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宁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

南宁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明南宁市具有在广西范围内率先实施统筹发展战略的经济实力和财政支撑能力。

二、南宁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

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举办地,一座生态环境优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的绿色之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近十年来的发展,南宁市从一座南方的边陲城市变成了一座天下民歌最眷恋的城市,一座风情无限的魅力之城,一座面向世界、拥抱东盟的开放之城,一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全国文明城市,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为南宁适时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南宁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基础

1.坚持不懈地推进“三农”工作

自改革开放以来,南宁市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到确立,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发展,近年来南宁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少取”、“多予”、“惠农”的方针,全面落实土地延包、农村税费改革、退耕还林、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开展农村支教、扶贫攻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新农村建设等活动,促进了广大农村的发展,广大农村农业生产发展迅速,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逐步落实,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的夯实,农村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全市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南宁市正进入工业化发展中级阶段

(1)经济加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南宁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南宁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南宁市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009年,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南宁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保发展的有关政策,团结一致,扎实工作,率先在全区开展“项目建设年”、“服务企业年”等活动,采取“四个非常措施”,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大力推动产业发展,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保增长、保稳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总体目标,全市经济发展逆势上扬,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见表一),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公用设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化建设加快推进;外贸形势好转;社会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继续推进,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科技实力显著提高,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文化事业取得新成就;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等,实现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与2008年相比,总体上呈现“一个强劲增长”(投资)、“五个较快增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零售、外商直接投资、城乡居民收入)、“三个平稳增长”(工业、农业、房地产开发投资)、“一个有所下降”(消费价格)的特点,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为南宁市适时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表1-1 2009年南宁市主要经济指标

img1

数据来源:《南宁年鉴·2010》

以2008年的统计数据为例,[11]较全自治区而言,南宁市在广西范围内无论地区生产总值、还是地区财政收入都位居全区各市之首位(见表1-2)。说明南宁市具有在广西范围内率先实施统筹发展战略的经济实力和财政支撑能力。

表1-2 广西壮族自治区2008年度各市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排位情况表

img2

资料来源:来源于《南宁年鉴·2009》

南宁市第三产业较快。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753.68亿元,增长16.3%,占全市GDP的比重约为50.50%。随着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南宁市围绕着打造面向中国—东盟的物流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商贸基地和交通枢纽中心、信息交流中心、金融中心建设,加快了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步伐,有利于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南宁市的农业近年来也得到较快发展。2009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9.48亿元,比上年增长5.82%,农业在全市GDP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像金穗公司等大型农业公司探索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值得总结借鉴,尤其其在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方面的探索将会为南宁市农村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益的路径选择。

(2)工业化提速

南宁市工业由无到有,由弱到强。尤其是2000年以来,南宁市工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稳步上升(见表1-3、表1-4)。

表1-3 南宁市第二产业2001~2009 年增加值

img3

资料根据《南宁市统计年鉴·2008》、《南宁统计年鉴·2009》等相关资料整理。

表1-4 南宁市工业2001~2009年发展情况表

img4

资料来源:根据《南宁市统计年鉴·2008》、《南宁统计年鉴·2009》等相关资料整理。

一直以来,南宁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南宁市委、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表1-3南宁市第二产业2001~2009年增加值的决定,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积累等原因,南宁市工业化发展处于工业化较低发展水平。通过几项学界工业化判断的指数标准可以窥见一斑,根据H·钱纳里等人的人均GDP工业化阶段判断指标,2009年南宁市人均GDP21479元,约合美元3146美元,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中级阶段;再根据“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化程度判断指标,南宁市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1492.3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27.4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35.34%,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初级阶段(详见表五)。在综合南宁市的城市化率等其他判断因素,同时根据南宁市经委的《南宁市实施<南宁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判断,我们认为南宁市工业发展阶段处于基本完成工业化初级阶段,正在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的重要时期。南宁市发展相对较好、发展较快的工业,为南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条件。

(3)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学意义上,城市化的实质是由于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它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一是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南宁市产业产值结构从1978年的41.97%∶35.41%∶22.62%调整为2009年的14.16%∶35.34%∶50.50%,说明南宁市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二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的比例越高,说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南宁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的比例由1978年的58.03%,增加到2009年的85.84%也说明了南宁市城市化水平的飞速发展。根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南宁市的城镇化率为41.5%,处于全区领先水平,同时,根据南宁市的城镇化工作目标,到“十一五”期末,南宁市争取将若干个具备条件的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成为中小城市,然后再稳妥发展其他建制镇和小城镇,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群。南宁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南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实施以城带乡提供了条件和准备。

表1-5 南宁市工业化指标与工业化阶段标志值的比较

img5

数据来源:根据《南宁统计年鉴(2006-2010)》等资料核算

3.南宁市城市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

伴随者南宁市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南宁城乡风貌巨变,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缩小城乡产别,为南宁市实施统筹城乡提供了现实基础。

(1)县域经济较快发展

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精神,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南发〔2004〕24号)。近年来,南宁市加大县域经济投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2008年,青秀、兴宁、西乡塘、江南、良庆、邕宁6个城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8.5%、17.5%、15.1%、12.8%、13%、9.3%,六区生产总值合计约370.0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8%,武鸣、横县、宾阳、上林、马山、隆安6个县分别增长13.5%、13.4%、10.3%、10.4%、10.6%、10.2%,六县生产总值合计约345.4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6.25%。[12]

(2)城乡交通设施日益完善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几年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的建设,南宁市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可以沟通周边省份越南等同盟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雏形已经初步形成。具体表现在:

一是通过配合自治区相关部门抓好国省干线公路网、高速路在南宁境内的建设,积极推进地方二级公路建设,初步形成以国道、省干线为骨干、以重要县乡公路为支骨架,连接村镇道路的四通八达的南宁公路网。

二是近年来南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通过实施“三大会战”、“大石山会战”、“新农村建设试点”等专项建设活动,以及实施渡口改造、渡改桥等工程,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的通行能力。截至2009年底,全市实有道路长度1254.7公里,增加137.4公里;道路面积3013万平方米,增加524万平方米;桥梁169座,其中立交桥28座。2008年年底,全市102个乡(镇)1394个村中,100%的乡(镇)实现了通公路,99.85%的村实现了通公路。据抽样调查显示,有43.54%的农户已通水泥柏油路,有19.77%的农户已通沙石或石板等硬质路,有36.69%的农户通其他路面的路。乡村道路状况的改善,为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副产品的销售,方便农民出行,丰富农民生活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为南宁市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三是建成安吉、江南、埌东、金桥四个一级枢纽客运站,基本完成公路主枢纽西乡塘客运站征地工作,建成货运北站并开工建设货运南站;建成17个农村客运站,在建8个农村客运站;建成140个农村便民候车亭。逐步形成以南宁市区主枢纽站为中心,以县域为枢纽,以乡(镇)为节点,以市区、县城、乡(镇)、村道路为纽带,连接到建制村的客货运输网络系统

四是根据城市扩张情况,优化线网布局,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居民公交出行比重。截至2009年底市区拥有公共汽车营运线路136条,拥有公交营运车辆2678台,运营线路长度2294公里,建设并投入使用埌东、金桥、安吉、竹溪立交等公交枢纽,极大地方便市民出行。

(3)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

截至2009年底,南宁市共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305个(含个体),其中,医院、卫生院201个,门诊部(所)1937个(含个体),妇幼卫生机构9个。医院、卫生院病床位2.35万张,比上年增加0.24万张。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39万人(含个体),比上年增加0.2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1.11万人。卫生保健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城区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1个,比上年增加10个,全市有农村卫生室2178个,比上年增加240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卫生室。全市1392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462.44万人,比上年增长6.71%,占农业人口的91.21%。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比较稳定的较低水平,全市无重大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卫生防疫取得较好成效,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保持较高水平,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市区为98.8%,县(区)农村为97.36%。

(4)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调研获悉,截至2009年底,南宁市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15575个,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4.2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7.2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3.89万人,工伤参保人数34.77万人,参加社会统筹的离退休人数18.58万人,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51.95万人,比上年末分别增加10.81万人、1.64万人、5.47万人、3.8万人、5.34万人和31.43万人。全市社会福利机构(不含五保村)138个,床位5999张,收养人数4645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88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4.32万人,目前正在推动建立和完善涵盖全市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5)农村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

自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南宁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的居住环境有很大的改善。相关部门据抽样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南宁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3.31平方米。农民住宅类型中,其中楼房人均居住面积为25.78平方米,砖瓦平房人均居住面积6.49平方米,其他住房类型人均居住面积为1.05平方米。住房配有卫生设备的住户占76.38%,配有取暖设备的住户占4.31%,使用安全饮用水的住户占67.31%。

(6)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南宁市围绕建设广西“首善之区”和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目标,按照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城市发展方向,立足于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服务西南、中南、华南地区,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服务广西全区,以新区建设带动旧区改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深化。通过“创城夺杯”,南宁市先后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试点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中华宝钢环境奖”等30多个荣誉称号。目前,南宁正致力于建设广西“首善之区”和区域性国际城市,构建现代宜居城市,除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外,截至2009年底,全市实有天然气供气管道长2048公里,管道燃气用户达13.05万户,液化石油气用户59.98万户,自来水供水总量3.56亿立方米,增长7.62%,水质综合合格率99.99%。围绕建设生态南宁,多渠道筹集资金,多形式实施种植。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6491公顷,绿化覆盖面积753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6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9平方米。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辐射能力继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二)南宁市统筹城乡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改革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在政治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从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重大而又深刻的社会变革。[1]我国有学者通过比较在城乡综合协调和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较为成功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一般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现实基础:一是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农村有了一定的发展,通常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二是农业从业人口在全社会劳动力所占比重基本在20%以下;三是城市化水平达到了70%以上。[2]这时工业的发展不再需要农业来提供资源和积累,城市的发展也不再依靠剥夺农村和农民的利益来扩展,即可以进入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参照上述三项指标,南宁市与这一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这些差距是实施统筹城乡战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南宁市统筹城乡发展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

1.制约南宁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突出问题:城乡发展差距较大

南宁市统筹城乡发展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发展差距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目前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最主要的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8年,南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46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为4001元,相差1044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6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青秀区达到19092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马山县,只有3017元,相差16075元,农民的收入不及城镇居民收入的1/6;2009年,南宁市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54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385元,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悬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7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增长2.5%。[13]

(2)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失衡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包含一个丰富的体系,收入、户籍制度等在上文已经阐述,在此不再赘述,在此主要分析南宁市在城乡社会保障、公共医疗服务、基础教育等三个方面公共服务供给失衡的情况。

一是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整体供给不足和城乡供给失衡。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的同时,农村社会保障仍处于较低水平、低覆盖面。尤其在失业保险方面,整个农村基本没有纳入社会体系保障范围,农村人口就业压力大,这种社会保障服务的整体供给不足和城乡失衡的状况,大大增加统筹城乡的难度。

二是公共医疗服务城乡和区域供给失衡。南宁市公共医疗卫生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严重的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等问题亟等解决。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差异显著。目前,南宁市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区,特别是三级医院大多集中在青秀区,求医病人众多。农村及边远地区卫生资源分布较少,农民就医看病仍存在很多困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和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南宁市卫生区域规划尚未制定,行业属地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未能形成,辖区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的难度较大。长期以来,南宁市级医疗机构基础薄弱、设备设施陈旧,医疗技术水平与自治区直属医院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调查发现,虽然,2008年,南宁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基本实现全面覆盖,但农村卫生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能力建设不足,办公经费不足,工作人员待遇低。卫生院基本医疗技术人员不足,住房条件差,造成卫生院人才队伍不稳定。部分村屯出现缺医少药现象,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建设有待加强。妇幼卫生人才匮乏,60%乡(镇)卫生院没有专职妇幼人员,孕产妇全程跟踪管理工作不到位,儿童保健工作难以开展。

三是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城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在城区特别是在新区建设中,教育等配套设施严重滞后,优质资源严重不足;在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优质教育资源更是供给不足。全市教育资源逐渐集中在几所中小学,同时通过人为划区就读,导致生源在择校就读的公平权益无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机会公平权更是严重受损。

(3)城乡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设施差距大

虽通过实施“三大会战”、“大石山会战”、“新农村建设试点”等专项建设活动,以及实施渡口改造、渡改桥等工程,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的通行能力。但南宁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设施较多的聚集在市区和县城,而市区又以兴宁区、青秀区为甚,而在一些新城区、边远乡(镇)民生保障设施配套严重不足,增大了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难度。

2.制约南宁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矛盾:城乡结构矛盾

(1)南宁市城乡空间结构矛盾

——城市空间局限。2008年,南宁市土地面积22112平方公里,在36个重点城市中排位第5位(全国省会城市中排第三位,仅次于拉萨和哈尔滨),其中市区面积达6489平方公里,在36个重点城市中排第3位。但南宁市建成区面积仅为179平方公里,排第21位,建成区面积规模偏小,比排首位的苏州市(623平方公里)少44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比重仅为0.81%,排第33位。辖区内所辖辖县(区)较少,只有最多的石家庄市(23个县(区))一半。[14]

——城镇化水平还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南宁市城市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全市的城镇体系尚未形成,城镇与城镇之间没有合理的职能分工,城镇经济发展结构雷同,优势发挥不够,大部分城镇尚未对周围地区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难以有力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根据统计部门对全国2008年对全国36个重点城市从区划、人口、经济总量等方面做了深入的对比,南宁市虽城市化速度较快,由于历史、地理和行政区划扩大的原因,但是城市化整体水平较低。南宁市目前的城市化水平(41.5%)虽较高于广西城镇化的平均水平(2007年广西城镇化达到城镇化水平达36.2%),但仍低于国家城镇化平均水平(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5.68%)。截至2008年末,南宁市土地面积22112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仅为17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重为0.81%,相对土地总体面积而言,南宁市存在城市化区域偏小,与土地总面积不均衡的问题,城市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从人口密度情况来看,南宁市全市人口密度为313人/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密度为407人/平方公里仅比全市人口密度高94人,远远低于中东部城市人口密度水平。

(2)南宁市区域发展不均衡

南宁市作为后发展地区,在发展程度上与国家先进地方差距较为明显,甚至与西部一些省会城市比较也存在着明显的发展不均衡。其辖区内区域发展也不均衡,具体表现在:城区发展较优于县城,老城区发展较优于新城区,以邕江为界,江北较优于江南。(见表1-6)

(3)地方财政资金有限

总的来说,近年来,南宁市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财政收入不断攀升,2009年全市全年财政收入达到231.37亿元,比2008年增收40.2亿元。但统筹城乡发展在城乡公务服务一体化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支持,南宁市较为薄弱的地方财政资金将成为南宁市实施统筹城乡的瓶颈。

(4)产业支撑能力有限

就南宁市目前而言,经济总量规模不够大,经济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不够快,对全市经济拉动力不够强;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而且全市经济总量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比重偏低。实施统筹城乡战略,对农村实施必要的财政倾斜是必需的,工业反哺农业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南宁市现在第二产业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太薄弱,暂无法对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形成有力的推动。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虽然很大,但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更没有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实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功能不强,吸收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析出的劳动力资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一产业在三产中的比例过高,同时发展水平不高,这就直接提高了南宁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统筹城乡发展不仅要求在城乡空间布局上的统筹意识,更需要雄厚的财政资金作为推进支撑,才能促进城乡产业链之间的互融互生。

表1-6 2008年南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表

img6

资料来源:根据《南宁统计年鉴·2009》相关数据。

3.制约南宁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因素:体制机制与环境状况制约

(1)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3]城乡二元结构作为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表征,南宁也不例外,而且基本表征一样,暂无实质性突破,具体表现在:(www.daowen.com)

第一,城乡有别的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在制度和管理上把城市与农村截然分开,形成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分治格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逐渐打破城乡分割局面,但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种种现象,体制的惯性和遗迹,仍有待我们去冲破和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户籍政策采取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两种制度与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把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截然分开,人为地立了一堵墙,使我国城市化走了一个弯路。当时“农转非”是特别困难的事情,一般是通过上大学、参军、招工指标才能实现。至今,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和社会福利制度在相当程度上被沿袭下来。

第二,城乡分割的市场体系。从商品市场看,农民由于组织化程度低,一般只能进入城市集贸市场进行零星的、小规模的现货交易,基本上没有进入批发市场,更难以参与大宗远期合约和期货交易,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批发贸易基本仍由国有流通企业垄断经营。从要素市场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因农业平均利润率偏低和受利益驱动,主要面向城市经济,城市相对充裕的资金没有进入农村,农民参与进入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条件和渠道都十分有限;农村土地转化为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还不能直接市场化,必须通过国家征用转化为国有土地后才能进入市场,一级市场由国家控制,二级市场农民很难进入,农民在土地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分享农地向非农地转化过程中形成的巨额增值收益。

第三,城乡有别的工业化模式。计划经济时期集中农村资源推进城市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改革开放后,实行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加工没有形成有机联系,农民难以分享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收益;乡(镇)企业在管理体制上独立于行业管理之外,既无所不包,又自成体系;农村“离土不离乡”的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并行发展和过度竞争,使得农村工业在市场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和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后,发展空间受到明显制约,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农民分享工业化的成果。

第四,实行重城市轻农村的投入机制。计划经济时期,为了维持资本密集型城市大工业的发展,国家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中投向城市,同时依靠农业积累支持城市工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的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在经济效益驱动下,向城市转移和集聚;另一方面,国家在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上,继续向城市倾斜,农村生产与生活急缺的中小型基础设施投资,实际上主要依靠农民自己集资投劳举办,而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相对称,由此带来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各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就南宁而言,近年来,虽经多年建设,农村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善,农民用水、用电困难问题得到缓解,出行条件大大改善。但与城镇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水平比较,城乡基础设施差距仍然明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快完善。

(2)城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土地矛盾。根据《南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立足于把南宁市建设成为面向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和加工制造业基地、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信息中心和金融中心的长远发展战略,合理预留城市规模,保障城市用地发展空间,进一步强化市中心城区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的核心作用。2010年市中心城区规模达到216平方公里,人均用地103平方米;2020年市中心城区规模达到300平方公里,人均用地100平方米。南宁城市化的进程发展过程必然需要大面积的土地供给(见附表三)。如围绕把南宁市建设成为广西综合性运输中心、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中心的战略目标,优先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规划期内,全市交通基础设施用地从2005年的12269公顷(184035亩),增加到2010年的17573公顷(263595亩)和2020年的20400公顷(306000亩)。如此庞大的建设用地需求,仅靠城市集约用地、旧城改造基本无法实现,但是简单化的城市扩张“掠夺式”征地势必不妥。南宁市土地供给矛盾制约着城市发展的空间,同时农村较为丰裕的土地供给缺乏开放而处于资源浪费。如何构建城乡双赢的土地流转渠道和模式是南宁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环境保护问题。应该说南宁市在城市公共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从“中国绿城”到“中国水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南宁市也出现了不少新的城市问题,如市区人口快速增长使城市负担日益加重,人均资源量相对下降,生产、生活资料短缺,城市不稳定因素增多,城市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土地遭遇无序开发。在农村,农民的饮水工程、河流污染治理、农业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等问题亟待解决。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城郊结合部成了“三不管”的“城中村”,污染严重,环境恶化。

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既要推动城乡发展,又要防止把城市的污染转嫁到农村。这些问题日渐成为南宁经济社会发展约制瓶颈。一是城市化压力凸显,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南宁市人口逐年增加,逐渐增大的人口压力将对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整个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工业用地、道路交通和农业用地之间存在抢地现象,行政区内多条河流开发利用超过国际警戒线,城市建设中自然地形地貌遭到破坏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开发项目对饮用水源造成威胁,辖区流域小水电建设呈过度开发态势,对流域生态环境产生潜在性影响。

二是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环保工作压力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但污染负荷高,排放强度大。2007年,市区整体环境空气质量较上年有所下降,检测到酸雨的横县、宾阳、上林三县酸雨频率有所上升,武鸣、横县、宾阳、上林四县降水酸化污染程度加重。2008年南宁市区酸雨频率为38.3%,较上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降水平均pH值为4.76,酸化程度加重。2008年,南宁市地下水质良好级占39%,较差级占50%,极差级占11%;地下水污染总指数较上年度有所上升,pH、铁、锰等项目是影响地下水水质的主要指标。饮用水方面,按“十一五”时期考核体系评价,2007年,邕江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仅为22.9%,不考虑粪大肠菌群指标达标率为76.36%,邕宁区清水泉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仅9.19%,粪大肠菌是主要的水源污染物。生活污染治理水平不高,生活污水处理率低,内河污染严重。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水土流失面积达2935.3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3.17%。现有自然保护区建设质量不高,仍需加快建设。辐射污染问题逐渐突出。全市现存放射性污染源和电磁辐射污染源587枚,占全区放射源30.2%,全市还有社会闲置废放射源54枚没有安全收贮,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隐患。

三是结构性污染严重,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加剧了南宁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经济开发强度与方式不适宜;主导产业带动力不强,优势产业发育不够,产业发展水平和经营效益不高,产业准入制度模糊;结构性污染严重,环境治理难度较大,制糖、造纸、木薯淀粉、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表现尤为明显;生态产业发展缓慢,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存在;环保装备生产、环保技术科研开发和污染治理工程这三大核心行业比重依旧偏小。与其他城市相比存在单位能耗高、环境污染大,经济实力弱、环保投入大的特点。2007年,南宁市每万元GDP排放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和工业固体废物为5.69千克、3.43千克、1.17千克、3.05千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南宁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评估

一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整个经济社会结构转变进程中互相促进的两个最重要力量,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实质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大过程中的一个小的部分,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发展”中的“协调”问题,通过协调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大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消除过大的、不合理的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二是扫除城乡持续发展的障碍,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因此,评价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乡总体发展水平和城乡综合协调水平两个方面,本文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指标体系,在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统一、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统一、可行性和可比性相统一的原则下,通过经验判断,选取关键的、有代表的两大类目标群、16个指标组成南宁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评估体系(见表1-7)。

1.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指标权重的确定

表1-7 统筹城乡发展指标体系与权重值表

img7

层次分析法(AHP法)是一种解决多目标的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用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各衡量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并合理地给出每个决策方案的每个标准的权数,利用权数求出各方案的优劣次序,简要数学过程如下:

首先,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设定统筹城乡发展这一总目标权值为1,那么其两个同等重要的分目标:城乡总体发展水平与城乡综合协调水平的权值则各为0.5。在城乡总体发展水平中分为经济总体发展与社会总体发展两方面,则这两部分权值各为0.25,因此在此基础上,应用AHP法确定其他各项指标的权值。据此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图1)。

img8

图1-1 统筹城乡发展递阶层次结构图

其次,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构造是依据Saaty等人提出的采取对因子进行重要性两两比较,并通过专家建议建立的,(目标层—准则层)如下:A1城乡协调发展水平;A2城乡总体经济发展水平;A3城乡社会总体发展水平。

img9

img10

最后,层次单排序的权向量和一致性检验。现在只针对A1利用如下公式计算,其中w为特征向量。

img11

判断矩阵A1对应于最大特征值λmax=6.5647时,目标层—准则层的权向量(特征向量)为:

w1=(0.1221,0.0796,0.5121,0.1654,0.0671,0.0538)T;CI=0.1129;RI=1.2482;

CR=0.0905<0.1

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A2对应于最大特征值λmax=4.0211时,目标层—准则层的权向量(特征向量)为:w2=(0.4773,0.288,0.1359,0.0809)T;CI=0.007;RI=0.8862;CR=0.0079<0.1

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A3对应于最大特征值λmax=4.240时,目标层—准则层的权向量(特征向量)为:w2=(0.1364,0.0489,0.5557,0.259)T;CI=0.00802;RI=0.8862;CR=0.0905<0.1

通过以上分析,并依据最初对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分别赋权0.25,对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赋权0.5,对以上全向量再分配得到以下因子指标(见表7)。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由于原始数据(表九、表十)单位不同,不具备可比性,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为便于分析,此处采用相对化处理方法来消除量纲,计算出各指标的比较值,使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能够直接综合。方法标准化法:该方法主要是对变量的属性进行变换处理,首先对列进行中心化,然后用标注差给予标准化,公式如下:

img12

使用标准做差标准化后,在抽样样本该表后仍然保持相对稳定。通过以上标准化处理得到原始数据标准化值为表八。

2.评估结果分析

统筹城乡评估指标体系是由一组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并能被量化的指标因子构成的,整个指标因子的有序集成就能够反映出城乡关系发展水平和程度。本课题采用城乡关联水平这一综合指标来评价城乡关联的区域差异,即通过加权将所有指标所代表的信息综合成一个指数。城乡关联水平的高低,综合反映了城乡之间要素流转程度及协调程度以及城乡之间总体发展水平。城乡关联水平采用下式计算,即

img13

依据各个因子权重指标值与数据标准化值,应用城乡关联水平公式对南宁市城乡总体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见表1-8)结果如下:

表1-8 南宁市统筹城乡发展评估结果最终分值

img14

①从时间来看:南宁市2005~2008年城乡总体发展呈现递增趋势,评价分值由2005年-0.3945递增到2008年0.5596,从直线斜率来看2007~2008年直线斜率明显高于前期两个阶段,此阶段这说明南宁市城乡总体发展明显呈现加速趋势,2007年南宁市GDP超过1000亿元,正处于城镇化与工业化高速发展期,经济的告诉增长必然对缩小城乡差距有必然联系。

②从区域来看:南宁市2008年城乡总体发展评价分值0.5596明显高于同期广西的-0.8117,但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6104。南宁市作为广西首府城市,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民纯收入等人均指标均高于水平广西平均水平,因此最终结果是符合实际的,从上表看2008年广西城乡总体发展分值-0.8117,明显低于南宁市2005年的-0.3945,说明广西2008年城乡总体发展水平比南宁市2005年时的城乡总体发展水平还要差;与全国比较来看,2008年南宁市总体发展评价分值0.5596要低于全国的0.6104,但是差距不大,从分指标来看,南宁市城乡总体发展水平低于全国的原因,在于正指标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产业结构偏离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逆指标中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等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指标综合反映了南宁市城乡之间产业关联度相对较低、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大,经济总量相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还较小等问题。

img15

图1-2 2005~2008年南宁市城乡总体发展评估结果变化示意图

从2008年南宁市六县六城区城乡总体发展水平评价结果看:第一类,中心区包括兴宁区、青秀区、西乡塘区、江南区、武鸣县与良庆区,其平均总分值平均超过0.4,应该是南宁市率先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优先发展地区;武鸣县之所以评价分值较高的原因,一是原有的城乡基础发展较好,其次统计年鉴中将南宁—总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统计在内。

第二类,近郊区,包括横县、邕宁区、宾阳县,其评价总分值平均约-0.2,处于评价样本的中间地带是南宁市实现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发展地区。

第三类,远郊县,包括隆安县、上林县、马山县,其评价总分值较低平均为-0.5左右。是南宁市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扶持发展地区。

img16

图1-3 2008年南宁市统筹城乡发展评估结果空间分布图

(3)从单项指标来看:2008年正向指标中,南宁市人均GDP为19028.90元,高于广西的14203.96元,但低于全国平均22640.47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2763.81元,高于广西1026.78元,但低于全国4618.18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446元,高于广西14146元,但低于全国15780.8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99.23元,高于广西4631.51元,但低于全国8132.40元。

基本判断:南宁市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偏低,城乡总体发展水平相对不高

img17

图1-4 2008年南宁、广西、全国主要人均经济指标对比

逆向指标中,2008年南宁市产业结构偏离度0.2765,低于广西0.3623,低于全国的0.3025;城乡就业人数比0.429,高于广西的0.213,但低于全国的0.639;非农与农业就业人数比0.099,高于广西的0.0774,但低于全国的0.365;城乡教育财政支出比4.34,分别低于广西的5.432与全国的4.76;城乡卫生医疗财政支出比5.0492,分别低于广西的5.96与全国的5.34。

基本判断:南宁市城乡发展综合协调水平不高,特别是城乡产业布局、城乡就业人口、城乡教育投入以及医疗卫生投入等存在较大差距。

img18

图1-5 2008年南宁、广西、全国部分协调性指标对比

(钟柳红、李东升、孙晋华、周青、王兆林)

img19

img20

【注释】

[1]见《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文件中的相关论述。

[2]短板效应,又称水桶效应,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

[3]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相关论述。

[4]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的相关论述。

[5]2005~2008年农业人口比重分别为73.11%、72.95%、72.79%和72.68%。见《南宁统计年鉴(2009)》

[6]文中“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论述主要参照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相关论述。

[7]详见城市发展核—缘扩散理论。由英国规划学家J.弗里德曼(J.Friedman)提出,即将一定的地域空间分为“核心区”和“边缘区”,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不连续的、通过逐步累积的创新过程而实现的。

[8]城市极化发展的说法来源于增长极理论,即将要素投入于投入—产出效益较好的部门或区域,然后通过各自的渠道向外扩散,从而形成以增长极为核心,周边地区不均衡增长的地区性经济综合体。

[9]指广西(南宁)在大湄公河地区和泛北部湾地区等次区域合作中的通道价值。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在国际在线专稿(2010.01.04)中的相关论述。

[10]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

[11]使用200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2008年的统计数据全国各地大部分已经出来。2009年的数据全国各地大部分尚不能完整获得;二是2009年各地陆续出台很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措施,经济形式较以往连贯性变化较大。

[12]根据《南宁统计年鉴-2009》、《2009南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相关数据核算。

[13]根据《南宁统计年鉴·2009》相关数据核算。

[14]《中国统计年鉴·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