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面向未来,中国青年的生活追求

面向未来,中国青年的生活追求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面向未来的生活追求根据前面对物质生活的恩格尔系数、精神生活的舒畅度、文化生活的满意度以及受教育的普及程度所作的评估分析,可以看到我国青年的生活质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改善,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对未来怀有美好憧憬的青年人,总是不满足于现状而热烈追求美好的未来。青年人的这种生活追求,同党和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相一致的。

面向未来,中国青年的生活追求

6.面向未来的生活追求

根据前面对物质生活的恩格尔系数、精神生活的舒畅度、文化生活的满意度以及受教育的普及程度所作的评估分析,可以看到我国青年的生活质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改善,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从总体上看,青年人的物质生活既已超越温饱又未达到富裕,精神生活既有舒畅感又有烦恼之处,文化生活既趋于丰富多样又显贫乏单调,受教育机会既在增多又未达到均等,是正向小康水平接近但尚未达到小康。

对未来怀有美好憧憬的青年人,总是不满足于现状而热烈追求美好的未来。当代青年当他们的生活达到温饱以后,提高生活质量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奔小康。青年人的这种生活追求,同党和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相一致的。分三步走的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已经实现。第二步,在本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广大青年和全国人民一道正在为之而奋斗的,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

什么是小康?小康生活水平的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是什么?小康是个相对的动态概念。从富足程度看,它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阶段。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战略看,它是联结第一步和第三步的关键阶段。从国际比较看,它高于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又低于发达国家。有人认为,小康的标准就是平均国民收入达到多少多少元。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至少忽略了物质与精神的多种需求。小康生活水平,是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应当具有全面的质量标准。我国国家统计局,根据国内外专家对小康问题的论证,对我国的小康生活标准,区分全国、城市和农村三类分别订出了具体的量化标准。

全国小康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400元;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基尼系数(居民之间收入差异程度)为0.30~0.35;贫困人口比重在5%以下;人均每年收入为1400元;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15.5平方米;人均日摄取热量为2600千卡;恩格尔系数为47~49%;人均文化用品及文化教育、生活服务支出比重为16%;平均预期寿命为70岁;中学入学率为55%~60%。

城市小康标准:城市居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000元;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40%;人均居住面积8~10平方米,三口之家能住上两居室,住房成套率为60%;人均每年收入为2380元;恩格尔系数为44~46%;人均日摄取热量2600千卡,蛋白质80克,脂肪75克;平均预期寿命为70岁;普及9年制教育,中学入学率为90%;平均每3个识字人口每日有1份报纸;每周工作日为5~5.5天,普遍建立每年两周的休假制度;人均园林绿地面积为9平方米;基尼系数为0.26~0.30。

农村小康标准:人均年纯收入1,100元;收入分配趋向合理,基尼系数在0.30~0.40之间;消费结构显著改善,恩格尔系数低于50%;营养基本满足要求,蛋白质日摄入量超过75克;人均衣着支出超过70元;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比重高于80%;电视机普及率超过70%;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重高于10%;平均预期寿命70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超过90%;用电户比重高于95%;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超过70%;享受五保比例人口上升为90%;万人刑事案件发案件数为5件以下。

奔小康,既是我国在本世纪末的发展目标,又是当代青年提高生活质量的根本所在。在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与追求中,目前最大的薄弱环节在经济,或者说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青年的生活质量,不论是恩格尔系数的降低、文化生活的丰富、受教育机会的增多,还是在收入、住房、就业升学等方面的烦恼,无不同经济相联,许多生活中的不尽如意之处,往往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制约。因此,青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必须建立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在努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离开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去同发达国家攀比,脱离发展经济这个前提奢谈改善生活质量,都是不足取的。

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进入90年代更是充满活力。1991年至1995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平均在10%以上(11.7%),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见下表: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率(%)

注:1995年为预测数(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原载1995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我国国民经济总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大国。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三年价格调整汇率平均计算,199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061亿美元,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之后,居世界第八位。1993年为5811亿美元,超过西班牙,居第七位。

但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按人均收入计算又是很低。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公布的资料,199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85美元,低于韩国、泰国、巴西以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490美元),在132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03位,属于低收入国家。

我国经济既有很大的发展,增长率居世界领先地位,又具有明显的发展中国家的特征,人均收入仍很低,这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如果说提高生活质量不能脱离国情,这就是最大的国情。从这里,我们可以悟出两点结论:第一,当今青年提高生活质量的期望,要同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一个低收入的国家就不能够也不应该去仿效高收入国家的高消费;第二,提高生活质量的根本出路还是要发展经济。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心一意把经济搞上去,才是改善生活的实招。经济上不去,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不仅改善物质生活会落空,精神生活也将因缺乏必要的物质依托而流于贫乏。

在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与追求中,还有一个薄弱环节即教育,或者说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的普及程度和青年的文化素质,既反映生活质量的内容,又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因素。生活质量,尤其是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同青年的文化素养是相关的。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建设不了现代化,一个文化教育落后的社会不可能有高度的文明,一个缺乏文化教养的青年也难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因此,青年人还要重视学习受教育的机会,努力提高文化水平,在高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有社会的关注和投入。从教育投入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在逐年加大,1993年我国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到本世纪末,这一比例将上升到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同过去比,教育经费是增多了,可是同世界各国的教育投入相比则显得十分不足。在发达国家,80年代教育的投入都在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以上。就连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入,在80年代就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1%。我国政府已经看到这一差距给经济建设和人民文化素质带来的影响,在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充分肯定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障“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在教育投入上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从此,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法的保障。随着《教育法》的贯彻实施,广大青少年将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发展教育事业要有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投入,还要有青年人自身的积极参与。正处于人生学习受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学习求知热情之高是任何其他年龄阶段的人无法比拟的,然而近些年来涌动的商潮却在青少年中卷起了一阵阵的厌学风。一些目光浅近的青少年,在商品经济的氛围中有些眼花缭乱,打工者生活的改观,经商者收入的丰裕,同囊中羞涩的学子,出现了很大的反差。他们一方面觉得读书学习是提高自身素质、有效地服务社会的必要途径,应当抓住机会;另一方面又对读书学习的必要产生疑惑。现实生活中,不少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没有文化的人大把大把地赚钱,过着优裕的日子,而许多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收入却都不高,生活过得清苦。于是,弃学打工、弃学经商的青少年多了起来,在不少地方出现了低龄青少年的低就学率、高就业率,劳动力市场挤进了一群一群的小打工仔、小卖花女、小商小贩。《工人日报》刊出的一幅漫画对这种现象作了引人深思的揭示。漫画的标题是“愚耶?智耶?”画面上许多老者排着长队在老年大学门前报名入学,在这支老者队伍的旁边,一群青少年手拿拐杖、助听器、老花眼镜在向长者们推销叫卖。

校园里,一些学生思想上的“读书无用”和行为上的厌学退学互为因果,冲击着求知成才热。有的学生在宿舍门上贴出对联,上联书“学富五斗书呆子,自命清高穷光蛋”,下联书“目不识丁当大款,经商有道小财主”,横批书“读书无用”。有的学生编出《新毕业歌》:“大学读到第四年,方知知识不值钱,早知读书遭冷遇,何必寒窗十六年。”

厌学风的时起时落,在一些校园中引发了一场“先读书还是先赚钱”的讨论。讨论中,有为厌学辩解者,但更多的人是经过思考、思辩而有新的顿悟。有位大学生说:“我的同学里读大学的不多,那些读中专的,毕业了在公司工作,一月少说也有上千元。还有只读完中学的,现在当个服务员,钱也不少拿。我父母都是大学毕业,已是工程师,每月也才三五百元。等我毕业,钱也不会多拿,有时想倒不如先去挣点钱。但又觉得人生价值不能只以金钱衡量,一个有为的青年应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还是应该心无旁鹜,学好专业知识。”正是经过这样深层的思索,青年人的学习求知热得以保持。越来越多的青年经过一番否定之否定,又重新认定,虽然有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赚了钱,并不能因此证明知识贬了值。从未来的社会发展看,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看,从“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看,从青年人的成长成才看,只要不是目光短浅,知识价值的光芒是不会熄灭的,而且社会越是向前发展,知识的光芒将越加耀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