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调查方法与数据说明
(一)调查地的情况、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法
调查以西安市城区为资料收集的主要区域。由于西安市在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和全国交通枢纽中的特殊位置,从而成为西部最重要的一个经济发展中心。根据“推拉理论”,西安市也成为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流动人口最有吸引力的西部大都市。事实上,西安市区也是陕西省农民工最密集和人数最多的区域。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显示,2010年11月1日陕西省流动人口589.44万人,约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5.79%。外省流入陕西的人口为97.44万人,60.10%居西安务工经商或学习;省内跨市流动101.52万人,80%以上将西安市作为流入目的地[40]。根据陕西省政府办公厅要情通报第27期的资料[41],目前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数至少有85.26万[42]。聚集着如此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等西安六城区成为我们进行抽样和收集资料的主要区域。长安区虽然在西安现有的行政区划上不属于城区,但是长安区不仅在地理位置上与雁塔区,特别是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毗邻,近年来发展迅速,房屋租赁、日常消费价格相对低廉,集中了建筑业、服务业的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因此,我们在长安区也抽取了一部分样本。
我们的分析单位是“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对象包括所有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在西安七城区就业的农民工。从户籍上来说,除了外地流入的外籍“80后”、“90后”农民工之外,也包括西安本地郊县、城中村的“80后”、“90后”农民工。鉴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以及以外来农民工为对象的城市调查,面临着无法确定抽样框的困境。我们采取了滚雪球抽样和判断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滚雪球的方法主要用于扩大研究对象的寻找范围,根据研究团队的成员和调查员的现有人脉和社会关系尽可能地将样本扩展到城六区与长安区以及各个行业,找到符合“新生代农民工”要求的对象后,通过判断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判断抽样的标准兼顾性别、职业、现居城区、流出地及其在已调查对象中的比例,尽可能地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二)资料收集方法与来源
调查方法使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无结构访问法。针对调查对象对于读写工作的敏感度不同,调查资料的收集采用了自填问卷法和当面访问法两种资料收集方法。为了弥补问卷调查数据的不足,我们还通过无结构访问的方法收集了定性资料。
调查时间为2011年7月10日至8月15日,我们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5份,其中,有效问卷381份,有效回收率为96.46%。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和市民化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展开。具体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和性别构成、职业分布、教育和收入状况、居住方式和环境等;第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状况;第三,就业、培训、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权益的享受与维护情况;第四,自我与社会认同情况和城市融入意愿。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现代气息浓烈的城镇,特别是调查对象都居于西安这样一个大都市,考虑到他们会受到城市居民行为方式和意识观念影响的可能性,我们还在问卷中贯穿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和社会网络状况、城市社区生活的参与程度、当地文化的认同与践行方面等内容,更全面地了解调查对象在城镇的生活情况。
由于我们的研究主题是“社会公正视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无结构访问收集的定性资料,在内容上也以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和市民化及其影响因素展开。根据问卷调查的情况,我们一共对10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访问。他们也是问卷的填写者,他们对于问卷中涉及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城市生活的适应等反应极其积极,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这些资料生动、活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关于自己的身份问题的态度,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们对于未来生活选择的真实思考和可能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为了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除了选用接受过社会调查教育和实践的专业调查员以外,我们研究团队中每一个成员也都承担了一定的资料收集工作。总体上来说,根据团队成员收集的资料和了解的情况,结合现有的调查和研究,资料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以此为基础得出的研究结论能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新生代农民的诉求和意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书的资料来源除了课题组自己的调查之外还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散见于西安当地的各类报刊,如《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华商报》以及国内各类媒体关于农民工的纪实与报道。
二是由西安市进步青年文化发展中心指导的、以西北政法大学陈星等10名学生于2010年7月17日~7月21日进行的“西安市大学生暑期社会调查活动”成果——《流水线上飞逝的青春——西安大学生2010比亚迪工友深度访谈报告2010》。该报告共随机选取了43名工人进行深度访谈[43]。访谈对象及访谈的具体情况是男工26人,女工17人,访谈时年龄最大者为26岁,最小者17岁。
三是历年来党和政府关于“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法律法规、政策、公共言论等历史文献资料。
【注释】
[1]蔡窻:《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1·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48页。
[2]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http://www.stats.gov.cn/ was40/,2012年4月27日。
[3]宋洁:《西安人均GDP已达中等收入国家水平高级消费提高》,《西安晚报》2012年4日13日。
[4]李成贵:《中国农业政策——理论框架与应用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5]李成贵:《中国农业政策——理论框架与应用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6]关于“半城市化”,研究者概括其表现为:农民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即1.28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城镇户口及享有城镇居民待遇。
[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页。
[8]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002年版。
[9]〔美〕苏黛瑞:《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王春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8页。
[10]〔美〕魏昂德:《市场与中国农村的收入不平等》,边燕杰等:《社会分层与流动——国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新进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6~167页。
[11]〔美〕白威廉等:《非农劳动与中国农村的市场化》,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60~296页。
[12]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3]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4年第3期。
[14]刘传江等:《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5]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www.daowen.com)
[16]王开玉:《立体社会观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76页。
[17]许传新:《“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南方人口》2007年第4期。
[18]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
[19]陈丰:《从“虚城市化”到市民化:农民工城市化的现实路径》,《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20]潘毅等:《大工地:城市建筑工人的生存图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4页。
[21]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22]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3]王春光:《农民工在流动中面临的社会体制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4期。
[24]王春光:《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地位的变化》,《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5]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110页。
[26]曹峰:《文化心理的范式转换:中国农民工城市化的根本出路》,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社会政策研究论文集》。
[27]刘传江等:《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28]韩长赋:《中国农民工的发展与终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页。
[29]刘俊彦:《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
[30]彭远春:《论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人口研究》2007年第2期。
[31]唐斌:《“双重边缘人”:城市农民工自我认同的形成及社会影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S1)。
[32]刘传江等:《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8页。
[33]许传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Z1期。
[34]段成荣、马学阳:《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状况》,《人口与经济》2011年第4期。
[35]许传新:《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通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青年研究》2006年第9期。
[36]刘淑华:《家乡的“归根”抑或城市的“扎根”——新生代农民工婚恋取向问题的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37]符平、唐有财:《倒“U”形的轨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史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38]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研究》,《青年探索》2010年第3期。
[39]孙立平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近中期趋势与潜在危机》,李培林:《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40]中国网络电视台,http://news.cntv.cn/20110512/101172.shtml.
[41]陕西省“80后”和“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超过390万人,占到农民工总数的60.66%。
[42]虽然使用全省的比例来估计西安市存在误差,但是笔者认为该数值只会小而不会大。
[43]该报告由西北政法大学新农村建设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西安市进步青年文化中心2010年7月刊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