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文化消费的走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年人已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现状,有了越来越多的精神需求,文化生活也在逐步改善,文化领域的消费也在扩展。
文化消费,是物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以后的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它直接满足着人们的精神需求,并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文化素养、理想情操。社会整体的文化消费水平,是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标志着一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文明程度。青年群体的文化消费水平,则反映一代青年的思想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青年人的文化消费状况同自身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教育青年,自然不能忽略对青年文化消费走向的了解和引导。当今青年的文化消费主要集中在智力投资、娱乐休闲、运动健身、旅游观光和集邮收藏等领域。
(1)智力投资不断上扬
面对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和新技术革命挑战,当代青年日益感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必要与迫切。“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幅度,将越来越依赖于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科教兴国,不学无术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已经成为广大青年自勉或互勉的时尚语言。历次的社会调查都显示,青年对发展科学技术的关注一直处于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中的前三位。许多青年说,求知成才是当代青年的兴奋中心。因此,当今的青年人,包括他们的家长,在智力开发的投资上是不怎么吝惜的。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中,从1991年开始招收自费生。每个自费生的交费标准,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每学年在2500~4000元之间,再加上每月200元的生活费,四年的费用大约在20000元左右。如此不菲的收费标准,青年人报名仍相当踊跃。据报道,自费上大学,在许多城市近年也成了一个新热点。如上海市招收自费生,一直处于上升态势。1992年,全市40所高校招收自费生4699人,占当年招生总数的21.9%,比1991年的950多人多招生近5倍。1993年,上海高校计划招收自费生6150人,占当年招生总数的37.8%,而报名的考生就有万人。教育部门预测,自费上大学的上升势头还会持续下去。
从1994年开始,一些大学新招学生也开始收费,收费标准虽然低于自费生,但已不同于以往的全部公费。首都10所大学的收费标准,每学年为1000~1500元不等,沿海发达地区大学的收费标准更高于内地学校,热门专业高于一般专业。北京的一名大学生的学费加上生活费等开支,一年大约3500元左右,四年即需14000元左右(1994年的物价指数)。来自教育部门的消息,从1996年开始,上述两种交费制度实行并轨,自己花钱上大学已成必然。对这项改革,许多青年说:“改革学生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逐步实行收费制度,完全必要。这有利于缓解我国教育经费紧缺的状况,有利于提高青年人的学习积极性和紧迫感,也有利于按市场需要改革学校管理和专业调整。来自贫困地区或贫寒家庭的青年,则有不堪重负的苦恼和困难。尽管政府和学校对有困难的这一部分学生已另有扶持政策,但教育投资的思想已开始深入人心,许多家庭把子女教育费用列入了消费计划,甚至有些家长现在就在为上小学的子女积攒升学的费用。
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在职青年,他们从当今时代高频率的知识更新中,越来越感到知识的不足,继续受教育的愿望日见强烈。不少在职青年利用业余时间自己掏钱去上夜大学、业余学校和各种培训班。在深圳,1994年各种夜校的开办率比1993年高出25%,自费求学的青年人数上升了32%。在北京,各种提高岗位专业技术的培训班、专修班,颇受青年工人的欢迎。英国剑桥大学为世界各国举办的英语水平考试(BEC),带起了一片京城青年学习商务英语的热潮,而且是不惜花费。
农村青年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中,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大有提高,尤其是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学校更受欢迎。他们对“勤劳”的含义有了新的理解,认识到“勤劳不仅是苦干,还应包括刻苦学习科学技术,善于获取新的信息,敢于开拓新的经营项目”。为了掌握某项实用技术,有些农村青年不惜自出资金,跋山涉水去学习。
(2)娱乐休闲进入消费领域
青年人爱玩好动的特性加上近年来工时的缩短,他们在娱乐休闲方面的消费显著增多。如果说开发智力的消费属于发展性消费,那么娱乐休闲消费则属于享受性消费,后一种消费的参与者之众和活动范围之广都超出于前一种。在紧张的劳动、学习之余,青年人都希望能够在闲暇时间欢娱身心,得到放松。一位企业界的青年说:“一个成功的人,必须懂得放松自己,学会休闲,然后再重新投入,干什么事才能事半功倍。”当代青年已不满足于那种封闭式的自娱自乐,更喜欢走上社会,汇入群体,到舞厅、歌厅、游艺厅,欣赏音乐,唱卡拉OK,花钱找热闹,用钱买休闲。例如,游艺厅这种新兴的娱乐天地,就吸引了大量的青年。北京市的游艺厅在1994年就达到1000家左右,花钱进游艺厅的80%是青年,在胡同里低档次的游艺厅里几乎百分之百。青年人的钱,从5元、10元甚至几十元,汇成滚滚洪流,成为游艺厅的主要财源,并刺激着游艺厅数量的不断增加。
自己掏腰包在电台或电视台“点歌”,在青年中也很火。自从电台和电视台开辟“点歌”节目以来,吸引了千百万青年热心参与,交上90元为亲朋好友点上一首歌,既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美好的祝愿,又可欣赏到喜爱的歌曲。一些电台和电视台,由此也从青年中获得一条创收之道。报载,南方某电视台靠“点歌台”一年就创800多万元,还不包括节目名称卖给某公司的10万元。
(3)运动健身消费前景可观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历来是由社会提供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近年来出现一个新的变化,人民群众包括青年人在参加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同时,开始重视个人的运动健身投资,人们将此称为“文化消费的新形态”。(www.daowen.com)
青年人的体育活动,不止是活跃在运动场馆,而且带进了家庭。越来越多的青年购置有自己的运动健身器械。乒乓球、羽毛球这样一些简易而价廉的运动器具,在青年人的家庭中已比较普遍。哑铃、扩胸器、举重床等各种健身器械的拥有量也在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一些原来为青年人不敢问津的休闲消费也开始流行。如北京海淀体育馆的室内网球场,一元一小时,每日全天开放,来者仍是络绎不绝。目前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一副的网球拍也开始进入家庭。有位青年科技人员,因工作成绩突出,工厂奖给他一套住房。搬家时,他一不更换家具,二未更新家用电器,却到体育用品商店买了多功能健身器等器材。他说:“平时工作节奏快,又是从事脑力劳动,运动少,有了家用健身器,在家就可以达到运动养生效果,何其美哉!”
过去为老年人所青睐的养生保健品,如今在青年中也有了消费市场。目前市场上各色各样的养生精、营养液,掏钱购买者中竟有不少是青年。来自1994年和1995年的市场信息,临近高考冲刺的高中学生中,服用“脑黄金”等各种营养液的人数占到一半以上。一些生产营养保健品的企业,因此把广告用语定位到了中学生身上。还有一部分青年则热衷购买养生书刊,有几元一本的《健美之道》、《生活禁忌》,有几十元一本的《实用中国养生全书》,也有指导养生的《健康文摘》等各种养生报刊。他们的观点是:健康的身体主要来自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则得力于科学知识的指导。为健康花几个钱,值得!
我国政府1995年6月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提出“逐步增加群众体育事业费在预算中的支出比重”的同时,“提倡家庭和个人为体育健身投资,引导群众进行体育消费,拓宽体育消费领域,开发适应我国群众消费水平的体育健身、康复、娱乐等市场”。由此可以断言,目前青年中的运动健身消费还只是开端,前景将更为兴旺。
(4)旅游观光消费方兴未艾
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消费行为,自工时制改革以来,已不再是公费独领风骚,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家庭休闲旅游迅速兴起。自掏腰包外出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多,每到双休日或节假日,自费旅游者随处可见。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测算,1994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总人数达5.24亿人次。
青年人的旅游消费有两个特点:一是距离越来越远,都市青年都渴望到各种新鲜环境中扩大视野,体验人生;二是旅游点的选择比较喜欢寻访历史文化古迹和回归自然。不少青年把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历史遗址和革命胜地,视为人生的一大乐趣。到森林去,到江河湖海去,也被青年奉为旅游的时尚。青年的自费旅游,已成我国发展国内旅游的一大支柱,并且刺激着旅游业走向兴旺。
武汉市的一次文化消费情况的调查显示,青年人的文化程度影响着消费观念,具有中、上层文化素质的人,几乎都热衷于旅游消费,把它看作是一种高雅的消闲,并且将此项开支列为生活的必需。
(5)集邮与收藏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青年人喜欢集邮,并非从现时始,然而把集邮纳入消费领域,却是兴旺于近十多年。集邮,如今已不只是个人的收集和爱好者之间的交换,在邮票市场上有日益众多的青年男女。一位从少年时期开始集邮的过来人,在报端回顾他的集邮经历:最早从家庭积存的信件上剪集,继而在同龄邮友中交换,再而购置邮票写信寄亲友并嘱“邮票寄回”。现在已发展到预订成套邮票和到邮市选购,用于集邮的费用日见上升。他的心情是“每个月把新邮票夹入邮册,平平静静欣赏一番以后,似乎比当年少了一份得意。然而,我还是仔仔细细、勤勤恳恳地扩大我的邮票队伍。毕竟,这是一个丰富多彩、清新、迷人的世界”。
《中国青年报》一篇《“邮市”里的少男少女》,实地观察了中学生的集邮消费:他们在邮市上绝对专注,都进入了角色,有的在向老邮迷“套经验”,有的正从别人邮册里选购,有的捧着“余票”在推销,有的脸对脸作交换。据他们自测,集邮并经常跑邮市的同学,各校都不会低于总人数的20%。中学生搞集邮,财源不足,多靠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有的学生虽然是邮市的消费者,但他们的“财政部长”却是父母。
同集邮一起兴起的还有收藏。收藏的消费虽不及前述各种文化消费那么普遍,但近年来也有一种扩大之势。爱好收藏的青年,兴趣越来越广。传统的书画、钱币、证券、纪念章等收藏者中,不乏有青年人,现在青年人的收藏品又扩展到报纸、信件、烟盒、火花、贺卡、啤标、入场券等等,几乎无物不入收藏者的视野。武汉市青山剧院一位青年职工耗时10年,花费5000多元,到深山老林捕捉昆虫,制作标本,竟建起我国首家民办昆虫博物馆。收藏的消费,在农村青年中也不乏动人的事例。在被誉为“书报收藏之乡”的江苏省太仓市时思乡,自费收集收藏自清代以来的报纸一万多种十万余份的“集报大王”,就是一位退伍军人。还有一位“雷锋资料收藏家”,自青年时代开始至今已收藏有关雷锋的图书150多种近1000册,还有各类有关雷锋的资料3500余件,竟由自己筹资办起了雷锋图书资料馆。
当社会上有不少人只热衷于物质消费而冷落精神文化消费的今天,青年中出现的上述精神文化消费的走向,令人瞩目,更令人兴奋。由此引导消费走向科学、健康和文明,正是当今青年需要大力倡导的新风尚,社会各界也有责任对此作出有力的扶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