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改革大潮:中国青年生活方式的新演变

改革大潮:中国青年生活方式的新演变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改革大潮中生活方式的演变人类社会的进步,不仅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而且表现在伴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一部人类文明史,既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又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演变史。改革大潮,改变了小生产的封闭状态,打破了地区间的界限,推进了对外开放,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改革大潮,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工时制的改革。改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丰富了生活内容,同时也引发了生活方式的变革。

改革大潮:中国青年生活方式的新演变

6.改革大潮中生活方式的演变

人类社会的进步,不仅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而且表现在伴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一部人类文明史,既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又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演变史。

生活方式的变化,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需要的递进。每当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生活方式总是向着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同刀耕火种年代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是原始社会只求维持生命的生活方式。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年代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是企求温饱安定的生活方式。同发展商品经济的市场经济年代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则是追求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生活方式。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必然是水涨船高,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

80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迅速发展。广大农村从自给自足逐步转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向各行各业深化,给社会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生活方式的新陈代谢日益显著。

改革大潮,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商品一天比一天丰富,城乡市场空前繁荣,社会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生活不再只满足于温饱,消费指向变化多端,消费需求大幅度升高,传统的消费方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具有现代化色彩的消费方式日新月异。

改革大潮,改变了小生产的封闭状态,打破了地区间的界限,推进了对外开放,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扩大,联系增多,社会交往成为现代生活中的必需,社交方式多样化,社交场所商业化。

改革大潮,破除了没有竞争的“大锅饭”和“铁饭碗”,推进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的形成,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人们不再安于“与世无争”的社会生活,以往生活中的懒惰、散漫、不思进取逐渐为勤奋、进取、开拓所取代,生活质量大为改观。

改革大潮,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工时制的改革。人们的闲暇时间普遍增多,闲暇生活内容更为丰富多样,消闲方式出现了许多新的热点。如何在闲暇时间的消度中学习知识、发展个性、陶冶情操、欢娱身心,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改革大潮,面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挑战,加快了发展科学技术的步伐。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新科学技术的采用,人的潜能的发掘有赖于智力的开发,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深深地渗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改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丰富了生活内容,同时也引发了生活方式的变革。在生活方式的变革中,青年总是走在前面,无论在社会还是在家庭他们都是新生活方式的推动者,代表着生活方式的新潮流。那么,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有些什么变化呢?调查显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勇于在改革实践中开拓创新

中国许多古训告诫青年人“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由此而造成的凡事不敢争先、害怕冒尖的状况,在现在这一代青年中已发生了变化。在改革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青年认识到,改革是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不敢做,前人没有说过的话不敢说,改革就迈不开步子。许多走在改革前列的“出头鸟”,他们不再囿于“不为天下先”的守成意识,不断破除“因循守旧”的习性,为改革不断地开拓创新。在深圳、海南等经济特区开拓者中,大量是青年。深圳人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以致这些地区被人们誉为“青年人的世界”。在改革中崛起的乡镇企业,初创时期的厂长、经理中有60~70%是青年。

(2)积极参与社会竞争(www.daowen.com)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安贫乐道、与世无争”观念,在中国有着很深的根基。新中国建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与世无争”的传统观念仍然有着不小的影响。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尤其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强烈地冲击了这样的生活状态,唤醒了中国青年的竞争意识。青年人对市场机制所带来的激烈竞争,普遍持欢迎的态度。武汉市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青年对“社会发展是否需要竞争”这一提问,认为“需要”者为94%,“不需要”者为3.4%,“不清楚”者为2.6%。因为他们看到,社会生活中没有“优胜劣汰”的竞争,“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人就要产生惰性,社会就没有活力。武汉大学一位正在竞选系学生会主席的学生说:“竞争正在造成人的智力、活力、意志力以及命运支配力的全面增强。”

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企业破产、工人被解雇失业,学生留级这样一些社会现象,青年人已经能够从竞争的意义看到其不可避免和必要,而不是像以往那样难于理解。在竞争面前,青年人有了一种危机感,为了不致落入被淘汰者的行列,比以往更加重视个人素质的提高和自我竞争力的增强。但也有一些青年担心竞争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希望能够形成又竞争又合作的良性竞争和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

(3)追求现代的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

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产品短缺的年代,“粗茶淡饭”,“节衣缩食”,曾经长期被人们奉为美德。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物质的日趋丰富,青年人看到了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迅速走出了压抑消费的状况,追求着“吃要讲营养,穿要讲式样,玩要讲多样,用要讲高档”。同老一代人的省吃俭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今青年为了追求生活的现代化不吝惜花钱。在饮食上,他们已不满足于吃饱,讲究要吃好,有营养价值。在服饰上,传统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已被讲究款式新颖、体现个性所取代。在消费结构上,文化娱乐性消费的比重上升,看电影,到剧场,去音乐茶座,进歌厅舞厅,已成为许多青年每月必不可少的开支。在家庭设施的高档化上,青年是推动家庭现代化的动力。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这样一些家用电器,在大中城市的青年家庭拥有量已近饱和,现在的消费指向又在向立体音响、摩托车、家庭电脑、家庭电话发展。据北京、上海、广州、海南、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广西等10省市1993年的调查统计,青年家庭已有17.3%户拥有电话,还有33%户对安装家庭电话“非常迫切”。另据邮电部门统计,现在BP机的持有者中青年占60%。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青年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难怪一些有眼力的企业家总是把产品销售的眼光盯住青年。

走在中国消费潮流前列的青年,近几年出现了一个超前消费的趋势,即有些青年受高消费的刺激,脱离个人的实际收入水平,搞“赤字消费”,滋生了享乐主义思想。同时,青年的消费结构出现了一些失衡,其主要表现是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而精神消费又是重娱乐消遣轻智力投资。这里有大众传媒的误导,有某些大款炫耀性消费的诱惑,也有青年人消费观念变化中发生的偏颇。形成一种既适应市场经济又有利于造就“四有”新人的科学的消费观,防止“富了口袋穷了脑袋”,防止追求物质的快感而流于思想浅薄,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青年的重视。

(4)渴求知识,渴望成才

面对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和新技术革命挑战,青年人痛感“文革”时期“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荒谬,日益认识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幅度,将越来越依赖于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不学无术,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已经成为广大青年自勉或互相勉励的时尚语言。80年代以来,多次的社会调查表明,在青年最关心的问题中,对发展科学技术的关注一直处于前三位。

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信息,在校园中反响最为强烈,青年学生热心于阅读介绍科技新信息的书籍报刊,大学举办的新技术革命系列讲座总是座无虚席,在学生的主题班会、演讲会以及各种兴趣小组中,新技术革命都是重要的话题。

广大农村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过程中,农村青年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热情不断高涨。他们对勤劳的含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勤劳不仅是苦干,还应包括学习科学技术,善于获取信息,改善经营管理,再加上敢于开辟新的经营项目。”农村青年中涌现出的粮食种植专业户、奶牛饲养大王、西红柿大王、大豆种植大王、养兔能手、养鸡大王等一大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型农民,已成为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

(5)珍惜时间,重视效率

时间观念在传统社会是不为人们重视的,在改革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中,人们往往不注意把时间和效率联系起来。青年人多花费了几元钱可能会感到心痛,而浪费几个小时的时间却不以为然。市场经济所引入的竞争机制,使当今的青年人看到了时间的价值。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特区深圳最先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所以能够在青年中得到迅速而广泛响应的社会条件。

当今青年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所产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日益集中到时间上。向时间要财富,向时间要优势,向时间要效率,向时间要成功,正在成为大家的共识。既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时间,又不懂得珍惜旁人的时间的旧习惯出现了变化,空耗时间的现象在减少,遵守时间,珍惜时间,惜时如金,争分夺秒,在逐渐成为当今青年的一种新的行为习惯。据出租车行业的观察和统计,如今乘坐计时出租车的乘客多数为青年人,出门坐“TAXI”已经成为一些青年的时尚,他们不像以往一些年长者那样为了节省几个钱,宁可多花费时间去乘坐既拥挤又耗时的公共汽车或蹬自行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