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适应性选择的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还没有风水学的说法,但因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从而对人提出了生存挑战,又值逢农牧社会之故,当时的人们必须要“择地而居”,选择那种“近水向阳”适宜人类繁衍栖息的地方。这可以说是一种适应性的选择。
《墨子·辞过》有云:“古之民,未知为富室时,就陵阜而居,允而处。”所谓陵阜,就是指河流的台阶地带,现在发掘的许多考古遗址都是在水边的土坡上,我们的远古先民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就不易受到洪水淹没的危险,并且容易取水和捕鱼获得食物,这就是后来的“近水而居”的原则。
根据考古发现的住宅来看,在新石器时代几乎所有房屋都是坐南朝北的,因为这样可以取得冬暖夏凉的效果,这便是“子午向”。在远古时代,记载有巢氏发明了巢居,所谓巢居就是人们依树而居的生活方式,到后来发展为干栏居。实际上,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民族和地区在使用这种较为原始的居住方式。再后来轩辕氏发明了穴居,就是在地势高或在寒冷的地区或季节,选择适于生活的天然洞穴作为他们的居所。
而这些居住方式都在选择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要躲避自然灾害、野兽攻击、适应气候变化、光照条件等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也正是中国风水学的原始观点。(www.daowen.com)
当人类发展到氏族社会的时候,人们开始过着群居的生活,又从原来动荡不安的游猎、采集圣火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成为较为稳定的农耕生产和生活方式。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顺利和发展,人类就必须“择地而居”。据相关考证,在新石器时代的初期,人类已经从居住的山岭高地慢慢地向平原地区过渡,选择了在那种天然条件比较好的河旁台地居住生活。当时人类的那种迁移因素,应该解释为是因为人类已经可以靠自身条件去改变天然居所的时候,以及人类进入氏族部落社会后,为缓解逐渐增加的人口压力的因素存在。
唐户遗址、平乐文化、仰韶文化、半坡文化或者龙山文化的原始建设,不管其当初的构思为何,皆都离不开原始部落的集体建设方式,且这些也都可以证明人类已经走出了巢居和穴居的原始居住场所,并且已能够利用周围天然的环境地势来营建原始的部落社会的活动地带。
在黄帝时代,人们为了农耕渔猎的需要,进行生活生产的行动须观天时,就是对天象有所观察,而悬象莫大于日月,日月出没、周叶明晦,人对其的感受是最直接的,由此而观察天象,指导生产生活,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虽然原始社会的人类对于各种自然现象没有理性上的认识,但是为了生存,他们必须生活在那种气候及水土比较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地方,这是一种适应性的选择,而这个适应性选择其实就是最原始、最朴素的风水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