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清小说研究:成书、版本和作者

明清小说研究:成书、版本和作者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成书、版本和作者《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里堪称是最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一部作品。第一阶段是唐代,这是史实变成文本的时期。这是部游记类的作品,记述了印度、尼泊尔和锡兰等国佛教流传和风土人情方面的情况。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加入一些神话成分,以宣扬佛教的神奇与神圣。近年来一些学者考证认为,这是唐五代时流传的故事。第四阶段是明代中后期,其标志是唐僧取经故事集大成的作品——小说《西游记》产生。

明清小说研究:成书、版本和作者

第一节 成书、版本和作者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里堪称是最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一部作品。同《三国演义》和《水浒》一样,是由史实转变为民间故事,在长期流传的各类文本的基础上经文人整理而产生的,属世代累积型的作品,其成书过程大约历时九百年。

这部伟大作品是根据唐代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史实演绎出来的,其成书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唐代,这是史实变成文本的时期。玄奘法师是初唐人,俗姓陈,名祎,法名玄奘,洛州缑氏人。本是长安弘福寺的和尚。贞观三年(629)西行去天竺求法,共历时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受到唐太宗的礼遇。这件事当时在朝野引起巨大轰动,而他沿途的所见所闻也同样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于是他奉诏口述,其门徒辨机笔录,撰成了《大唐西域记》一书。这是部游记类的作品,记述了印度、尼泊尔和锡兰等国佛教流传和风土人情方面的情况。而后他的徒弟慧立、彦悰又据其经历写成了《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了宣扬佛法,他们在描写唐僧取经的过程中,增加了一些宗教传闻,强调了一些神异的事件。这是神化唐僧取经的先声,但仍不失为一部基本写实的人物传记

第二阶段是大约从晚唐五代开始到宋代,这时史实转变为神话的时期。中唐以后,唐代佛教寺院内俗讲成风。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就具有传奇性与佛教性,因此受到佛教徒的注意,演变成佛教寺院的俗讲。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加入一些神话成分,以宣扬佛教的神奇与神圣。现存最早的有关此事的俗讲材料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胡适在《〈西游记〉考证》、郑振铎在《〈西游记〉的演化》中认为,此书刊刻于南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则认为应刊于元代。近年来一些学者考证认为,这是唐五代时流传的故事。(1)《取经诗话》以通俗讲唱的形式叙述了唐僧一行西行求法的过程。这部作品已经脱离了史实,进行了大量的虚构。比如,书中出现了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和深沙神,而偷王母蟠桃和取经路上逢妖遇魔的情节也出现了。

第三阶段是元代到明代前期,这是神话转变为民间文学的时期。宋元南戏中有一部专演唐僧出身的《陈光蕊江流和尚》,剧本已佚,钱南扬的《宋元戏文辑佚》中辑有残曲三十八套,所述唐僧出身,与今本《西游记》相同。元明时还出现了杂剧《西游记》,有两种,一种是元人吴昌龄作,已佚。现仅见于明代天一阁本《录鬼簿》中之题目正名“老回回东楼叫佛,唐三藏西天取经”。据黄永年先生考证,元人郑思肖《心史》中谓:“回回事佛,创叫佛楼甚高峻,时有人发重誓,登楼上大声叫佛不绝。”这源于穆斯林每日五次朝麦加方向之礼,而当其时,阿訇须登清真寺之宣礼塔上大声念诵《古兰经》文或一些祈祷用语。最常用者是:“真主至大!万物非主,惟有安拉;穆罕默德,主的使者。快礼拜啊!”故可知,所云之“佛”指的是伊斯兰教中的真主安拉或先知穆罕默德。元杂剧中的题目正名是对全剧情节的概括,所以剧中理所当然应该有这个故事,而今本各种《西游记》中均无回人叫佛的情节,也不知道这个故事何故窜入唐僧取经的事情中。(2)另一种长达六本二十四折,现存明万历时的刻本,旧误为元吴昌龄作,近人一般认为是明初的杨景贤作。这个作品中没有回人叫佛的事,所以与吴本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但也有可能在元代已有民间演出本,杨只是个改编者。这个杂剧应是在《取经诗话》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中有个孙行者,号称是“花果山紫云洞主通天大圣”。除此之外,作品中又出现了两个也当过妖怪的唐僧徒弟,一个是猪精,一个是沙和尚,唐僧的坐骑白马也被说成原是南海沙劫驼老龙的第三子。可能受南戏《陈光蕊江流和尚》影响或与南戏有共同祖本,唐僧本人也不再是历史上的洛州僧人,而变成了西方毗卢伽尊者托化的海州江流和尚。这样,作品定型了西天取经全班人马,还有过火焰山、女儿国等情节。与杨本《西游记》杂剧大约同时,在元末或者明初,出现了散文体的《西游记平话》话本,惜已失传,但有部分文字存留下来。据《永乐大典》所引《魏征梦斩泾河龙》和朝鲜汉语教材《朴通事谚解》所收《车迟国斗圣》一节及其所附的几条有关注解,提到了齐天大圣的出身、大闹天宫、皈依佛法以及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遇到许多妖魔鬼怪和险阻。根据现存部分推知,整部作品大约五六万字。

探究起来,小说《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有多种来源。其中作为取经缘起的唐太宗入冥的故事,在武后时的张鷟《朝野佥载》已有记载,敦煌卷子中更有《唐太宗入冥记》,唐僧的出身“江流和尚”显然与历史上的玄奘法师无关,属于民间故事,而其他许多故事如鱼篮观音、二郎神、哪吒,尤其是主角孙悟空的故事,也可以追踪到佛教、道教或其他种种来源。它们以玄奘法师取经的史实为核心,在故事的演变过程中,像滚雪球一样被吸纳进情节的骨架中,到《西游记平话时》这个故事的梗概已经具备。

而作品宣扬的主题思想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在慧立等为玄奘作传时,本意是弘扬佛法,宣扬佛国的装严美好。但是从佛教的俗讲开始,西王母和蟠桃会等道教故事进入这个故事的框架之内,到了杂剧和平话时,大批道教神魔进入故事,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等,使道教色彩加强;与此同时,固有的佛教思想也在继续发扬光大;作为中国主流文化儒家思想,在《三国志》等史实文本时期就已存在,后世也一直在这个故事的各种文本中延续。这样,历代的文人和艺人不断地将自己的信仰和理念通过这个题材表现出来,加上宋代以后三教合流,使作品的各种思想冲突变为融合,因而故事精神层面的本旨、格局和色彩也发生了越来越复杂的变化。

第四阶段是明代中后期,其标志是唐僧取经故事集大成的作品——小说《西游记》产生。在小说产生以前,故事情节和人物类型已大致形成,无论是谁再写这个故事,都不可能摆脱其影响,其艺术创造只能在这个基本框架内敷衍。但是即便如此,小说的作者仍然发挥出了杰出的才能。在中国古代历史累积创作的小说中,《三国演义》属于敷衍史实型,《水浒传》属于传奇连缀型,而《西游记》则是继承创新型。在再创作的过程中,作家对作品进行了全面的加工,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情节,对人物作了新的阐释并使之丰满化,对作品的思想有了新的定位,并且以个体的风格融化了群体风格,为作品打上了作者个人的鲜明印记,完成了这部煌煌八十万言的巨著,它也是章回小说开始从集体创作向个人创作过渡的一个标志。

现在一般学者认为,刊刻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金陵世德堂本是《西游记》的初刻本。因为书前有篇陈元之的序,明言此序作于壬辰年。金陵世德堂是万历年间的书坊,这样,壬辰就是万历二十年(1592),但是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www.daowen.com)

这要看看现在还有哪些明代的《西游记》版本,这些版本之间的关系如何,才能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楚地认识。现在明版《西游记》共有六个版本,四个是大约有八十万字的百回本,我们统称为“繁本”,还有两个是删节改写本,称之为“简本”。两种简本分别是:四卷本的阳致和编《新锲三藏出身全传》,后来清人编的《四游记》收入,改名为《绣像西游记》,编者也改成“杨致和”,学界通称为“杨本”大约七万字;朱鼎臣编《鼎锲全相唐三藏西游传》,大约十三万字。这两个简本都是万历年间出版的。学界一般认为,简本是繁本的删节改写本,也有极少数研究者认为繁本是简本的扩写本。(3)

现存明代繁本四种,除了上述世德堂本外,还有《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本。这个本子是根据世德堂本重新加工整理翻刻的,其中的评语,一般认为是晚明文人叶昼冒名李贽(卓吾)写的。还有两种:一种是《唐僧西游记》本,简称“唐僧本”;另一种是《鼎镌京本全像西游记》本,因其内封面有“书林杨闽斋梓行”,所以称作“闽斋本”。黄永年先生考证,这两个删节本都是根据一个较早时期的删节本再加删节而成的。闽斋本是万历年间刊刻的,但是唐僧本却是万历之前隆庆年间刊刻的,早不过嘉靖末年,晚不过万历开始几年。(4)这样,金陵世德堂本肯定就不是初刻本了。因为唐僧本要早于世德堂本十几年或几十年。而这个本子也有陈元之壬辰年的序,这里壬辰,只能是从万历壬辰上推一个甲子的嘉靖十一年(1532)了。陈元之序里说到,他看到的《西游记》百回本是个旧刻本:“《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旧有叙,余读一过”,“唐光禄既购是(书)”。他看到的这种《西游记》,也许就是最早的刻本了。这个刻本是谁刻的呢?卒于万历初年的周弘祖在《古今书刻》中提到鲁王府刻的书里有《西游记》,而陈元之序里提到“《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其天潢侯王之说,正与鲁王府符合。此书大约是嘉靖初年刊刻的,有一部落到了唐光禄手里,又由陈元之作了序,在嘉靖十一年重刻出版。当然,这个重刻本也已失传。世德堂本是根据这个本子翻刻的。黄永年先生画了张版本示意图:

以后的多个版本都是由世德堂本衍生出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本就是以这个本子作底本。(5)

《西游记》作者的问题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一个焦点。存世的四种明刊百回本都没有署名,而十卷本的署名朱鼎臣编辑,而四卷本的署名阳(杨)致和编,但这两个本子都只是删节本,署名者也只是编辑加工者而已。清初道士汪象旭刻《西游证道书》,伪托元人虞集序,首次提出丘处机作之说。以后流行的几个清刊本都沿袭了这个说法,实则这是个误会。《道藏》中有个《长春真人西游记》是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的,记丘处机奉召,远赴成吉思汗在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北麓行营的事情,与唐僧取经毫无关系,但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多受其欺蒙。自乾隆末年钱大昕等人发现此问题后,其说已基本没有市场。

还是乾隆年间的学者,江苏淮安人吴玉搢认为,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是同乡明朝人吴承恩。他从明天启年间修的《淮安府志·淮贤文目》吴承恩名下有《西游记》书名,又指出书中多其乡方言,于是提出小说的作者是吴承恩。其同乡阮葵生、丁晏也都予以了支持,这个说法经上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和胡适等人肯定,基本成为定论。

但是近年来,这种说法受到到来越多的学者质疑。日本学者有矶部彰表示:一是旧时官撰或按官撰标准修成的正规史书或目录学著作,一般不会收有白话小说,所以《淮安府志》中提到的《西游记》很可能不是小说;二是《千顷堂书目》将《西游记》收入“舆地类”,所以其应是地理纪行类的著作而不是小说。章培恒先生也认为:清初人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里将吴承恩的《西游记》列入史部地理类,而吴承恩曾任明荆王府纪善一职,从他的故乡淮安到蕲州,可称为西游,故这书应是一部游记而非小说;吴承恩曾写过一首《二郎搜山歌》,其中将二郎神称作“清源公”,而小说中二郎神并没有这个称谓;小说中不仅有苏北方言,也有吴语方言,而《西游记平话》中的《梦斩泾河龙》里就有苏北方言,百回本里却新加了吴语方言,如此看来,小说的作者应是吴地人更合逻辑。黄永年先生认为:最早的版本是嘉靖初年的鲁王府本,而吴承恩如生于1504年左右,此时才二十岁左右,写出《西游记》这样练达世故的作品不太可能;作品第二十九回的回目是“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认为作者不会这样糟蹋自己的名字,这种否定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学者,还有刘勇强、徐朔方和李安纲等学者。

近年来有多位学者研究《西游记》作者问题,提出了多种看法:有李春芳说、陈元之说、鲁王朱观火定说、周王朱睦木挚说、樊山王府诸人说、全真道教士说,等等。但是每一种说法都没有能够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多属推测,所以吴承恩作之说仍为大多数人首肯。(6)

吴承恩(约1504—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先世涟水(在今江苏)人,后徙居山阳(今江苏淮安)。父为商人,却喜读书,诸子百家无所不览。本人科举不利,嘉靖二十三年(1544)才挨到岁贡,隆庆元年(1567)以贡生身份出任浙江长兴县丞,分管粮马、巡捕之事,与弼马温差不多。后来可能是因为与一桩征粮贪赃案丢了官,这实际上与他无关。后来又补了荆王府纪善,职掌讽导礼法,是个清客之类的闲职。有人认为他这时做了《西游记》,这与陈元之序里所说的出于天潢侯王之家一致。有才气,当时以诗文名。曾游历过二京等许多地方,阅历丰富,有《射阳先生存稿》等数种著作行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