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青年阅读需求八大变化,揭秘《走向新世纪的中国青年》

中国青年阅读需求八大变化,揭秘《走向新世纪的中国青年》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青年阅读需求的八大变化当今青年阅读需求的现状如何,有些什么新的变化?90年代以来的历次调查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以及人的观念的转变,青年的阅读需求日趋多样化和实用化。对王朔的作品,青年人也是褒贬不一,但肯定者居多,他们认为王朔的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学创作上来了个语言革命,把民族的已有语言重新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不因循固有的规范,新!

中国青年阅读需求八大变化,揭秘《走向新世纪的中国青年》

1.青年阅读需求的八大变化

当今青年阅读需求的现状如何,有些什么新的变化?90年代以来的历次调查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以及人的观念的转变,青年的阅读需求日趋多样化和实用化。具体说来,有以下八个变化:

(1)对探索人生与社会的理论性书籍兴趣下降,对生活类书籍的兴趣普遍上升。

80年代,青年人中的畅销书,有关人生与社会的书籍居多。如李燕杰的《塑造美的心灵》发行达数百万册,其他如《名人名言录》、《青年心理学》、《中华民族杰出人物传》、《青年学》等,发行都在七八万册以上。近年来,谈理想情操类的书销售不畅,而生活类书籍销量却越来越大,如时装、烹调、美容插花、家庭医生、居室布置、消闲等。

(2)西方理论书籍降温,学术著述走入低谷,实用性书籍倍受欢迎。

想当年(80年代中后期),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西方哲学著作风靡一时,大学生言必称萨特,床头以有一本弗氏著述为高深。而今天,这些书大大被冷落了,许多进入了降价处理的地摊。现在问及,许多大学生不知尼采为何人。

学术著述,大部头,较为深奥,不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书,问津者日少。他们说:“现在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坐下来读大部头,喜欢看些叙事论理、轻松易懂的书,每篇2000—3000字,独立是一故事,各篇拼起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空看一篇,又不用多费脑筋。”

实用性强的书在青年中颇受欢迎。如计算机,英语会话,栽培知识,公关小姐,怎么当被领导,人生成功妙道,公共关系,人际交往等。

(3)图书市场文化热转向了经济热。

80年代理论界的文化热,曾经使青年对文化审视抱有莫大的兴趣。中国的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探讨,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民族文化的劣根性的争论,等等,带动了文化类书籍的走俏。如: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发行过数万册;《中西500年比较》,发行也很可观,虽每册价高至12.8元,仍3次印刷,达30450册。还有美国米德的《代沟》以及一批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读物,在大学生的床头和青年知识分子的书架上都不乏见。

1989年以后,文化热降温,此类书籍很快跌入滞销。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青年人从中探索西方文化)1985、1986年两次印刷,上中下册共12.6元,发行2万册。1989年第三次印刷加印2万,结果没赶上潮流,而今沦落地摊,身价大跌,每套从12.6元降至2.5元仍没多少买主。《文化危机与展望——台湾学者论中国文化》,1989年出版正赶上文化热降温,订数不佳,上海出版的《中华文化史》,1990年也只出了6500册。

到90年代经济热取代了文化热,尤其是1992年以后,经济类书籍大为走俏。如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现代企业管理实用全书》、《现代管理小百科》,经济科学出版社的《市场经营学》、《贸易洽谈》、《国际贸易》。世界知识出版社的《股票,证券,期货知识》,已出5.2万册还供不应求,还有如何正确购买股票等书都被青年人自购。

但传统的经济学著作仍受冷落。

新的经济类实用书今后的势头不会减,但青年人已开始注意选有权威的作者和出版社的书。

(4)对文学作品的钟爱未减,但兴奋点已从伤痕文学、报告文学转向社会纪实文学和有收藏价值的名著。

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钟爱,从青年的阅读特点看,似乎是永恒的。有些类型的书受时代变迁的影响较大,而文学书总是拥有大量的青年读者。当然文学艺术类书中又有小类之分,如古典名著,言情的,武侠的,推理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历史反思的,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欢迎。

1993年北京市青年研究会的一项抽样调查,问及青年在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趣味常识、专业技术、经济知识、思想修养六类书中,平时主要阅读什么?1730份的问卷统计,对文学艺术类书籍的喜好在城区青年、郊区青年以及大学生中,均占第一位。见下表:

伤痕文学从80年代初的红火到后来为报告文学领先,到今天社会纪实文学受青睐,是怎样的一个兴落过程?问到一些青年,他们的回答是:“在社会的急剧变化潮流中,青年人的眼光已不再盯在对过去的审视与反思,更关注的是现在,而报告文学这个文学艺术中的轻骑兵能帮助我们更快地了解社会,了解人生。但是看多了以后,又有不过瘾,不解渴的感觉了。现在有不少的报告文学,是以一种固定的语言、固定的眼光看当今的各种社会现象,思维角度、时代气息同青年的思维方式和视野好像隔了一点什么,而纪实文学同时代同生活贴得更近,更真实地反映现实,所以青年人更爱读,甚至掏腰包买。”

当今青年对文学艺术书的爱好有一种个性化趋势,更为多种多样。像过去一本文学作品被广大青年争读抢购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如《红岩》、《欧阳海之歌》、《李自成》那样地畅销几万、十几万、几十万、数百万册的情况不易出现了。现在青年人兴趣多样,口味不一,要适合多层次青年的需要,就要多品种。品种多点,印数低点,也许更为当今青年所欢迎。(www.daowen.com)

有的青年说,现在最能吸引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是那些既有人们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又有一些人生哲理,文字清新,文体活泼的书。叙事与议论结合,有的书即使粗糙一点也不要紧,就是要新,新人物,新思维,新信息。有人说,像曹雪芹那样一本《红楼梦》写20多年,今后不会太受欢迎,因为它反映的社会内容等写出来已不新了。也有人不同意,认为那样历经长期创作的传世之作也需要有,不能全否定。

对王朔的作品,青年人也是褒贬不一,但肯定者居多,他们认为王朔的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学创作上来了个语言革命,把民族的已有语言重新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不因循固有的规范,新!新的东西青年人总是喜欢的。贬的人主要认为,王朔的颂粗贬雅,在社会导向上带来不少问题。如语言粗俗,行为粗野,玩世不恭等,不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且有误导之虞!青年人在喜爱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文学作品的同时,并没有冷落中外名著。在文化层次较高的青年中,对书籍的选购已经在重视其收藏的价值。一些应时之作,虽然也愿意看看但不怎么舍得掏钱买。他们说,到图书馆借来翻翻就行了。而一些中外古典名著以及当今的高品位著述,总是要买一些的。因为这些书既有保存价值,摆放在书柜上又可显示自己的文化层次,为居室增添雅气。有些青年知识分子对拥有几套名著的购置欲不亚于对高档家俱和家电的需求。如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三言两拍》、《金瓶梅》、巴金的《家》、《春》、《秋》等。国外的《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乱世佳人》、《忏悔录》、《悲惨世界》、《泰戈尔诗集》等,在知识青年的床头书架上都能见到一些。

(5)文艺小说中的武侠热、言情热的热度未减,但出现了层次转移和中性化的趋势。

有的人认为,青年中的武侠热已经过去。但调查发现并非如此,只不过原热衷看武打小说的一批青年长大了,成熟了,不再对武打那么感兴趣了,而新起的青年人对武侠的兴趣仍然不小。作为追求刺激的一种消闲方式,有的青年说:“看这样的书可以调剂精神生活,书上打累了,我也看累了,安然入睡了。看理论书,社会性的书,费脑,烦恼。”这种兴趣也有一个变化,那就是城市青年由于武打的电影和录相增多,不少人把这种兴趣转向了录相电影,看此类小说的时间和人数相对减少。而农村还是一个广大的市场,有广大的读者群。有人形容现在武侠小说到农村插队落户了,已经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在小说的选读上,以往有一种性别差,“男看武侠、女看言情”,琼瑶三毛、梁凤仪的小说在女青年,尤其是女中学生,女大学生中最为流行。古龙的武侠小说在男青年,尤其是青年职工、中学生中最流行。现在男女青年的兴趣有一种中性化趋势,都爱读情侠小说,即“拳头加枕头”,既有武打,又有爱情,寓武侠与言情于一书。如《戏说乾隆》之受欢迎,即是迎合了青年的这一趋势。

(6)对名人轶事类书籍兴趣很浓,尤以高层人士内幕、社会曝光和明星轶事的书有“先读为快”和“不读为憾”之势。

如果说名人效应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那么在青年中总是更为强烈。青年人的争强好胜心理,驱动他们对名人有一种特殊的关心,从名人中寻找崇拜的偶像,从名人的成名中领悟自己的成才之路。因此,名人传记,名人名言,成才者谈成才,对青年都是有吸引力的。青年人的好奇猎奇心理,又驱使他们对名人轶事有一种特殊的兴趣,既能在轻松中排除闲暇时间的无聊,又能为同龄人的闲侃中增添谈资。他们说:“哥儿几个凑一起,也不能光是吃喝呀!看看书报也可为吃饭喝酒的时候有的侃。”

据1993年在北京市书摊卖主中的调查,青年人的名人效应近来越来越表现在后者。北小街豁口摊主讲:“还是名人好卖,头一阵子,巩俐和张艺谋刘晓庆之类的卖得特快。写一些过去历史的,有关中南海的内幕、毛泽东林彪的书卖得一直不错,那不也是名人吗?尤其是年轻人愿意买。”建国门立交桥摊主讲:“读者喜欢猎奇,有新闻的东西,愿意看……当然,名人效应还是主要的……有政治或文化、文艺名人的东西,看的人挺多。”前门西大街摊主说:“不少人买书买报为了消遣,越登乱七八糟的东西越有人买,明星们今儿谁和谁离婚,明儿谁和谁相好,上什么新戏,出什么事了,都好卖。写历史的,也不错。大家不都想活得明白一点儿吗?”车公庄摊主讲:“人的层次不一样,选择也不一样。不过,大体也差不多,名人、大案件、体育、剧作家新作,销得不错。”“法制类的东西,有情节有看头。”东四十条地铁站口摊主说:“写政治内幕的也卖得不错。”

有人分析,图书市场中的名人效应这两年显著地从古人转向了领袖人物,中共高层人士,坏人,搞腐败的人,走红明星的内幕、秘闻等。

(7)传统的教化式的思想修养类书在相当一部分青年中受冷落,而喻世、修身、自我调节类的修养书仍受欢迎。

前述北京市的调查,思想修养类书在城、郊职业青年中均属末位(0.8%和0.5%),大学生中位居六类中的第四(8%)。为什么不愿读?比较多的回答是:(1)说教式多;(2)观点旧;(3)信息量小;(4)文体不活泼,缺乏文采。

但青年人讲也有受欢迎的。如《罗兰小语》在青年中就有市场。为什么?他们回答说:文如书名,小语,平等,娓娓说来,以事寓理,叙事说理,语言清新,轻松中有深刻,既能欣赏散文诗般的文采,又可收喻世之教益。

再如,(美)L·罗恩·哈伯娃著《戴尼提——自我心理调节术》,在知识青年中也曾流行一时,发行20万册。青年人为什么喜欢?可能如同该书简介所说:该书教给涉世未深的青年“一种自我心理调节技术”。“这项技术简单、实用、不借助任何仪器,按照书中所授的步骤逐一进行,便可以找出并清除自己的心理障碍,解脱心理包袱,进而增强自信心,以愉快充实的心境面对飞速变幻的外部环境,成为无愧于时代的现代人。”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人生的八个紧要处》,世界知识出版社的《名人格言》,北师院出版社的《跨世纪的一代》以及反映当代青年思想和生活的书,在青年中并不冷落。

(8)“文化快餐”式图书异军突起,在青年中的喜爱度正处上升之势。

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饮食业中的快餐(肯德基麦当劳)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受到人们的欢迎。现在这种“快餐”已扩展到文化生活中,最受青年青睐的是漫画式图书,内容浓缩,有画有文,看画读文。如蔡志忠漫画《禅说》、《菜根谭》、《庄子说》,其它如《历代兵法》、《中国通史》、《希腊神话》、《史记故事精选连环画》等也采用了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

三秦出版社的《少儿成语一百则》、《少儿唐诗一百首》、《少儿宋词一百首》、《少儿元曲一百首》、《少儿寓言一百则》,图文并茂,精选浓缩,不少青年的喜爱程度甚至不比少年儿童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