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个性表现在服饰着装中

个性表现在服饰着装中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服饰着装重体现个性人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二字,世代人民期盼的都是“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可见衣同食一样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的份量。服装的功能,在他们的心目中已从挡风御寒、蔽体遮羞逐渐转向展现自我,体现个性。在这样的着装观念的流变中,体现个性和方便舒适的服装更受青年欢迎,就是必然的了。

个性表现在服饰着装中

3.服饰着装重体现个性

人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二字,世代人民期盼的都是“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可见衣同食一样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的份量。

不同年代的着装,恰似一面镜子映照着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五、六十年代的“列宁装”、“中山服”,“文革”时期流行的“军便服”,流行明显地受着那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一片蓝,一片灰到一片绿,谁都不好区别于他人,使人的个性萎缩、隐匿,消失于整齐划一的生活模式之中。改革开放,把中国人民的生活带进了一个新的境界。获得温饱后的中国人,尤其是领风气之先的青年人,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不再拘泥于服装的单调一律,推进着爱美求新、五彩缤纷的服装新潮流。

如今,青年人着装的最大变化,是不太愿意和别人穿同一款式同一色彩的服装,而要按自己的爱好、气质和职业选择衣着,对服装的款式、面料、色泽有了更多的要求。服装的功能,在他们的心目中已从挡风御寒、蔽体遮羞逐渐转向展现自我,体现个性。被禁锢多年的爱美之心,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的繁荣,观念的更新,在青年中大放光彩。西服套装,牛仔T恤,茄克服,运动服文化衫,休闲装,多姿多彩,姑娘们的服饰更是让人眼花缭乱。难怪一位来自欧洲的新闻记者惊叹:“中国人变得更漂亮了!”在他的一篇报道中写道:“过去那种不论男女老少,不分个人爱好,一衣多季的现象已经悄然变化……中国不再只有流行色,在街上的行人中几乎找不到相同一致的打扮,那些穿着入时的姑娘,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中国青年报》1986年在青年中的一项调查,在问及“您最喜欢哪一种服装”这一栏中,回答“西装”的人数占78.3%,回答“猎装”、“茄克衫”的人数占12.1%,回答“军装”的人数占9.6%。在问及“您是否购置有西服”这一栏中,回答“有一套”的人数占31.3%,回答“有两套以上”的人数占33.9%,回答“没有”的占22.8%。可见在80年代中期,青年人对西服的钟爱远远超过其他款式。

到了90年代,青年人已经不再只钟情于西服了,他们对款式的选择更为多样,并对各种款式有自己的评价。他们比较普遍的看法是:

西 装——庄重,洒脱

中山服——严谨,稳健

礼 服——典雅,华贵

茄克衫——轻松,活泼

套 装——美观,大方

牛仔服——简便,精神

T恤衫——随意,舒适(www.daowen.com)

针织装——潇洒,飘逸

青年人说:“款式、色彩、质地不同的服装,各有鲜明的风格特色。如果服装的款式造型、色彩搭配能够与本人的个性、气质巧妙融合,那就能达到一种完美的意境。”在这样的着装观念的流变中,体现个性和方便舒适的服装更受青年欢迎,就是必然的了。

在大街上,在校园里,一种讲个性、求随意的穿着方式悄悄流行。一身笔挺的西装,配上质地优良的领带和领带夹,脚蹬光可鉴人的革履,在非正式场合出现,反倒使青年人产生不自在和不自然的疠促,取而代之的多为显得自然和健康的随意着装。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大学生们,更把是否符合自己的气质和身份,视为挑选服装的第一标准。他们认为,适合自己的风格就是美。人与人最大的不同是内心,反映到服装上自然是异彩纷呈。舆论界摸到了青年的这种变异,《中国青年报》在1995年夏作出令服装商为之一震的评论:“看来,时下的服装潮流不再单纯由服装师决定了。着装者有了自己创造的空间:根据自己的个性和想象力,创造显示自己个人特点的着装风格。”

这样的趋势,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全国性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

在“您对服饰穿着最注重的是什么?”一问中,青年人的回答人数比例最高是“方便舒适”,占51.6%;其余为“体现个性”占35.6%;“款式新颖”占17.5%;“讲究名牌时髦”占6.4%;“面料质高”占4.8%。从下列两表中还可看到,这一穿着取向,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职业青年中的同与异:

不同职业青年服饰取向统计表

不同地区青年服饰取向统计表

上述统计表明,在服饰取向上,无论是不同地区的青年还是不同职业的青年有着惊人的一致,其排列顺序均为:①方便舒适;②体现个性;③款式新颖;④名牌时髦;⑤面料质高。但细作分析,又可发现一些程度上的不同,如讲究名牌的人数比例,以三资企业青年和个体青年为最高,分别为8.1%和8.5%;而农村青年、中学生、大学生为最低,分别为1.2%、1.5%和1.1%,高低悬殊达6—7倍。

北京市的一项调查,问及青年“你对服装的态度?”68.2%的人选择:“穿衣是自己的事,穿什么样的衣服,自己觉得好就行”;47.7%的人选择:“我喜欢茄克衫。茄克衫穿起来舒服,且随便,不拘一格,可以不受身份和场所的限制,适合年轻人的性格”;70.0%的女性选择:“衣服应尽量体现我的气质和女性的美丽”;21.3%的人选择:“西服庄重,对人的身份和举止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我轻易不穿西装”;19.6%的人选择:“人靠衣装,衣服也是地位和风度的象征,应尽量赶上时代赶上潮流”。

在求随意的着装方式中,牛仔服是在青年中流行最广的一种款式。牛仔服原本是北美洲的一种劳动服装,它以其粗糙的面料,简便的造型,单一而古朴的色彩,表现出一种强悍不羁、雄浑洒脱的生命活力,毫不掩饰地突出人的胴体自然天成的曲线,无言地张扬大自然造人的魅力。牛仔服还渲泻着一种自由随意的情趣,即使身着一套比较高档的牛仔装,也尽可随心所欲,学习工作、探亲访友、走街逛店、参观旅游、烹饪下厨……一天内转换多少种角色也无须换装,这与现代社会青年人的多重角色意识不谋而合。尤其是它所体现的个性化风格、突出性魅力的现代意识、返朴归真的情感导向,无不顺应了巨大变革时代青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牛仔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风靡世界。在中国,牛仔服是随开放而兴起的,但普及于青年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令人瞠目的。80年代后期,有一位好奇的西方游客,站在天安门广场数点穿牛仔装的人数,回国后撰文感叹:“神秘的紫禁城终于敞开了大门,古老的天安门红墙映衬着石磨蓝牛仔,两小时内竟有140多位‘牛仔客’走进包有金铜钉的故宫大门。”如今,款式繁多的系列牛仔衬衫、茄克、马甲、风衣外套以及各式仔裤、仔裙、仔包、仔帽、仔鞋、仔腰带,摆到了大大小小的服装店摊,包装着年轻的男男女女。如今,没有一件仔服的青年人恐怕为数已相当寥寥,就连当初很看不惯仔服、担忧它会带坏一代人的稳重长者也在感叹:年轻人穿仔装,还真精神!

同仔装流行并行不悖的,还有T恤衫,每到夏秋季节,满街几乎随处可见。从1991年夏开始,许多城市又流行一种在白汗衫上印着各种话语的“文化衫”,穿者又是青年人居多。据调查研究,“文化衫”的走俏,出于当代青年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酸甜苦辣种种心态,能够借印在衫上的一两句话,向人们宣示,或向社会渲泄。“我是一只纯情的小鸟”,表达的是自己的纯洁与重感情。“烦着哩,别理我”,反映着对人际关系的烦恼与不满。“拉家带口”、“不会来事儿”,透着对繁琐世相的无奈。“我吃苹果你吃皮”、“一穿准有好运气”,则是对人对己的调侃。“练摊没本,想当老板缺心眼”、“混日子砸饭碗一事无成”,直抒的是“下海”的艰辛与失意。还有“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蕴含的是对学雷锋的怀念和对良好社会风气的期盼。有的青年说:“我穿这种衫,就是试着在这上头直抒胸臆,表现自我。”一位个体青年说:“我们个体户挣点钱也不易,又烦又累没处说,穿这么件衣裳图个心理痛快。”也有人讲:“闲得没事,拿自己出洋相。”可见,现代青年的穿衣岂止是遮体御寒,已经越来越多地抹上了文化的色彩,正是:文化衫上有文化,穿戴亦能显心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