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青年迈向高消费时代

中国青年迈向高消费时代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用的消费指向高档次在用的消费上,社会的总趋势是档次不断提高。青年对高档次消费品的追求,在一定的时期都有一些集中的指向和目标,人们常将位居前三位的高档耐用消费品,统称为“三大件”。可以预计,广东、上海、北京青年今天的消费指向很可能将是其他地区青年的明天。在农村,实用、价格适中的家用电器产品仍是消费的主要指向,但在不少青年中已产生一步到位的消费心理。

中国青年迈向高消费时代

5.用的消费指向高档次

在用的消费上,社会的总趋势是档次不断提高。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消费热潮中,青年消费总是处于这一浪潮的峰尖。《中国青年报》1994年关于消费目标的调查,对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趋向作出三个层次的分析:

20~29岁的青年处于消费的高峰,他们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最为敏感,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首先从他们身上体现。他们花大钱的目标多,花钱的数目大,不少人还能得到父辈的支持,是社会消费新潮流的推波助澜者。

30~45岁的中年,是消费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生活状态、收入情况都相对稳定。消费领域比较宽,还要有子女教育的投资和自我发展的投资。

46岁以上的中老年,其消费特点是专一,对高、新产品的消费不如前两个年龄层旺盛,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量也相对减少,保健消费和旅游消费则呈上升之势。

青年对高档次消费品的追求,在一定的时期都有一些集中的指向和目标,人们常将位居前三位的高档耐用消费品,统称为“三大件”。“三大件”,反映一定时期社会消费的档次,也是一定时期青年消费指向的集中体现。如今,最能反映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和青年消费新潮的,是“三大件”更新换代的档次越来越高,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想当年,50年代青年消费的“三大件”,还只是在今天青年看来很不起眼的自来水笔、手表和收音机。那时,青年人上衣兜挂支金星牌自来水笔,腕上有只机械表,就蛮洋气,再能有台收音机,可算相当现代了。

到六七十年代,“三大件”发生变化,指向的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也有人说是自行车、进口手表和半导体收音机)。那时,自行车进入青年的消费视野,北京的王府井、大栅栏、西单的自行车商店和钟表店,每日引来许多青年人排队购置永久牌、飞鸽牌自行车和进口的瑞士表。袖珍式半导体收音机,也是当时颇有炫耀效应的高档消费品。

到80年代,“三大件”的指向则转向了电视机、电冰箱和收录机(也有人说是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其中,电视机从黑白机到彩色机的转换只有五六年的时间。电冰箱从单门到双门的转移,也不过几年的时间。

进入90年代,“三大件”更新换代的速度显著加快,其指向已变得有些多样难测了。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2~1993年的全国规模调查情况看,当今青年高档消费的指向产品,依人数比例的高低排列的顺序是:(1)组合音响(46.8%);(2)空调机(40.5%);(3)彩色电视(39.7%);(4)摩托车(37.6%);(5)电冰箱(31.5%);(6)小汽车(25.1%);(7)电脑(23.2%);(8)录音机(17.8%)。具体见下表:

您的家庭目前急需添置什么高档设施(列出前三项)

由上表可见,当今青年消费指向的“三大件”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而且出现了明显的地区之间的差别。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三大件”已指向组合音响、空调机和家用电脑(或摩托车),彩色电视机竟被甩出“三大件”的行列屈居第五位或第六位。在一些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如吉林、黑龙江、广西等省区,彩色电视机仍居“三大件”的首位,其余依次为电冰箱和组合音响(或摩托车)。

90年代初“三大件”指向的上述变化,同当时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现实拥有量是相关的,下列两表是1993年国家统计局平均每百户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两项统计:

表一  10省、市平均每百户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 原载1993年9月9日《光明日报

另外,从上表还可看到目前的消费指向有一些地区的差别,则比较发达地区(如广东、上海、北京)彩电的位置显著转移,已被排出“三大件”之列,取代其位置的是家用电脑或摩托车,而其他地区彩电仍居“三大件”之首,立体音响和空调机的位置显著后移。这种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别,既表明不同地区消费指向的差异,又预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他地区的消费指向必将向比较发达地区的消费指向移动。可以预计,广东、上海、北京青年今天的消费指向很可能将是其他地区青年的明天。

表二 城乡平均每百户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比较(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原载1994年9月27日《光明日报》

到1994年,平均百户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又有大幅度的上升。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达95.5台,电冰箱75.1台,洗衣机95.5台。电视机的需求,已转向大屏幕高音质的彩电,电冰箱则追求外观高雅、低噪音、大冷冻室、双开门和多开门。洗衣机的消费热点是全自动。空调机的销量以年57.2%的数量上升。在农村,实用、价格适中的家用电器产品仍是消费的主要指向,但在不少青年中已产生一步到位的消费心理。1994年新华社记者的一项调查表明,近三年内有20.4%的农村居民户有购买电视机意向(包括新购和更换),其中又有1/4户准备购买21英寸以上的大屏幕彩电。还有15.6%户有购买洗衣机的意向,其中的12.1%户准备购买全自动洗衣机。据此预测,家用电器需求重点将由城市逐渐向农村转移。农村消费档次与城市消费档次之间,存在一个七年左右的时间差。农村的“三大件”,若干年内主要还将是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但电扇、摩托车、照像机也将走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消费指向变化的一个规律:当一件受欢迎的家庭耐用消费品走向普及,其消费热度必然随之下降而退出“三大件”的行列;当一件受欢迎的家庭耐用消费品销量尚在方兴未艾之时,也就必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乃至进入“三大件”的行列。过去的手表、自行车、收音机是这样从“三大件”退出的,如今的彩电、冰箱、洗衣机也是这样登上“三大件”的座次。今后,“三大件”指向的变化,必然还是这样的趋势。

现在,人们都在预测,到世纪之交的2000年,青年人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消费趋势?那时的“三大件”将如何定位?有人分析,未来的“三大件”将是空调、电话和轿车。有人断言,未来的“三大件”当属电话、电脑和轿车。有人认为,未来的“三大件”将集中住、行、通讯三个领域,因此看好房子、车子和电话。这些预测的准确度有多大,恐怕只能在五六年后来下结论。然而,从目前一些初露头角的消费新热点,还是可以略见端倪。

首先要提出的是住宅电话。住宅电话,曾经是许多普通家庭可望而不可及的现代通讯工具,从80年代中开始进入普通家庭,发展一直很慢。到90年代初,发展速度十分惊人。据统计,1984年全国住宅电话还只有1.5万户,到1991年增加到239万户,到1993年竟增至733万户。10年时间,住宅电话数猛增50倍,其发展速度在世界范围都是相当惊人的。各大城市还有大量的申请安装住宅电话户,因供需矛盾紧张而在待装。北京市仅1993年一年,就有13万户家庭安装了电话,尽管初装费高达5000元,申请安装数始终在10万户左右。另外,移动电话(大哥大)和无线寻呼(BP机)的发展速度也很惊人,1994年一年全国新增BP机用户391万户,据邮电部门统计,BP机的拥有者中80%是青年。北京就有40万部BP机在大街小巷鸣叫。北京移动电话(大哥大),在1993年就有3.1万持有者。这三种通讯工具的发展状况见下表:

资料来源:邮电部新闻处 载1993年12月17日《光明日报》

在住宅电话安装热中,青年的消费动向特别引人注目。如前所述,,BP机的持有者中,80%是年轻人。青年对住宅电话的需求,还可以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2~1993年的调查中得到具体的了解。见下表:

您对安装住宅电话的愿望如何

调查表明,有17.3%的青年已安装有住宅电话。其中以广东最高(31.3%),上海其次(26.2%),北京第三(22.7%);广西、吉林最低(分别为9%或10.8%)。有33%的青年安装住宅电话的需求非常迫切。其中最高的前几位是海南(41.7%),广东(38.7%),辽宁(37.1%),北京(36.1%);最低的是吉林(20.4%)和广西(29.5%)。抱无所谓态度的为34.5%。认为无必要的为15.2%,这一项以吉林和黑龙江最高,分别为33.8%和25.3%。

从统计中可以看到,住宅电话已经开始进入当今青年的生活。这种现代通讯手段,已开始成为青年生活的一种必需,成为青年生活方式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有些城市姑娘出嫁开始把电话作为嫁妆。数据显示,凡是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已经拥有住宅电话的人数也比较多;而相对落后一些的内地,已经拥有住宅电话的青年人数就少,迫切需要安装住宅电话的人数也少。可见,住宅电话的需求量是与现代化的发展同步增长。由此可以预测,随着我国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话(包括无绳电话,BP机,大哥大)在青年中有一个巨大的市场,电话的市场需求量必将大幅度增加。现在,在一些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已经显现出了供不应求的矛盾。例如,在北京市登记安装住宅电话的人数逐年激增。尽管每台电话的初装费已从两三年前的3000余元涨至5000余元,到电话局登记的人数仍有增无减。有的青年为缩短从登记到安装到通话之间的时间距离,早日用上电话,甚至不惜再多花费几百元乃至上千元去疏通关系,请吃饭,送名酒名烟。有一位青年为了使已安装上的电话能够尽快通话,除疏通关系的安装花费之外,不得不又送去两条“万宝路”,为握电话之权者“浇油”。他不无解嘲地说:“拿二百元买来几个月的时间,值!”这种事例,既说明一部分城市青年对电话的需求何等迫切,又说明这种求大于供的矛盾也是当今某些邮电部门不正之风得以盛行的一个原因。

其次要提出的是私人汽车。这个在发达国家的家庭已相当普遍、在美国被视为离开汽车就没法生活的现代交通工具,在中国的普通百姓中一向被看作是一种不敢问津的高级消费,然而自90年代以来也开始进入家庭。1993年国内生产以及进口的90万辆汽车中,有18万辆为私家车。1995年4月的统计,全国共有机动车3000多万辆,其中私人注册汽车达150多万辆。1980年至1993年机动车拥有量年均增长速度为13.7%,1991年至1994年则为14.4%,超过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更超过同期世界汽车工业3.5%的增长速度。1994年4月国务院颁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首次宣布鼓励私人购车。据《经济日报》1995年4月6日刊载的一项研究认为,2000年中国有购车意向的家庭为400多万户,到2010年,将上升到3700多万户。据汽车工业总公司专家预测,大约2005年左右,相当部分的中国家庭将拥有自己的轿车。尽管现在提倡轿车消费还为时过早,但是轿车大量进入中国人的家庭已是大势所趋。

私人轿车的购置者,目前比较集中于私营企业主、外企雇员、影星、歌星、体育明星和留学归国人员。最为可观的是这些人员中的年轻人。年轻人对私车的钟爱,可以从一位青年经济学者的论断中得到答案:轿车或私车是一种文明,能给人以特殊的享受。它满足了人们要驾驭一些比自己强大的东西或借助机械扩展自己能力的欲望。它提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移动的空间,使空间与地理的概念发生根本的变化。如今上驾校拿一个汽车驾驶本,也成了青年中的一种时尚,以至出现了汽车驾校生意火爆。1995年全国已有驾校2000余家,仅北京就有150家,1994年就培训司机23万人次,远远超过以前每年5万人的数目。过去培训汽车驾驶是职业需要,现在则成了生活技能的需求和人的现代化程度的标志。

第三要提出的是家用电脑。电脑进入家庭,在90年代初还是一件相当稀罕的事,只有短短两三年,现在已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电脑热最早兴起于京城,发展的速度也很快,到1994年上半年,电脑的个人拥有量已达每百人14台,城区高达每百人23台。这一热点正由京城向全国扩散,到1995年6月,全国个人拥有的电脑就有70万台。在上海市,1993年底家庭电脑是5万台,到1995年初就超过了10万台。

家庭电脑消费的主力是青年。据上海、北京的调查,个人购置电脑者多为青年知识分子和大、中学生。一位青年科技人员说:“电脑不像彩电、冰箱等单纯是家庭消费品,它是一种工具,掌握好了,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甚至还可以创造效益。”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认识到,掌握电脑应用是通向现代社会之门的“金钥匙”。从事电脑开发的专家断言:“用不了几年,电脑扫盲就会像以前的文化扫盲一样在公众中普及。”

1994年12月20日,《光明日报》报道了一则电脑进入大学生宿舍的新闻,讲的是北京大学部分理科大学生中兴起“集资买机(电脑)热”,仅计算机系已购置28台,几乎每个宿舍都有一台。有人讲这是又一茬新时代潮流的弄潮儿。国家教委已经推出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这意味着21世纪的大学生将怀揣毕业证、学位证、英语及计算机等级证跨出大学校门。教育界人士指出,21世纪的“计算机盲”将面临失业的威协。有些城市的中、小学校,已将计算机列入必修或选修课。随着家庭电脑的逐步普及,一种更先进的多媒体电脑正在引起青年人的注意。这种能把声音、文字、图形、动态图像等多种交流方式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并与人作动态交流的技术的多媒体电脑,还有多媒体光盘图书——电子图书,步入寻常百姓家也已为期不远。由此预测,当今青年中的电脑热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更大的消费热潮还在后头。

从上述新的消费趋势,大致可以看出,本世纪末下世纪初的“三大件”,可能将在住宅电话、家用电脑、私人轿车以及住宅等这几项消费上定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