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体育发展策略研究:重视空巢老人的体育参与

中国体育发展策略研究:重视空巢老人的体育参与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我国家庭空巢化趋势的不断加重,空巢老人的比例也将逐步攀升。然而,我国空巢老人的健康水平在整体上不容乐观。而且,随着空巢老人年龄的增长,其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这使其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减弱。再加上,我国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建设也较为落后,缺乏促使其参与社会活动的政策制度、社团组织与。受以上因素的影响,我国空巢老人的社会参与程度普遍较低。

中国体育发展策略研究:重视空巢老人的体育参与

任何家庭都有一个从建立、发展、解体到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人口学上被称为家庭的生命周期。格利克(P.C.Glick,1947)[1]核心家庭[2]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收缩完成与解体六个阶段,其中形成阶段是指从妇女初婚到初育的时间;扩展阶段是指从初婚到生育最后一个孩子的时间;稳定阶段是指从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到第一个孩子离开家庭的时间;收缩阶段是指从第一个孩子离家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家的时间;收缩完成阶段(也指空巢阶段)是指从最后一个孩子离开家庭到配偶一方死亡的时间;解体阶段是指从配偶一方死亡至配偶另一方死亡的时间。按照这一理论判断,空巢家庭就是指那些子女离开起源家庭、父母仍共同居住的夫妇家庭。

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与空巢化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因为工业化要求人才可以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大范围的流动,而城市化则在这种流动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结构独立的核心家庭所具有的流动性正好符合了这一趋势。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中的个人职业成就也更多地依赖其自身的能力而非血缘关系,这一切都直接地促使了传统大家庭的解体以及核心家庭的确立[3]就业流动性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子女会选择离开父母,进而加剧了家庭空巢化的趋势。

我国家庭的核心化与空巢化除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外,还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因为,全国范围的“一胎”或“一胎半”政策限制了夫妻的生育欲望,导致家庭的规模逐步缩小,核心家庭逐渐成为我国家庭模式的主体。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核心家庭的比例已经达到68.15%,其中城市的核心家庭比例已经超过70%,农村的核心家庭比例也在65%以上[4]。强制性的计划生育政策也使得我国家庭的扩展期大大缩短,相应的,由于子女的减少,抚养子女的时间也相对缩短,使得空巢期和解体期的时间逐渐延长(如表4-2所示)。而日益加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无疑进一步拉长了家庭空巢期与解体期的时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家庭中有22.83%的家庭是空巢家庭,空巢老人的数量为2339.73万人,占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26.35%[5]

表4-2 中国家庭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时间长度

资料来源:郭爱妹,张戎凡.城乡空巢老年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保障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54.

所谓的空巢老人是指最后一个孩子离开家庭,只剩下一对夫妻独自生活的老年父母[6]。随着我国家庭空巢化趋势的不断加重,空巢老人的比例也将逐步攀升。在这种背景下,提升空巢老人的健康水平不仅有利于节约医疗开支、维护社会和谐,也有利于挖掘其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发展。然而,我国空巢老人的健康水平在整体上不容乐观。首先在身体健康方面,我国空巢老人的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以及ADL和IADL[7]困难比例都较高。据陈正英等(2009)[8]对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空巢老人的调查也显示:60—69岁空巢老人未患明显疾病的比例为20.4%,70—79岁空巢老人未患明显疾病的比例为20.6%,80—89岁空巢老人未患明显疾病的比例为18.1%,90岁以上空巢老人未患明显疾病的比例为7.3%;在空巢老人所患疾病中,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所占比例较高。唐政,李枫(2009)[9]对上海市空巢老人的调查结果显示:空巢老人的两周患病率为42.9%,且呈现出随着年龄的增大患病率增高的趋势,其中慢性病患病率为65.34%;威胁空巢老人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健康知识缺乏(34%)、肥胖(18%)、缺乏体育锻炼(16.9%)、心理危机(8.6%)和睡眠障碍(8.3%)。郭爱妹、张戎凡(2011)[10]对江苏省8个市县空巢老人的调查显示:空巢老人的两周患病率为24.6%,慢性病患病率为49.3%,ADL和IDAL有困难的比例为50.8%。

其次,我国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对较低。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曾指出:空巢老人的主要问题是“空心”,即空巢老人的内心无所养[11]。一方面是子女由于工作和家庭事务繁忙,常年与父母分居或“情感分居”,致使空巢老人的生活较为单调,情感沟通与精神慰藉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城市住房的商业化致使邻里之间的沟通较少,再加上社区的娱乐健身设施较少使得空巢老人的闲暇活动受限,内心的情感得不到释放,容易使其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进而陷入焦虑、抑郁、失眠、食欲不振等一系列“空巢综合征”[12]。这些症状如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致使空巢老人性格自闭、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等,甚至会诱发老年痴呆、老年性抑郁症等心理疾病[13]。如李建新,李嘉羽(2012)[14]基于2008年的中国健康长寿调查数据,应用二分Logit模型得出: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在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等方面均低于城市非空巢老人。郭爱妹,张戎凡(2011)[15]的研究指出:根据GDS-15的评分标准,空巢老人的抑郁症检测率为24.8%,而非空巢老人的抑郁症检测率为20.8%;空巢老人觉得自己比较幸福的比例为46%,而非空巢老人的这一比例为48.5%。陈正英等(2009)[16]的调查也显示:有20.4%的空巢老人自评心理状况差,21%的空巢老人对生活不满意,54.2%的空巢老人经常有担忧事件。

最后,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不理想。空巢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后,其生活的范围也主要局限在社区与家庭,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相对减少,致使其价值取向逐渐陈旧化,接受社会新鲜事物的能力也逐步减弱。而且,随着空巢老人年龄的增长,其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这使其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减弱。再加上,我国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建设也较为落后,缺乏促使其参与社会活动的政策制度、社团组织与。受以上因素的影响,我国空巢老人的社会参与程度普遍较低。据郭爱妹、张戎凡(2011)[17]的调查显示:在生产性社会参与方面,江苏省城镇空巢老人正在从事有收入工作的比例为12%,农村空巢老人继续干农活的比例为38.1%;在集体性社会参与方面,城镇空巢老人参与老年活动室活动的比例为31.2%、参加老年大学的比例为6.4%,农村空巢老人参与老年活动室活动的比例为2.4%、参加老年大学的比例为4.5%;在政治性社会参与方面,城镇空巢老人参与利益代表组织、学会或研究会、环境保护等公益组织和其他各种非政府组织的比例分别为6.4%、4.7%、6%、3.8%;农村空巢老人参与利益代表组织、学会或研究会、环境保护等公益组织和其他各种非政府组织的比例分别为4.2%、1%、6.6%、2.4%。

首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在改善空巢老人的有氧适能[18]方面,有研究证明:人体在25岁以后,随着心肌、呼吸肌力量的减弱以及机体造血功能的下降,其有氧适能每年会下降8%—10%,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延缓心肌、呼吸肌力量的衰减并改善机体的造血功能,进而将有氧适能的下降幅度减少为4%—5%[19]。通过对有氧适能的改善,体育锻炼对老年人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也有较明显的作用[20]。对在改善空巢老人的肌适能[21]方面,有研究表明:人体在60岁以后,其肌肉力量会明显下降,尤其是在60—80岁之间,每年下降的幅度为15%,80岁以后则每年下降30%[22]。除肌肉力量下降外,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面临的另一个健康隐患。一般情况下,女性从30岁开始,其骨中的矿物质开始丢失,每年减少的比例为1%,绝经后每年减少的比例为2%;男性则是从50岁开始,其骨中的矿物质开始丢失,每年减少的比例为0.5%[23]。而长期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减缓这种骨质的丢失,改善骨组织的血液供应,促进骨组织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提升老年人的身体活动能力[24]。在改善空巢老人的神经系统机能方面,经常性参与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提升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效率,延缓大脑的衰老,还有利于增强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提高人体动作的准确性与协调性[25]。此外,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对于改善空巢老人的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也有积极的作用。

其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正如前面所论述的,与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经常在身边陪伴而缺乏情感交流的渠道,容易产生孤独、抑郁、无助等心理,影响其生活幸福感。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帮助老年人缓解精神压力、释放内心的不悦,还可以使老年人走出室内,与更多的人交流,减少孤独、无助等负面心理,进而提升其幸福感。陈爱国等(2010)[26]的实证研究显示: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孤独和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随锻炼参与水平的升高,老年人的孤独感呈下降趋势,而幸福感则呈增加趋势。戴群与姚家新(2012)[27]的研究也显示:集体组织形式的体育锻炼可扩大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范围,提高其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力度,满足其心理需要,提高其生活满意度。此外,体育锻炼还可以提升老年人的身体效能感[28],增强其身体自尊[29],进而减弱或消除无助、绝望等负面情绪,使其对生活持乐观态度。

最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通常来讲,空巢老人在退休前的社会网络关系主要以业缘关系、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为主,退休后则主要以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为主。也就是说,与退休前相比,空巢老人的社会网络关系在结构上趋于单一化,并逐步向家庭关系集中。而且,随着空巢老人业缘关系的消退,其接触社会人群的机会逐渐减少,加之其与子女长期分居所导致的血缘关系的弱化,使得其社会网络关系的规模也在逐步萎缩。此外,空巢老人退休后,有可能会因突然失去退休前的社会角色而陷入“无角色”的迷茫状态,甚至引发“社交恐惧症”,影响其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体育锻炼则可以为空巢老人的人际交往提供一个纽带,使其能够接触更多的人群,进而扩大其社会网络关系的规模。而且,经常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也有利于培养空巢老人的角色感,使其能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而激发其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付潮峰(2011)[30]的研究显示: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空巢老人在与其网络成员的互动频率、情感亲密度以及互惠程度上要明显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空巢老人,其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以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上也明显高于不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空巢老人。

首先,政府部门应明确促进空巢老人参与体育锻炼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人口安全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地制定相关的法规条例来保护空巢老人的体育参与权利,如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增补和充实与空巢老人体育参与相关的规定。其次,政府部门应将空巢老人的体育参与纳入到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规划中来,将空巢老人的体育参与率纳入到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评价体系内,并将其与政府相关部门领导的绩效考核挂钩。此外,政府部门应加大财政投入,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特点与心理需求建设相应体育活动场地。最后,政府部门还应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鼓励空巢老人参与体育锻炼,并为其提供科学的健身知识。

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流动的速度将逐步增加,流动的范围也将逐渐扩大,再加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我国空巢老人的比例将在未来40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而且,随着家庭赡养功能的弱化,老年人对于自身健康的投资期望也在逐步提高,其用在体育健身上的消费也将逐渐增加。这样的趋势意味着单纯地依靠政府力量来满足空巢老人的体育需求是不可能的,需要借助市场组织的力量来为空巢老人提高不同层次和种类的体育消费产品。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市场组织在促进空巢老人体育参与上发挥作用,如在建设老年人体育公园或活动中心时,可以通过出售冠名权或部分场地使用权的形式吸引企业的赞助。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强制性要求市场组织为空巢老人的体育参与提供支持,如可规定房地产公司在建设楼盘时,必须按照某一比例为老年人提供一定面积的体育健身场所等[31]

研究证明:参与集体组织形式的体育活动比独自一人进行体育锻炼更能改善空巢老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因为参与集体组织形式的体育活动可以让空巢老人找到归属感与角色感,进而缓解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感与无助感[32]。在集体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上,仅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政府的人力与财力都很有限,而市场组织则更多地提供个体性的健身消费。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借助社团组织的力量,来为空巢老人提供丰富多样的集体性体育活动,以更好地提升其生活满意度。首先,政府应尽快改革我国社团组织的注册登记制度,降低社团组织的准入门槛,以为空巢老人体育社团组织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制度环境。其次,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场地租借、人员培训等形式扶持空巢老人体育社团组织的发展,以壮大其规模。最后,政府还应加强对空巢老人体育社团组织的监管,以保障其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总之,随着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流动范围的扩大以及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家庭的空巢化趋势将逐渐加重。空巢老人的健康问题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人口安全的重要因素。而实践方面的研究证明,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有利于增进空巢老人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在这种背景下,促进空巢老人的体育参与就成了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具体就是要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鼓励市场组织为空巢老人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健身消费产品。与此同时,还应通过财政补贴、场地租借、人员培训等形式扶持空巢老人体育社团组织的发展,以提升其服务质量与水平。

注释

[1] Glick,P.C.The Family Cycl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47(12):164-174.

[2] 我国的家庭类型主要有六种:核心家庭(由已婚夫妇和未婚子女或收养子女两代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由父母、有孩子的已婚子女三代人所组成的家庭)、联合家庭(由父母、已婚子女、未婚子女、孙子女、曾孙子女等几代居住在一起的家庭)、单亲家庭(由离异、丧偶或未婚的单身父亲或母亲及其子女或领养子女组成的家庭)、重组家庭(夫妇双方至少有一人已经历过一次婚姻,并可有一个或多个前次婚姻的子女及夫妇重组的共同子女)、丁克家庭(由夫妇两人组成的无子女家庭)。

[3]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91.

[4]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11/12: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153.

[5] 郭爱妹,张戎凡.城乡空巢老年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保障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25.

[6] Chudacoff,H.P.&Hareven,T.K.From the Empty Nest to Family Dissolution:Life Course Transitions into Old Age[J].Journal of Family History,1979(4):69–84.

[7] ADL(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反映的是老年人总的日常生活功能状况,如吃饭、穿衣、洗澡、如厕等,IADL(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反映的是老年人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如扫地、做饭、洗衣、乘坐交通工具等。

[8] 陈正英,楚婷,唐莹等.湘、鄂、渝、黔四省边区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求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8):754-756.

[9] 唐政,李枫.城市社区空巢老人健康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10):757-759.(www.daowen.com)

[10] 郭爱妹,张戎凡.城乡空巢老年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保障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133-139.

[11] 邹琴,刘紫麟,赵莉.我国空巢老人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27(5):511-514.

[12] Wang H,Chen K,Zhou B,Wang J.F.Study on Social Determinantsand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the‘Empty Nest’(Lonely)Elderly Chinese People[J].Zhonghua Liu Xing Bing XueZa Zhi,2010,31(4):400-404.

[13] 卢慕雪,郭成.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2):263-271.

[14] 李建新,李嘉羽.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研究[J].人口学刊,2012(3):31-41.

[15] 郭爱妹,张戎凡.城乡空巢老年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保障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141-143.

[16] 陈正英,楚婷,唐莹等.湘、鄂、渝、黔四省边区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求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8):754-756.

[17] 郭爱妹,张戎凡.城乡空巢老年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保障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218-224.

[18] 有氧适能是指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它是实现有氧工作的基础,故又可称为有氧工作能力。

[19] 王步标,华明.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57.

[20] 王步标,华明.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58.

[21] 肌适能主要是指肌力与肌耐力。肌力是指肌肉在一次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而肌耐力是指肌肉维持使用某种肌力时,能持续用力的时间或反复次数。

[22] 王健,何玉秀.健康体适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6.

[23] 王步标,华明.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59.

[24] 王步标,华明.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61.

[25] 王健,何玉秀.健康体适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41.

[26] 陈爱国,殷恒婵,颜军.体育锻炼与老年人幸福感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135-139.

[27] 戴群,姚家新.体育锻炼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关系:自我效能、社会支持、自尊的中介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5):67-72.

[28] Katula,J.A.,Rejesk,W.J.&Marsh,A.P.EnhancingQuality of Life in Older Adults:A Comparison of Muscular Strength and Power Training[J].Health and Quality ofLife Outcomes,2008,6(6):45.

[29] McAuley,E.,Blissmer,B.,Katula J,et al.Physical Activity,Self esteem,and Self efficacy Relationships in Older Adult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00,22(2):131-139.

[30] 付潮峰.体育锻炼对城市空巢老人社会网络影响的研究——对青岛市四方区老年人的社会调查[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36.

[31] 汪文奇,朱保成.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的体育需求与满足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1,32(2):54-57.

[32] 戴群,姚家新.体育锻炼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关系:自我效能、社会支持、自尊的中介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5):67-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