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表18 2009年1~3季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情况
资料来源:南宁市建设委员会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及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全面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现代化步伐,推进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建设富裕南宁、文化南宁、生态南宁、平安南宁,构建和谐南宁,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要突破就农业说农业、就农村说农村的传统思路,站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逐步建立起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促进作用,才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市场导向和农民主体的原则
效益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标准,而安全、优质是产品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要根据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需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稀产品,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力度,着力培育交易主体、创新流通形式、完善交易场所、健全交易规则、扩大市场空间;努力实现农业生产、加工与销售平稳对接,确保农产品销售顺畅,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避免盲目铺摊子、搞低水平重复建设。
3.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原则
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政府的引导下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4.因地制宜的原则
各地的资源状况、农业基础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各地要紧密结合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实际,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形成不同的区域特色,提高各地的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竞争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各地的农业发展,加快各地的现代农业建设进程;要坚持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5.科技优先的原则
科学技术是影响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过程。为此,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逐步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农业科技人才,并相应地推进农村经济制度和农业技术政策创新,为我国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开发、推广,培训的力度,提高企业和农民的科技素质。把先进、适用技术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进来,不断提高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以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高发展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6.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方向。常规现代农业由于过于偏重产量和经济总量增长,忽视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已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付出了沉重代价。因此,要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必须极力扭转这种传统的增长方式,坚持走一条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使现代农业与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结合进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
1.总体目标:
(1)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水利、电力、道路、机械、农资等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也需要相应的生产组织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同时还需要政府引导、调控和服务机制的现代化,只有将几个方面结合到一起,才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南宁市土地资源比较稀缺而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才能达到发展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3)工农和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建设现代农业不仅要解决农业自身的问题,还要满足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要通过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更好地发挥农业的基础作用;通过加快农村社会的发展,加速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通过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农业不仅是一个产业部门,具有经济功能,而且有保护自然、稳定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功能。在某种意义上,现代农业实质上就是生态农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推进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健康、快速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日益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必须要切实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预防、控制环境污染,实现优良环境与农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2.阶段性目标
(1)近期目标(2010~ 2015年)
——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发展优势农业,形成南宁农业发展新优势。调整农产品供给总量和结构,大力发展规模农业,推进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产品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做大做强优质粮食、蔬菜、优质水果、蔗糖、木薯、桑蚕、食用菌、中药材、香料、花卉苗木、畜牧、水产、生物产业、林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南宁特色和优势产业带,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扶培育壮大60家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以上的重点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其中1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0家,全市基地产品销售收入占农产品销售总收入达到40%以上,带动50%以上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实现国家、自治区级农产品知名品牌达到30个以上。[2]
——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增加农民收入。完善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起农民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达到300家;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努力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改善,进而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生产效率更高的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加强农业科技应用,形成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新型农业推广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一批与南宁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储备。
(2)中长期目标(2015~ 2030年)
——生产经营主体体系日趋完善,农户、龙头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及其他各类中介组织的生产品经营能力全面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有20%以上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形成更加完善的服务、管理、市场和政策体系,培育发展100个全区示范合作社(协会),100家以上规模、[3]上档次、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区60%的农户能够分享到产业化经营的成果。
——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到更高水平,农业的立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实现一体化发展,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化实现较大的发展,建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批规模大、区域特色明显、优势突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主导产业;到2010年销售收50亿元以上企业要有2家以上,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家以上。③
——现代农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组织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市场信息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等逐步健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不同地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局面初步形成,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初步建立。
3.区域性目标
南宁城市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较好,能够比较便利的得到城市工业、资金、人流物流的辐射,现代农业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应对大对都市型农业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蔬菜、花卉苗木、水产、观光旅游农业产业,率先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东南地区要充分利用地形地貌适合连片生产种植的优势,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方向,大力发展畜牧、优质粮食、水果、蔗糖、桑蚕、食用菌、香料、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以此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西北片区特点是山区,产业基础较差,现阶段应当从基础工作入手,加大以道路、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根据地方实际,大力发展水果、木薯、桑蚕、中药材、山地养殖等特色农业,适度发展蔗糖、香料、花卉苗木、畜牧等产业,初步实现生产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
(四)主要任务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加强河道治理、建水源、截流工程,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加快推广节水灌溉农业设施,普及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减少高耗水农作物种植。
加大对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尽快转移影响生态和水源涵养功能的产业,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确保水质安全:积极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充分利用地表水、雨水和地下水,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能力,重点加强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和农村装备水平,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不断完善农业自然灾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反应机制,健全防灾减灾体系。条件成熟的县(区)和乡(镇),要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预案,做好重点地区、重点部门、关键时段、薄弱环节、重点作物、重大病虫害、重大动植物疫情的防治与防控工作。(www.daowen.com)
2.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1)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形成南宁农业发展新优势
按照南宁地域特点、基础条件、生产习惯、发展优势、项目优势、市场潜力等情况,选取南宁现代农业发展的名、特、优项目,集中力量加以发展,加大扶持并实施农产品名牌品牌战略,努力打造一批南宁的现代农业项目。其主要项目有:
优质粮食生产。优质稻米:南宁市光热水条件好,优质稻米产量高质量好,市域东南部的宾阳、武鸣、横县、良庆、邕宁等县(区)素产优质稻米,重点要加强名、特、优品种的推广引种;市域西北部县(区)素产优质玉米及粟米、黑米等珍稀品种,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高,宜因地制宜,适度推广。
特色蔬菜。主要是保证南宁市居民的“菜篮子”工程,市郊一带发展时令蔬菜种植,市郊稍远的地区发展无公害蔬菜,山区一带重点发展具有小气候特色的品牌蔬菜、特色珍稀野菜等。
优质水果。主要发展适合南宁地域生长、品质好、市场需求量较大的水果产品,如优质香蕉、龙眼、菠萝、荔枝、木瓜、西瓜、柑橘等
甘蔗。甘蔗对光热生产条件要求高,非常适合在南宁地区发展,南宁也是广西重要的甘蔗生产基地之一。
木薯生产。木薯适合在丘陵地区生长,南宁每年种植木薯众多,产量比较大,近年来随着以木薯等为原料的乙醇需求增长,对木薯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桑蚕产业。近年来,南宁市一些县(区)如横县、宾阳等抓住“东蚕西移”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桑蚕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已逐渐形成规模。
中药材产业。南宁以壮药为品牌、以广西药用植物园为龙头中药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花卉苗木及香料产业。可面对南宁市、国内与东盟国外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畜牧与特色水产。南宁市有一定的畜牧水产特色,黑山羊、叮当鸡、罗非鱼等产品日益成为南宁畜牧水产的品牌。
生物产业。南宁以其独特的气候条件,2009年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生物产业)基地,适合发展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
林产品发展及木材加工业。可利用原材料的优势发展壮大。
旅游观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一个重要的载体,也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之一,目前南宁市旅游观光农业发展较慢,市场需求未放大,发展潜力较大。
(2)发展规模农业,开创南宁农业发展新局面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大宗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促进优势主导产品和产业区(带)的发展,在南宁市范围内建设一批有较大规模、有地方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区(带)。巩固、提升蔬菜、水果、甘蔗、优质无公害稻米基地等传统优势产业,建设一批外向型、标准化、无公害加工生产果蔬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大扶持发展、特种水产品生产基地、优质苗木花卉基地、优质瘦肉型猪养殖基地、无公害牛奶产业化、优质木材及加工基地;推动原有和新兴农业优势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抓紧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
(3)发展产业农业,构建南宁农业发展新机制
现代农业是大农业,不仅是种植、养殖,还包括产前产后,实际上贯穿了一、二、三产业,而且,现代农业是市场配置的农业,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组织安排生产。因此,要围绕着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重点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建设和谐村镇为目的,以农业旅游观光为手段,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立足当地自然和人文优势,培育主导产品,优化区域布局,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重视发展园艺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特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办法,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不断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3.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增加农民收入
(1)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推广先进技术力度,开展标准化生产,实施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和扶持打造品牌,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促进农业增长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围绕南宁市特色、优势农产品,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2)完善农业产业化信息体系建设
建立信息收集、分析、整理和发布制度,及时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培育壮大中介组织和协会,为农业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信息、营销服务。
(3)大力发展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
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企业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4)推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创新
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5)积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积极培育大型流通龙头企业,加快农村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对外合作和竞争,加快引进市外、区外和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吸引外资创办生产基地、兴办龙头企业、发展深加工、开拓国际市场,不断引进新品种、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和人才、改造传统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转变经营方式;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建立和完善招商项目库,搞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储备,并通过投资洽谈会、博览会等各种活动,把资金引向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上来;不断拓展全市与东盟乃至世界各国农业合作的领域,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出口,加快农村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五)发展重点
1.搞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根据南宁市农业发展的生产基础条件、资源状况、生产习惯、技术水平、产品优势和战略选择等指标,对全市农业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确立全市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科学制定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合理划定农业发展规划布局和重点建设项目,不断完善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全市农业各项工作作出了科学的部署,促进全市农业空间合理布局、功能优势互补、要素交流整合、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有效保护。
2.建设农业产业基地
围绕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开发,实施标准化和品牌战略,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建成一批布局合理,标准化、集约化程度高,效益明显的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体的生态农产品基地。力争在5~10年内,使每个县(区)都形成5个以上能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名牌产品,并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重点抓好优质粮食、特色蔬菜、优质水果、蔗糖、木薯、桑蚕、食用菌、中药材、香料、花卉苗木、优质木材、优质瘦肉型猪、黑山羊等畜牧、特色水产等农业优势产业基地建设。
3.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创造条件,鼓励、扶持、发展具有明显示范和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在畜牧、水产、蔬菜、水果、桑蚕、蔗糖、茶花和食用菌等优势产业,通过重点引导、支持,用3~5年时间打造2~5家位居全区乃至全国同行前列的龙头企业航母。
鼓励外商独资创办龙头企业,鼓励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和种养大户,吸引外资合资、合作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
引导、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全面实施品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率先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以国际化标准来规范生产,创立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通过建立产业化经营园区(集中区)等方式,整合资源,扩展跨国家、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
4.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为主体的生产、加工经营体系,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户种养—企业加工—产品销售”的链条上发挥积极的协调作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结合重点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引导和扶持建立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是结合南宁市重点龙头企业基地建设的要求,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好纽带作用,指导农民走“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之路,开展注册、发动入会、建章立制、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建设基础服务设备设施等工作。
5.完善农民增收机制
开展“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试点,探索适合内在发展要求的利益连联贯方式,鼓励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形式,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
鼓励各类投资商通过提供生产基金或预付定金、优惠供应良种、赊销生产资料、技术培训与指导、产品储运与加工销售、资金承贷转贷等方式,带动农民生产增收。
推广龙头企业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做法和经验,强化龙头企业为农户服务的功能。发展规范订单农业,完善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
6.构建农业保障机制
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探索依托龙头企业设立风险基金,帮助农民规避生产经营和市场风险的有效办法,引导龙头企业按照风险共担原则带动农户投保,逐步建立符合南宁的农业保险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