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比例失衡
当今引人瞩目的消费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青年人的物质生活有很大改善,物质消费增长很快,但与其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精神消费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在文化领域,甚至有某些下降的趋势。在文化领域的消费中,又是重娱乐消遣者多,重读书学习者少。这种消费结构的失衡状况,在当今青年图书报刊消费的疲软不旺上表现尤为突出。下表是青年书报消费情况的调查统计:
您每月的收入用于购买书报的状况
从上表可见,青年中基本不买书报和偶尔买点的人数多达39%;而把购买书报列为每月固定支出项目的却只有9.9%;大多数(51.1%)是属于“有喜爱的就买”,随意性大。这种图书报刊消费不旺的状况,从另一项关于青年藏书状况的调查中也反映了出来,见下表:
您个人的藏书情况
注:藏书是指课本以外自购自存的书籍,自购自存书在50册以下为基本没有。
从上述统计可见,当今青年购书欲是不高的,家中基本没有藏书的青年多达34%,加上羞于启齿的未答人数,已接近40%,而拥有100册以上的人数不过28%,令人惊诧,令人忧虑。
另有一些抽查也表明这种图书报刊消费的不旺。1990年全国人均购买书籍报刊支出只有4元,其中农村只有0.9元,比80年代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每人每年购书刊支出比80年代中期下降20.1%。1991年全国人均个人购书支出为3.5元。1992年全国人均个人购书为4.07元。据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0户的调查,1985—1990年6年中,人增生活费用总支出为5679.59元,其中书报支出47.57元,仅占0.8%。而文娱机电费支出为320.20元,占5.6%。河北省1992年的调查统计,城乡人均消费支出1603.2元,而用于购书报为8.04元,占消费支出的0.5%。云南省昆明市1993年的调查统计,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94.85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6%,而个人购买报刊支出为1.94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5.3%。辽宁省沈阳市的抽样调查显示,1994年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用为3098元,比1990年增长101.9%,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3%。而人均购买书报支出只有14.67元,扣除书报价格上涨因素,此项支出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31%。但购烟的支出人均却有99.23元。购书报与购烟支出之比为1∶6.7。(www.daowen.com)
图书报刊消费的疲软,从图书报刊的发行渠道也显示了出来。据国家新闻出版署1995年的统计,书籍报刊的销量仍在下滑,其中社会科学类减少10.3%,文化教育类减少7%,文化艺术类减少11.3%,科学技术类6.3%,图片类减少35%,课本类减少3.7%。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报纸发行量的一份统计,也显示了普遍的滑坡现象,见下表
1994年中央及省市20家报纸期发行量一览表
资料来源: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报纸月报》总第2期
在新知识以几何级数激增、信息量急速膨胀的当今时代,报纸是传递新知识、新信息最迅速的文字媒介。在世界范围,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报纸的发行量都在不断增加。如今,全世界每千人平均拥有报纸180份,在发达国家每千人平均拥有报纸达511份。我国每千人平均拥有报纸只有150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发达国家竟有几倍的差距。
与书报消费疲软相反的是,娱乐性消费却在上升。不少地方书店少了,图书馆冷落了,但营业性的娱乐场所却兴旺发达。自80年代初广州市东方宾馆出现我国大陆第一家歌舞厅以来,如今全国已有歌舞厅15万多家。北京市就有舞厅1124家,歌厅282家,电子游艺室274家。浙江省的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在报端惊呼:过去杭州有许多书店,显得一派文物之邦的景象,可今天这些书店的经营已岌岌可危,经济文化书店半数成了游戏机房,古旧书店已名不副实,或因旧城改造而歇业,或因生意清淡而改换门庭。电影院也日渐萧条。代书店、电影院而起的是高档豪华的夜总会、歌舞厅、电子游戏机室。杭州市4000多家酒店中有卡拉OK服务的至少占三分之一以上。
轻知识、智力消费和重娱乐消遣消费的社会风气,在青年中就出现了上歌舞厅一次几十上百元不在乎,到酒楼饭店一次吃去几十几百元不吝惜,而买本书、订份报刊却抠抠缩缩。有些青年人的家庭,居室装饰豪华,家用电器设施齐全,唯独没有书架,满屋辉煌却四壁无书。一些收入比较高的青年,宁可去讲究什么食文化、酒文化、烟文化,也没有想到在知识、智力消费上增加投入。不少报刊为此不断发出“如今几人在读书?”“不要富了口袋穷了脑袋”、“青年人勿使自己成为平面人”、“青少年精神营养不良”、“重视青少年的精神饥饿症”、“警惕文化沙漠在蔓延”等报道和呼吁。
虽然,从广义上讲,上歌舞厅,唱卡拉OK,甚至喝酒、饮茶,都可算作文化。可是,一个民族的发达兴旺,一个青年的成长成才,仅有这些文化就够了吗!文化,其主体是文字和知识,书籍报刊则是文字和知识的载体。其他各种文化现象都代替不了读书读报接受知识和信息。一个青年如果不购书报,不看书报,哪怕腰缠万贯,也只能流于缺文化修养的浅薄与无知。精神消费,尤其是知识、智力消费,是提高青年的素质从而提高国力的基本手段。知识、智力消费过低,必将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时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出现恶性循环的怪圈。一位久居印度的华裔人士返乡期间,看到中国的发展又看到街头巷尾满是夜总会、舞厅、卡拉OK厅、时装商店、家用电器商场,而书店、文具店少得可怜的景象,为新加坡《联合早报》撰文“中国发展的喜与忧”,尖锐地指出:“社会财富花在提高人民素质、开发民间人才资源的实在太少了。这样下去是非常危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