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外高等教育监控的启示

国外高等教育监控的启示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国的经验证明,分工明确又彼此协作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仅有助于减轻多重评估给高校带来的负担,节约评估开支,同时也可使评估结果具有可比性,有助于大众更清晰地了解不同高校的高等教育质量情况。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尚无高等教育科研质量的保障机构,这势必影响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整性。换言之,也就是要广泛吸纳高等教育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质量保障。

国外高等教育监控的启示

五、国外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启示

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逐步制度化的过程,但从现阶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尤其是在组织体系方面还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借鉴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方面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首先,转变政府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职能,提高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高度独立性和自主性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根本特征,同时也是其能够保持客观立场、维持质量保障工作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关键所在。在英国,不论是各专业团体和社会组织,还是QAA和HEFCE,均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的直接干预和控制。它们在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评估方式的选择和评估结果的公布等方面皆享有很大的自主权,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要是通过立法、拨款等方式实现的。然而,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一直是由政府所主导的,具体到组织体系则表现出很强的行政依附性,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不仅政府的直属机构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且隶属于政府部门和公立机构的专门性评估机构也占多数。相对而言,民间组织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则显得较为薄弱。”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变得越来越庞大,结构愈来愈复杂,规模高速扩大后显现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政府机构精简,无法也无力承担起全国所有高等学校质量的直接监控任务。为此,我们有必要借鉴英国的经验,转变政府在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中的职能,变直接控制为间接管理,给予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更多的独立性与自主权,进而逐步建立起独立于高等教育各利益主体的质量保障组织体系。

其次,加强不同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之间的联系,构建上下贯通、彼此协作的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英国的经验证明,分工明确又彼此协作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仅有助于减轻多重评估给高校带来的负担,节约评估开支,同时也可使评估结果具有可比性,有助于大众更清晰地了解不同高校的高等教育质量情况。 目前,我国已有许多各级各类的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但这些组织远没有形成一个彼此分工明确同时又紧密协作的有机整体,有些组织之间甚至在职能上还存在一定的交叉与重叠。譬如,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是组织和实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和专业专项评估,这与专业评估机构的职能存在一定的交叉与重叠。政府评估机构和专业评估机构的职能趋同,导致我国专业评估机构的生存空间受到限制。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尚无高等教育科研质量的保障机构,这势必影响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整性。为此,我国在今后的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建设工作中,一方面,应努力理顺现有不同质量保障组织之间的关系,并促使它们之间联系和合作;另一方面,加强高等教育科研质量保障组织的建设,建立常设机构,为我国高等教育科研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再次,加强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广泛吸纳政府官员、高校校长、工商界人士等高等教育的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代表,构建综合性的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不仅仅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事情,它需要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政府机构、工商界、行业协会、高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与配合,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定要走“大社会”的管理路子。换言之,也就是要广泛吸纳高等教育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质量保障。除政府官员参与外,还应有高校利益的重要代表即高校校长的参与。校长参与外部质量保障不仅可以大大改变我国高校在质量保障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消极被动接受评估的现状,大大提高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且有助于加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质量保障之间的联系,促进内外之间的合作与配合。同时,也要有社会其他部门的对教育评估有所研究的用人部门和工商业专家的参与。“质量”的高低在于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程度,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其社会价值究竟有多大,要到市场中去检验,而企业最需要的人才类型只有雇主清楚。吸引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发展和办学质量的关注,则可以反映社会多方面的需求,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同时也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客观公正性和科学民主性。此外,外部质量保障还应邀请少量高校学生代表参与,因为学生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直接感受者对质量最有言说权和评价权;另一方面他们通过付费上学,理应享有高等教育质量的知情权和监控权。

最后,完善外部保障体系与高校之间的沟通机制。

发展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是高校发展繁荣的保证。学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意味着政府可以从学校的具体事务中抽身,转而通过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的方式来引导和调控管理目标。美国联邦政府在质量认证的过程中充分使用了这种方式,即通过认可认证机构来保证认证的质量和通过政策与资金的杠杆作用来引导高校质量认证。法国的外部评估虽由政府主导,但亦非常重视高校的参与,尤其强调外部评估体系与被评估高校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以CNE为例,其所有评估活动均“以和被评估高校间的对话为基础。评估标准和指标由CNE和大学校长会议一起讨论和共同界定,内部评估的方法和指导方针也是在CNE和被评估高校间的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评估报告的草稿呈报给被评估高校的校长,听取他们的意见,校长有决定性的说明,因为他或她的回复也发表在评估报告的结尾处”。“高等教育是一种发生在高校的专业活动,其主体是学术人员,高校及其成员改进与提高质量的动机是内在的,不能从外部强加,而只能被激发、被强化。”因此,加强外部评估体系与被评估高校之间的对话是外部评估成功的前提和关键。目前,我国外部评估体系与被评估高校之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这种状况亟待变革。一方面,可以邀请被评估高校一起讨论和共同确定外部质量评估标准、评估程序与方法,使它们在上述事项上享有发言权;另一方面,可以邀请外部评估机构对高校的内部评估进行指导和帮助。

【注释】

[1]Q AA.A Brief Guide to Quality Assurance in UK Higher Education[R]. 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2003.3.

[2]尼古拉斯·汉德.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J].教育研究,2006,28(5):34-35.45.

[3]HEFCE.HEFCE Strategic Plan2 006-11[R].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2005:10.

[4]RAE2008:Guidance on Submissions[R],http://www.rae.ac.uk/Pubs/2005/03/rae0305.pdf.34.

[5]RAE2008:Guidance on Submissions[R],http://www.rae.ac.uk/Pubs/2005/03/rae0305.pdf.31.

[6]董秀华.专业市场准入与高校专业认证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80-184.

[7]法国国家评佑委员会.Introducing the CNE-Main Characteristic of the Evaluation[EB/OL].[2007-10-23]http://www.cne-evaluation.fr/versions/anglais.htm.

[8]徐景武.高等教育评佑中的政府行为模式探析[J].江苏高教,2000,16(3):59.(www.daowen.com)

[9]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93.

[10]苌庆辉,闫广芬.法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特征[J]. 高校教育管理,2008,2(2):17-22.

[11]The Commission o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U.S.Regional Accreditation:An Overview[EB/OL].http://cihe.neasc.org/about_accreditation/regional_accredita-tion_overview,2009-04-08.

[12]North Central Association Commission o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Handbook of Accreditation[EB/OL].http://www.ncahlc.org/download/Handbook03.pdf,2009-04-08.

[13]万毅平.美国的高校认证与教育评估[J].江苏大学学报,2003(2):25-30.

[14]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趋势及我国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15]沈伟棠.美国当代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的特征及其启示[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3).

[16]Accredi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Overview of Accreditation[EB/OL].http://www.ed.gov/admins/finaid/accred/accreditation.html,2008-12-12.

[17]Baker,R.L..Evaluating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Regional Accredit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J].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2(28):3-7.

[18]DillD.D.,Massy W.f..Accreditation and Academic Qua1ity Assurance[J]. Change,1996(28):16-24.

[19]Bogue E.G..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The Evolution of Systems and Design Ideals[J].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1998(99):7-18.

[20]天野郁夫.日本大学的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A):60-64.

[21]禹永爱.日本高等教育评估及其启示[J].辽宁教育研究,2006(4):76-77.

[22]胡建华.90年代以来日本大学评估制度的形成与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1(1):6-10.

[23]李志永. 日本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制探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5):134-137.

[24]胡建华.90年代以来日本大学评估制度的形成与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 2001(1):6-10.

[25]早田信政.大学评佑体系与自我点检评价——从法规制度的视点[M]. 东京:俄伊德如研究所,1997:1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