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作品的喜剧特色
这部作品是一部有突出风格的杰作。它几乎从头到尾充盈着喜剧氛围,读者都是在笑声中读完这部作品的,得到一种愉悦的审美精神的升华。
总的来说,这种喜剧风格相当于我国传统美学中的“滑稽”,也即是现代西方美学中的“谐谑”。前人在评论《西游记》的风格时,也常提到这一点。陈元之《序》里说《西游记》是“滑稽之雄”,“浪谑笑虐以恣肆”;鲁迅也说作者“本善滑稽”;胡适则说“《西游记》有一特长处,就是他的滑稽意味。”这个概念专指言语、动作或事态令人发笑。其基础在于严肃的东西往往与荒诞的东西搅在一起。作品的人物、情节和具体描写中充满了滑稽的意味,令人发笑。
总体来说,可以用现代美学上的术语滑稽、讽刺和幽默来对作品的喜剧风格进行分析。
现代美学中的滑稽比我国传统美学中所用的含义要狭窄,它是喜剧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喜剧学中偏指客观地呈示,将对象的不协调引致的可笑性表现出来,而作者的态度包含在对对象特征的刻画中,这与讽刺幽默多较直接地表现作者个人的倾向有些区别。滑稽有两种,肯定性的与否定性的。
否定性滑稽的生活实质是:不正常、不合理的事物,违背正常情理,或表里不符、名实不副等。由于滑稽对象内在的空虚和无价值,所以其表面的抗争往往表现为夸张、歪曲、荒唐、装腔作势等形式,或显得虚弱、愚蠢、情态可笑。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当丑自炫为美的时候,就变为滑稽。而在艺术表现时,便是艺术家有意识地对那些否定性的事物给以夸张、荒诞的表现,使其构成矛盾,给人造成荒唐可笑的感觉。《西游记》中这种情形多次出现。第八十四回唐僧一行在灭法国受阻,为了解决国王杀僧这一问题,孙悟空用毫毛变出许多小猴来,手执用毫毛变成的剃刀,一夜之间将其国君臣以及后妃宫女的头全部剃光。他要杀秃瓢就要连自己也除掉。第四十二回猪八戒将三清像丢入茅坑,一本正经地说:“你平日家爱受用无穷,做个清净道士,今日不免享些秽物,也做个受臭气的天尊。”总之,上至西天佛祖、观音菩萨、玉皇大帝,下至各路神仙(如巨灵神)和妖魔鬼怪,都被作者勾勒出了滑稽的脸谱,让读者在神圣或高大的形象下,却发现出马脚。
在艺术中,滑稽也经常用来表现正面的对象,这就是肯定性滑稽,但这只是让正面肯定的对象以脱离人们正常审美习惯,以夸张的奇特的或让人感到意外的有趣形式表现出来,使人在感到滑稽可笑的同时,更拉近与对象的距离,更感到对象的可亲可爱。英雄人物孙悟空时不时地会露出那两片丑陋的红屁股。在三十四回,他变成妖精的母亲去救唐僧,结果因为裙子一撅,露出了屁股和尾巴,惹得猪八戒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因而露了馅,不得不多费了些周折,这都属于滑稽的写法。猪八戒更是这种肯定性滑稽色彩最浓厚的一个。作者用他的莲蓬嘴,蒲扇耳来做文章。第三十二回他在平顶山遇见了银角大时,为了掩盖真实面目,他把嘴揣在怀里,那怪让小妖用钩子把他的嘴钩出来,他赶快把嘴伸出来说,“小家显形罢了,这不是?你要看就看,钩怎地?”在这类的描写中,作者都不是要对对象的丑恶进行暴露,而只是用一些有趣的表现,让读者觉得好笑而已。
作品中的讽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甚至有人将这种讽刺与明代中后期的朝政对号入座(16)。前述的滑稽往往是把作者将审美对象的不协调展示出来而已,但是它一旦以正面的审美观点和尖锐有刺的形式,戳穿社会生活中丑陋、反面、落后、谬误、乖戾事物的伪装,揭露其表里不一、名不副实、内容与形式不符的实质,表达出作者鲜明的个人爱憎,就成为讽刺。这是喜剧形式中最尖刻锐利的一种,但其引起的情绪反映是对丑陋事物的反感,比较凝重紧张,气氛也较严肃,并不一定伴随着朗声大笑。《西游记》中虽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讽刺小说,但它的现实讽刺性确实很强。作品中作者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反面的事物,只要能讽刺的,他都会见缝插针。在第四十回,作者借一伙穷神被当地的一个妖精盘剥得披一片,挂一片,裤无裆,袖无口,对现实中贪官豪绅剥削民众的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第七十九回,孙悟空假扮的唐僧在比丘国被剖心,咕嘟嘟滚出一堆悭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隐暗之心、种种不善之心,这实际上也是在对人世间人们之间种种反面的阴暗的心态进行针砭。有时这种讽刺虽然表现为插科打诨,但是俗而不恶,可称为是寓庄于谐。第四十四回车迟国抓和尚,“各府州县乡村店集地方,都有一张和尚图,且莫说是和尚,就是剪鬃、秃子、毛稀的,也都难逃。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凭你怎么也是难逃。”这明显是对明代后期宦官专政下特务横行的社会现实的讽刺。第九十三回猪八戒在布金寺狼吞虎咽,沙僧看不过眼,觉得不雅相,偷偷捏了他一把,让他斯文些,八戒叫了起来,“斯文,斯文,肚里空空。”引得沙僧笑了起来,“天下多少斯文,若论起肚子来,止替你我一般哩!”借此斯文,说彼斯文,讽刺天下的斯文辈,都是些肚里空空之徒,这又是针对当时科举制度下的那些士子们了,与《儒林外史》所指相同。
作品充满了幽默诙谐的风趣。幽默是运用机智、风趣和凝练的语言,通过比喻、夸张、象征、双关寓意、谐音、谐意等手法,对现实中乖讹、不合理或自相矛盾的事物或现象做轻微、含蓄地揭露、批评、揶揄和嘲笑。虽有讽刺的意味,但不尖刻,使人含笑,而不带讽刺意味的幽默,就成为诙谐。作者在这方面同样显示出了他的喜剧才能。《西游记》具有中国古代小说少见的幽默诙谐,这在作品中的情节随处可见。孙悟空在灭法国中,先偷了俗人的衣服,又进了赵寡妇店,赵寡妇介绍说宿处有上中下三等。猪八戒一听到下等,马上说:“造化造化,老猪的买卖到了。等我看锅吃饱了饭,灶门前睡他娘!”正要吃饭,听主人说派了轿夫去院里找小娘儿们,孙悟空说:“早是说哩,快不要去请,一则斋戒日期,二则兄弟们未到。索性明日进来(前曾说还有六个弟兄在城外),一家请个婊子,在府上耍耍,待卖了马起身。”说得像真的一样。怕晚上睡觉中被人发现是和尚,又要黑暗处睡,结果主人的女儿找了个大柜子,将几人装了进去。孙悟空故意在柜子里说话,说有多少多少银子,让外边的人听见。一群强盗听到后,偷偷连柜子带人一起抬走,唐僧被惊醒后吓得不得了,孙悟空安慰他道,“莫嚷莫嚷,等他抬,抬到西天还省得走路。”路上又被总兵把强盗赶走,然后就演出了那一幕让人开怀的把宫内外君臣都剃光了的闹剧。涉笔成趣,让人不停发笑。第七十七回,唐僧被困狮驼山,悟空往灵山上去求问妖精的来历,如来说:“你且休恨,那妖精与你有亲哩。”教主说明妖精的来历,悟空又接着说,“如来,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这种对佛祖大不敬的态度与禅宗破除偶像的教旨有关,但也可看出孙悟空的幽默机智。
正是这种滑稽可笑,揶揄讽刺,幽默风趣,使《西游记》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中最好看、最吸引人的一部作品。它的喜剧性贯穿整部作品的首尾,运用亦庄亦谐的语言之纯熟,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能与之相比的很少。这部小说的作者,是一位文学奇才。李时人认为,“流贯于全书的那种嘲谑人生的玩世态度和喜剧氛围,深蕴着时代人生的切实内容和悲剧况味,足以使其成为卓然于时代的艺术和不可企及的中国古代小说的范本。”(17)就艺术上来说,这个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注释】
(1)李时人、蔡镜浩:《〈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载《徐州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王洪涌:《从词汇史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语言年代》,载《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3期。
(2)黄永年:《论〈西游记〉的成书经过和版本源流——〈西游证道书〉点校前言》,载《古代文献研究集林》第二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竺洪波:《四本年〈西游记〉学术史》相关章节,载《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唐僧本刊刻的时间问题事关重大,直接关系到《西游记》成书的年代,因此笔者曾面询黄永年先生。黄先生说,从版式字体看,为隆庆年间刊刻断无可疑。学界公认已故黄永年教授为当代中国古籍版本学权威。(www.daowen.com)
(5)《论〈西游记〉的成书经过和版本源流》。
(6)竺洪波:《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有关部分;杜贵晨、王艳:《四百年〈西游记〉作者问题论争综述》,载《泰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黄永年:《论西游证道书的成书经过和版本源流》。
(7)竺洪波:《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第57~58页。
(8)郭健:《建国以来〈西游记〉主题研究述评》,载《江淮论坛》2004年第2期。
(9)竺洪波:《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第71页。
(10)(日)铃木大拙著、葛兆光译:《通向禅学之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1)(日)铃木大拙著、葛兆光译:《通向禅学之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2)吴圣昔:《西游记·孙悟空》词条,载《明清小说鉴赏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3)顾子欣:《孙悟空与印度史诗》,载《人民日报》1978年11月13日;季羡林:《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载《世界文学》1978年第2期。
(14)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15)《论〈西游记〉及其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16)王国光:《〈西游记〉别论》,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
(17)《西游记》词条,何满子、李时人主编:《明清小说鉴赏词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