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青年失衡状况原因及改善措施

中国青年失衡状况原因及改善措施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失衡状况的原因及改善为什么现在经济发展了,人民的消费水平提高了,而青年中购书购报这样的知识、智力消费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甚至还有些下滑?全国小学文化程度者4.2亿,占总人口38.2%,初中文化程度者2.6亿,占23.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1.07亿,占9.6%,全国的平均文化程度为5年。对于上涨幅度过快过高的书报价格,要有严格的限制和控制。

中国青年失衡状况原因及改善措施

2.失衡状况的原因及改善

为什么现在经济发展了,人民的消费水平提高了,而青年中购书购报这样的知识、智力消费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甚至还有些下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五:

(1)青年消费观念上的偏差。在走向现代化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都在追求现代的消费方式。然而,对于什么是现代消费方式,却有不少的误解:有人的眼睛只盯在物质的现代化上,以为现代消费方式就是拥有新款家具和新档次的家用电器;有人认为现代消费方式就是尽情地享受和享乐,吃香喝辣,玩得潇洒。却少有人把发展智力的消费纳入现代消费的范畴。因此,谁只要腰包里多了几个钱,立刻想到的是添置什么高档家庭设施,怎么玩得宽心惬意,至于智力的开发,精神的充实,素质的提高,往往被置诸脑后。

(2)社会文化建设上的盲目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应该说也有不小的发展,但从娱乐消遣和智力开发二者的比例关系看,前者的建设速度和数量明显地优于后者。在不少地方的文化建设中,前者发展迅猛,后者却每况愈下。

图书馆陷入近乎全面萎缩的困境,文化部图书司透露,我国公共图书馆购书费每年以500万元的速度增长,但由于书价的上涨以及各项费用支出的增加,每年所购图书却以100万册的速度递减。我国每3407人才拥有一个图书馆,全国县以上图书馆共藏书2.8亿册,平均每4人才能同期看一本书。

书店这一片文化绿州,正不断被涌动的商潮侵蚀。书店改头换面,已成了许多城镇的一种新景观:书店的沿街厨窗用于展售玩具、工艺礼品,书店的柜台大面积让位于销售家具、时装。书店的门面被迁至小街深巷。国家新闻出版署的统计,1993年就有684家书店“失踪”,平均每天消失两家。吉林省四个市的农村图书网点,有89家农村供销社不再经营图书,图书销售网点1993年就比上年减少27%。

出版部门的图书出版过多地转向消遣娱乐类读物。图书市场上经济效益这根指挥棒,驱使一些出版社大量出版消闲书,甚至出版格调低下的畅销书,导致白书(无聊书刊)、黄书(淫秽书刊)、灰书(颓废书刊)、黑书(反动书刊)流行于市,而教育、科技类书籍的出版却越来越难,数量也越来越少。这样的出版指向,对青年的图书消费也起了误导作用。青年人用于购书的开支本来就不多,而这有限的开支,又被那些不健康的读物收去不少。据某市对300家书摊销售的书刊种类调查,关于性、暴力、迷信,秘闻的书刊占总量的73%。

文化建设中的这些盲目性,结果带来文化的萧条,使青年人失去健康、高尚的文化熏陶,导致青年文化生活的狭窄和单一。

(3)分配上的脑体倒挂。社会分配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倒挂事例,挫伤了一部分青年读书求知的积极性。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看到,那些收入高的人大多不是知识多的人,而知识多的人收入却相对低微,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他们说:“‘文革’时期是知识越多越反动,改革年代是读书越多越受穷”,“理性告诉我知识就是力量,现实教训我学了知识也枉然。”这种“厌学风”的流行,也使得一些青年对读书求知缺乏热情,购书订报就更没有兴趣了。

(4)青年文化素质的囿限。由于当今青年的文化素质提高不快,限制了图书的销售。据统计全国现有的1.8亿文盲中,青年占36.1%(青年文盲占同龄人的20%),这就使青年读物市场至少失去了6500多万消费者。全国小学文化程度者4.2亿,占总人口38.2%,初中文化程度者2.6亿,占23.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1.07亿,占9.6%,全国的平均文化程度为5年。这极大地限制了图书需求的提高,从而使图书需求进一步萎缩,形成恶性循环。(www.daowen.com)

(5)书价上涨幅度过高。

近年来,由于纸张、印刷、发行费用不断上涨,书报生产成本上升,在缺乏国家优惠政策的情况下,新闻出版部门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出路只有提高书报价格。据调查,近十几年书报价格屡次上扬,与80年代初相比已经涨了六七倍,而青年人的收入增长远未达到如此的幅度。而且书价的上涨高于商品零售物价的涨值,1994年书价上涨了35.4%,而商品零售物价的涨值为21.7%,高出13.7个百分点。这就使得一些有求知热情的青年常常为书价过高而望书兴叹,叹息“如今是有钱的人不买书,想买书的人买不起书”。一项对青年购买书报中的烦恼的调查统计表明,位居第一位的烦恼是“书价高”,占43%,具体情况见下表:

您购买书籍报刊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以上所列消费结构的失衡状况,显然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那么,应当怎样改变这种失衡状况呢?

首先,要正确引导青年的文化消费。现代青年应当树立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协调发展的消费观念,在精神消费中又应特别重视用于知识、非智力的文化消费,防止片面追求消遣性、娱乐性、享受性的消费。在文化消费中,还要防止对文化消费品优劣不分,良莠不辨,缺少分析的现象,多食“文化精品”,拒吃“文化糟粕”。

其次,强化政府对文化建设的宏观调控。国家应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大用于知识、智力型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以往由于市场规律和利益机制的自发作用,加上缺乏统一的规划,投入文化建设的资金绝大部分用到了非知识、智力型的文化建设项目上。因此,有必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行政、计划、价格、财政、政策等各种手段,支持知识型、智力型文化事业的发展,端正社会的文化消费导向。

第三、运用经济手段限制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目前文化市场和文化建设中的重娱乐、重消遣,多源于经济利益的牵动,因此纠正这一倾向则不能没有经济手段。世界上有不少国家都在运用经济手段调节文化市场,如对娱乐文化、流行表演、广告宣传征收比较高的税额,而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通过多种渠道设立基金会给以支持,在财政上扶持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的发展。我国亦应充分地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提倡、营造有利于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第四,提高精神产品的档次,控制精神产品的涨幅。对出版单位要强化政策指导,努力为青年提供丰富、健康的书藉报刊,并从资金和政策上给以扶持。对于上涨幅度过快过高的书报价格,要有严格的限制和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