,唐僖宗封他为国师,官屡升至金紫光禄大夫,专管灵台地理事物,由此可见唐代的风水不但在民间风行,朝廷也尤为重视。唐朝国力强大,版图扩大到西域地区,在敦煌莫高窟文献中找到的《宅经》、《阴阳书》等书籍,就可知风水观念远播至西北地区。
唐代的相地知识逐渐走向科学化。李吉甫曾在《元和郡县志》的序文中批评过去的相地家,称:“饰州邦而叙人物,因丘墓而征鬼神,流于异端,莫切根要。”他在此书中对山川行胜描写得十分具体到位,后世风水师经常模仿他的文笔写地理。
唐时相地活动与风水术有些分化,风水主要侧重于看葬地。据古书记载,唐代不论是官人还是庶人,只要故去,都要“卜宅兆”、“卜葬日”,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习俗。
风水师杨筠松是江西派的祖师,他17岁就登科及弟,曾在司天监任职,做到官位三品,到他四十五岁的时候,因发生黄巢动乱,他离开了京城,并带走了一些宫廷风水秘笈,到昆仑山出家。后来他又到赣州,在赣州杨仙岭的观音庙里广收学徒,传授地理风水知识,世人皆尊称其为杨公。(www.daowen.com)
迄今我们学习的有关风水上的书籍,大都是看杨公著的书,例如有《撼龙经》、《四大穴法》、《二十四砂葬法》、《青襄奥语》、《玉尺经》等,这些都是杨公的风水理论著作。《青襄奥语》是风水从业者必须熟背的,学习风水知识一定要掌握它,它是风水实践的纲领;而《玉尺经》则是风水实践的细则,是风水师步砂量水的准绳。
杨公开创了唐代以来有系统的风水理论,并有具体实践操作规范,是最为正规、科学的中国风水。他还创立了以磁计方位为正针作为地盘、以日景方位为缝针作为天盘、上有二十四山七十二龙的中国罗盘,此为风水必备之物,对中国的风水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风水界的祖师爷。
更值得为人称颂的是,杨公用他自己擅长的风水相地术,为当时的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把曾专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宫廷风水带到了广大民间。杨公通过二十五年的风水实践,逐步完善了中国古代风水体系,从而创造了形势派的风水作品。
此外,唐代还有挖坟断脉气的风气,唐将郭子仪的祖坟被宦官鱼朝恩挖了,于是,郭子仪的八子七婿后来都做了大官。该时期风水如此盛行,连皇帝都感到惊讶,《旧唐书》中记载唐宪宗问李绛说:“卜筮之事,习者罕精,或中或否,尽更崇尚,何也?”但是李绛也不知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风水在唐代的影响如此之大,可以想象出这时期的风水学,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唐代后,风水继续发展,五代十国因袭唐代兴盛的风水观,其各代皇帝都信奉风水,但到后周时期风水术被加入了许多迷信色彩,使世人真假难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