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到秦汉时期,人们风水观念十分兴盛,其主要体现在葬地和葬日的精心择选上。在东汉时期,人们还把死者墓地的好坏与其后世的贫富贵贱、吉凶祸福关联在一起,在民间已具备了比较浓厚的风水观念,并且还出现了专门用于卜选丧葬吉日的专著——《葬历》。
《尚书》中记载:“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这是指相阳宅;《孝经》中记载:“卜其宅兆而厝之。”这是指相阴宅,就是葬地,是用占卜的方法来择定地点。
秦始皇下令建造的阿房宫约占地300余里,其离宫别馆遍布于山谷,其以南山作为宫门,把樊川当做池子,且阿房宫前殿可容纳约一万人。营建阿房宫时,秦始皇动用了70万民夫,几乎将骊山挖空,竟穿透了三重息壤,其建造规模之大,工程之艰巨,真可称得上是空前绝后。还有始皇陵,其占地也十分广阔,规模宏大,暂不论这两大工程对当时人们造成的苦难,单说这两大工程的实施,充分说明秦代的相地水平是很高的。因此从中不难体会到秦代地理勘察技术的高超,也可以将其归功于相地术的发达。
实际上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相宅活动进行了,一方面是相活人的居所,即阳宅;另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即阴宅。所谓阴宅是安葬死者的墓地,而阳宅就是人们所居住的房子。故其理论技术也分为阴宅术和阳宅术两种,不过两者的理论基本上相通。阴宅术,研究的是墓地对死者家人及死者本人的吉凶祸福影响;阳宅术研究谈论的是住所房屋对居住人的吉凶影响,这是人们几千年来对如何选择住房的经验积累及总结,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在秦汉时期,大规模的宫室营建频繁,从而为风水术的形成造成了物质前提。当时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及孟喜、京房等人的易学理论,共同为风水以及一切术数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尤其是东汉的神学思潮致使建筑中各种禁忌与迷信愈发盛行,比如“起宅盖房必择日”、“太岁头上不能动土”等,已经成为阳宅建筑中必须要遵循的重要规则。(www.daowen.com)
西汉时期,相地术进一步发展,也更为盛行。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汉武帝欲娶一女子,于是便下令聚会占家,问此女可娶否,堪舆家说不可,汉武帝遂罢娶此女之念。此时的堪舆家精通天文地理,相地术亦称为“形法”。
至东汉时期,人们开始重视丧葬之礼,因此导致风水观念的盛起。王充的《论衡》中就十分详细地叙述了葬礼的各种忌讳。并且东汉人非常注重居住环境,在《后汉书》中提到:“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瞥,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这种家居原则,在后世都成为择选阳宅的基本理论。此外,在汉代还出现了《堪舆金匮》、《宫宅地形》、《移徙法》、《图宅术》等风水著作,而这些风水著作的出现,则标志着风水学在理论上有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与此同时,阴宅的风水理论也渐渐形成。例如名将韩信年轻时,他母亲病逝,家里穷,因而无法在村墓中安葬,不得已就择了一处高敞之地葬了其母。后来韩信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被汉封为楚王。另有秦末李仲翔,其祖葬于城纪,他三次梦见有人告诉他,说葬地的山势形状如川字,法当战死。但李仲翔不信其言,汉初果战死于狄道。
秦汉时期,风水术开始逐步向《易经》靠拢,并且出现了诸如地脉、王气、方位、五音姓、太岁等大量风水专用名词。该时期真正出现了“风水术”,即风水学之雏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