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相地术的先秦时期
战国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各家学说兴起,随着《周易》及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和盛行,开始建立一种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为主导的学术思想。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仅承袭了先前的“土宜”观念,而且此观念更加具体,同时又开始出现了“气”的观念。
在《周礼》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记载:“以土宜之法,办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卸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可见当时已开始出现“相民宅”的说法与行为,并且有了“土宜法”这种相地的初步知识系统。《尚书》中,以河流、山脉为界,将当时的疆域划分成为九州,这也是后来把中国称为“九州”的由来。
周公旦是西周一位最杰出的政治家。姓姬,名旦,亦称公旦,叔旦,因为其封地在周,故史称周公。周公周文王之子,武工之弟。历史相传他不仅精通易学,还曾经作八卦爻辞。对于其言论记载,可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逸周书》中记载:“土宜天时,百物行治”,由此可见“土宜”二字与“天时”相呼应,而附天观地是当时百物的遵行规则,同时也是治事的方法,并也因此成为后世风水术的依据。在周朝时代,周武王营建洛邑时,就先命周公相地,《尚书》中记载“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
老子是道家学说创始人,是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其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吏。老子之学说,以黄帝《归藏易》之体系为宗,首重坤柔。老子提倡的思想观念有守静、贵柔、尊阴、无为,这一思想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和数字推测法,被后世认为是在《周易》的成卦程序及易有两仪、四象、八卦的启示下衍生出来的。老子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字约五千余。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作为中国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孔子对《周易》也有很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强调卦爻辞对于道德修养的意义,同时又认为擅长学《易》的人不应该去占筮,因为他认为《周易》的用处在于提高人的道德境界,而不是卜问吉凶祸福。孔子这种对《周易》的理解,对后来儒家学者解易产生了很重大的影响。后来儒家解易,就十分注重卦爻辞的教育意义,而不注重筮法。比如荀子之言:“善为易者不占。”(出自《荀子大略》)。《易传》更是充分反映出了孔子重人道教育意义的治《易》倾向,从而使得《周易》完成了由卜筮之书向哲学著作的过渡。至于过去传统上认为《易传》乃是孔子所作,则自宋代欧阳修《易童子传问》对此提出疑问以来,就一直是见仁见智,各个时期莫衷一是,迄今仍尚无定论。
卜商是春秋末期的一位儒学家兼政治家,名商,字子夏,以字行,是孔子的一名得意门生,其易学著作相传下来的有《子夏易传》十一卷,但今人多认为此书乃是后人伪托。(www.daowen.com)
荀子是战国后期杰出的思想家和儒学大师,他受战国时期阴阳学说或以阴阳说解易的影响,便以阴阳为哲学范畴,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其曾引用《周易》卦爻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邹衍是战国末期哲学家,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为齐国临淄人。邹衍以阴阳观念为核心,创立了阴阳五行学派。其学说对于象数派易学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五德终始”说后来成为西汉谶纬学说的基础。
蔡泽为战国时辩士,是燕国人,精心研究《周易》,亦颇有成就。蔡泽之易说受道家和阴阳家的影响,以阴阳消息说来解释《周易》中的义理。
鬼谷子是纵横家之祖,相传为战国时楚人,其姓名传说不一,因其隐居于鬼谷而号称鬼谷子,后人或称其为鬼谷先生。鬼谷子长于养性持身及纵横捭阖之术,《史记》中载其为苏秦、张仪之师。鬼谷子学源自《易》,讲论因变无常,从黄老“心术”论世御事,讲求内外损益之理,后来其理论又演变为“反应”、“揣摩”之术,而为纵横家所宗。鬼谷子首创多种“方术”“秘术”留传后世,但今传《鬼谷子》一书,乃系后人伪托。
从《晋书》记载有:“始皇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压之,改其地曰秣棱,堑北山以绝其势。”在当时已然有了“望气者”的说法,可见当时已有从事风水行业的专业工作者。又根据《太平寰宇记》卷95记载,称在秦代的长水县有一座山,术士对秦始皇说山上有王气,秦始皇便遣发了一批死囚去挖此山,断其王气,但是最后囚徒们受不了劳苦,一哄而散。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风水学随即可见诸于文字记载,比如甲骨文中就有很多关于卜宅的相关记录。从后世发掘出的大量甲骨文卜辞和《诗经》中可以看到,中国先民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将陆地区分为山、埠、丘、原、陵、岗等不同类别的地形地貌,并将水域分为川、泉、河、涧、沼、泽、江、沱等等,当时人们对大地的差异性也有极为细致的分类,从而为日后的“相地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