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辽宁省新兴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辽宁省新兴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特列表1-1,反映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现状。通过对装备制造业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辽宁一直是国家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的地区和装备类产品的科研生产基地。

辽宁省新兴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第一章 辽宁省新兴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特点

一、辽宁省新兴装备制造业的现状

辽宁省具有近百年的工业历史,特别是1949年以后,辽宁装备制造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主体,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基础雄厚的工业体系,形成巨大的存量资产和生产能力,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装备部。全行业可生产农业机械、通用机械、重型矿山、机床、电工电气汽车、食品机械等11个大类、145个小类、6000余种系列产品。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在中国装备制造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机床、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重型矿山冶金设备、有色金属冶炼设备、大型机电辅机设备、石化工程成套设备、大型高速公路施工设备等方面的生产能力闻名中国。轻型客车、大型客车、车用柴油机产销量始终居中国前列。不但向全国输出大量的工业装备,上缴大量利税,而且输出大批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为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特列表1-1,反映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现状。

表1-1 2002~2005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主要指标

续表

注:表中C指装备制造业,其中:金属制品业(34)、普通机械制造业(35)、专用设备制造业(3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0)、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41)、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42)。

为了更清晰地综合分析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和经济效益,综合2002年、2003年、2004年和2005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情况可以得出一些对比图,如图1-1、图1-2所示:

图1-1 2003~2005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及增加值率

(1)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很快,各行业工业增加值从2002年以来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加,这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高。其中,C35和C42更是连续三年达到了30%以上的增长趋势,但是由于C42基数小,工业增加值连续几年都是十几亿元。C35和C37的工业增加值是最高的,均在100亿元以上,C40也有新突破,2005年也达到了107.28亿元,规模很大。装备制造业从2002年的305亿元到2005年的732亿元,短短四年时间增长了一倍。相比之下C34、C36和C42规模就小很多了。

图1-2 2003~2005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资产总计及其贡献率

(2)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的总资产贡献率是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的总资产贡献率,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表现。C37的总资产规模很大,并且增长很快,2005年达到了1112亿元,但是总资产贡献率连续三年在3.7%左右,这说明企业盈利能力不强。C42虽然总资产不多,但总贡献率却是最高的,为9%左右,其他各行业基本上在6%左右。总体上来说,总资产贡献率各行业连续三年来并没有明显的提高,甚至C41还连续在下降(如图1-3所示)。

(3)反映企业经营风险大小的资产负债率,辽宁省各行业连续三年变化并不大,各行业均在60%上下小幅波动。各行业负债总额也基本上和资产总额变化趋势相同:资产总额越大,负债总额也越大。其中,最大的是C37,在2005年为796.62亿元;最小的是C42,2005年为27.8亿元(见图1-4)。

(4)C37在产品销售收入指标上再现了第一大行业的本色,2005年达到了762.62亿元,并且产品销售率为103.73%,说明了产品销售对路,市场反映好,其他各行业也基本在98%上下2%个区间波动。整体C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另外C35的产品销售收入也很高,增长也很快。从2002年的268.89亿元达到了2005年的635.58亿元了,仅次于C37。

图1-3 2003~2005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负债总计及资产负债率

图1-4 2003~2005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总额及销售率

其他各指标:C41作为具有明显规模经济的行业,其全员劳动生产率也是连续几年都在100000元/人以上,其他各行业企业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减员增效,其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也很快,基本上从2003年的60000元/人提高到了2005年的接近100000 元/人。C36的利润总额从2002年的-0.83亿元(全国第26位)升到了2005年的10.85亿元,说明了辽宁省专用设备制造业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收效是很大的。C35是利润第一大户,2005年达到了28.16亿元,这主要归因于辽宁省拥有一批全国排头兵企业,获利能力超群。作为资产规模很大的C37获利能力却不强,在七行业中仅列第五位,2005年仅为6.16亿元,说明了其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通过对装备制造业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特点。

二、辽宁省新兴装备制造业的特点

辽宁装备制造业起步于20世纪初,在20世纪上半叶与上海、武汉、重庆齐名,是当时中国装备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当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经济色彩。新中国成立后,辽宁一直是国家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的地区和装备类产品的科研生产基地。很多重大技术装备都在辽宁实现了我国“零的突破”,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辽宁装备制造业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自主创新产学研联合开发,先后开发研制出石油化工化肥、矿山、大型火(核)电站、建材等行业重大技术装备,其中72万千伏安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千万吨级露天煤矿综采设备、30万吨级油轮、核电站250吨环形起重机、30万千瓦核主泵、大功率内燃机车以及新型歼击机、舰艇等一些重大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从全国范围来说,辽宁仍是我国装备业大省。国家划定的装备制造业共八大行业,辽宁全部具有。无论从装备制造业生产企业数量,还是资产总量、工业增加值等指标看,辽宁都占有全国5%左右的份额。辽宁省新兴装备制造业的特点主要有:

1.规模方面

在2003年,就规模和能力评价,辽宁装备制造业名列江苏、广东、上海、山东、浙江和北京之后,位居全国第七位。在装备制造业八大行业中,辽宁的金属制品制造业居第六位,普通机械制造业居第五位,专用设备制造业居第十位,交通运输制造业居第五位,武器弹药制造业居第十一位,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居第六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居第七位,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居第八位。就辽宁经济本身来说,装备制造业也是辽宁经济的支柱产业。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总资产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总资产的23%,工业增加值占22%。装备制造业是仅次于石化行业的第二大支柱行业。

2003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生产企业2097户。其中,国有企业316户,集体企业350户,港澳台投资企业84户,外商投资企业303户,股份有限公司97户,有限责任公司280户,股份合作制124户,私营企业528户,各种联营企业15户。装备制造业已成为辽宁省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2003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产值为1729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28.3%;工业增加值425.14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4.8%;销售收入1665亿元,占26.3%。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03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利税总额达到99.99亿元,占全部工业的17.7%,上缴税金55.57亿元,同比增长18.16%。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外贸出口的主力军。2003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交货值为430.87亿元,占全省工业企业出口总交货值的44.7%。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安排就业的重要领域,2003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为66.20万人,占全省工业从业人员的26.3%。

2005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739.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4.6%,比上年增长20.9%。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89.12亿元,增长30.1%;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83.15亿元,增长29.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87.39亿元,增长28.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14.16亿元,增长10.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82.28亿元,增长0.2%。金属制品业完成增加值59.38亿元,增长2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4.09亿元,增长26.7%。在其主要产品中,金属切削机床产量比上年增长18.8%,数控机床产量增长51.6%;水泥设备产量增长17.2%,矿山设备产量增长50.6%;民用钢质船舶产量增长61.1%,汽车产量增长5.4%。经过多年的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构筑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数十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厚重的制造文化,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同时,与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度较大的冶金、石化、汽车、船舶等其他工业部门也较发达,这为不同企业、行业自己分工协作、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拥有如此巨大的规模优势为辽宁省发展新兴装备制造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结构方面

(1)组织结构

辽宁新兴装备制造业在组织结构上表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特征,专业化水平低,企业间协作配套能力差。企业生产最终产品所需零部件几乎全部自己生产,并承担其他本应由社会承担的职能,由此而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另外,辽宁新兴装备制造业企业组织结构过于重型化,缺乏弹性,很难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造成一般性加工生产能力闲置,巨额存量资产呆滞沉淀。同时,由于条块分割、部门割据、地方封锁,生产要素难以根据市场需要合理流动。企业集团集而不团,大而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远未形成以小促大,以大带小的合理产业结构。

(2)技术结构

辽宁新兴装备制造业总体上技术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的技术进步率仅为5%。以技术装备为例,在全省工业设备中,20世纪50~60年代出厂设备占60%以上,30~40年代设备还占30%。综合估价全省工业设备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7.2%,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18.3%。按机台计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3.8%,国内先进水平的占23.3%,相当于国内一般水平的多达58.7%,处于国内落后水平的占14.2%。综合测算,辽宁国有工业装备的技术水平居全国第八位,落在上海、天津、江苏、广东等省市之后,全省工业装备总体水平落后国际先进水平20~30年。再从生产方式上看,辽宁的10大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的生产方式,77%以机械化、半机械化为主,重工业生产设备基本上以半自动化为主,自动化为辅;轻工业设备基本上以机械化为主,半自动化为辅。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仍然未能有较大改变,经过20多年的改造调整,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增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

(3)产品结构(www.daowen.com)

辽宁装备制造业产品以复杂产品制造与初级产品加上并重、最终产品少、中间产品多为主要特点。沈阳、大连等城市的工业也多是传统产品多,新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少,如沈阳的电子信息新兴产业产值的比重不到5%,工业产品更新周期平均长达9年。

辽宁装备制造业产品质量性能达到或接近世界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的有15.4%,达到国内同类产品较高水平的只有32%,省内32.6%的产品是“大路货”或者是落后产品。其中,机械产品优等品只占15.68%,84.32%的产品属中低档次,在全国颇有影响的输变电设备、机、泵、阀等,在性能、精度、寿命等指标上都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1~2个等级。产品质量不过关,不但影响着辽宁的整体工业形象,更是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生存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主导产品生命周期长,缺乏研发经费的投入。从辽宁装备制造业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情况看,用于开发新产品的用款比例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997年,全国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支出总额是438.4亿元,其中用于新产品开发的资金是224亿元,占总额的51.1%,而辽宁的该项比例只有39.5%,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辽宁新兴装备制造业产品结构不甚合理,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即低档产品多,初级产品多,老产品多;高档产品少,精细产品少,新产品少,其直接后果是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差。即便是有市场的产品,由于产品的科技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利润非常微薄,企业只能勉强维持生存。据调查,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装备大多为进口产品以及广东、上海、江苏等省占领,其结果是市场需要的生产不出来,生产出来的市场不需要。

3.体制方面

在全国装备工业中,排名靠前的几个省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国有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低,非国有经济发展快、所占比重高,辽宁在所列七个省市的比较中,国有经济成分高达47.44%,是国有经济成分比重最高的省份

辽宁新兴装备制造业在管理体制方面也比较落后,宏观调控手段较弱,这主要表现在:重复引进严重,重引进、轻消化,重硬件、轻软件。国产装备应用步履艰难,利用外资反被外资利用。同时,政策不配套,缺乏系统研究。

所有制结构看,辽宁装备制造业中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分布战线过长,布局不合理。企业规模达不到合理的经济批量,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上下游一体化程度差。尽管非国有经济发展快于国有经济,但由于比重低,对增长的贡献有限,国有工业仍为增长的主体。从产业进入的角度来看,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占有高比例的重型工业大都具有资金密集的特征,客观上进入壁垒很高,新的所有制成分很难从产业内部独立地生长起来。

三、发展新兴装备制造业对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意义

1.推动辽宁经济发展

(1)国民经济的基础

从历史上看,机器的广泛使用必然要求用机器制造机器。各种锻压设备和金属切削机床的陆续发明,开创了用机器制造机器,并用机器装备各个工业部门的时代。历次产业革命都是以新的机器和设备的产生为诱发因素的可以说,是技术装备的发展推动了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当今,辽宁省在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趋势下,加强科技投入的力度,可以带动经济的迅速增长。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经过50多年的发展,辽宁省现已拥有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装备制造产业。但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弱,国际竞争力不强,国民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重大技术装备仍依赖于大规模进口等问题十分突出。重大技术装备及配套设备不能自行生产,一方面反映出我们装备工业技术水平的落后,另一方面也严重阻碍了我们在该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制约着与之相关的其他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增设备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很大,每年进口的机械设备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购置费的2/3左右。越是重要、高档、成套的设备,自给率越低,如光纤设备占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的85%石化设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胶印设备市场的70%被进口设备占领。大量重要装备进口不仅消耗巨额外汇,还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技术水平与劳动生产率)运行效率的提高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成为制约国防安全的“瓶颈”。因此,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优先重点发展重大装备制造业、提高重大装备制造技术水平,是今后较长时期辽宁省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项重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投入。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经济效益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了高新技术的竞争。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兴装备制造业使传统产业发生了深刻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是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对于带动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作用。

(2)带动经济迅速增长的发动机

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使各国经济依存度不断提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做到,也没有必要闭关锁国完全立足于自我的发展经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装备制造业在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同时,必然面对国际同行业的激烈竞争。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在一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面对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在部分劳动、资源密集制造领域中的传统优势也受到威胁。因此,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把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集中度,积极发展新兴装备制造业,是迎接世界制造业基地向中国转移,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科技投入,是以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为宗旨,以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手段的。把辽宁省建成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装备基地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目标之一。辽宁的装备制造业是由众多生产装备类产品的企业构成的,确立用高新技术改造辽宁装备工业的基本思想,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基础和前提。

要大力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就要强化发展新兴装备制造业。强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有机结合,使其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2.实现就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辽宁经济取得了重大发展和变化,但是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工业化的实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用机械化和社会化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手段来代替作坊式的手工劳动,其中包括实现农业机械化,并把大批农业劳动力解放出来,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从事工业生产及服务业。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其中包括装备制造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第三产业将会吸纳越来越多的生产力,但是装备制造业仍然是解决就业矛盾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且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第二产业的发展。因此,21世纪装备制造业不仅保持着巨大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而且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辽宁省新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一方面对于劳动力需求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另一方面,新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也是很大的促进,是实现辽宁省就业的巨大市场。

3.科技成果转化

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技术水平,是提高竞争力和国民收入的重要基础,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通过先进装备和科学管理,把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来实现。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大多数传统产业要不断地采用先进技术与装备使其产业升级、产品换代,并提升到新的水平。辽宁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用先进技术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水平、效益、劳动生产率的艰巨任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买来一个现代化,也买不起一个现代化,只能以我为主,装备中国,依靠振兴辽宁的装备制造业来实现现代化。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优化升级,都有赖于振兴装备制造业,为各行各业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

另外,20世纪兴起的信息技术、核技术、空间技术等高技术,无一不是通过装备制造业创造出来。装备制造业为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电视机、移动通信设备、因特网、智能机器人、核电站、飞机、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等一些前所未有的产品提供制造手段,并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才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因此,装备制造业是高新技术的载体及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媒介。而且,在装备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加大新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对辽宁省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作用。

4.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装备制造业是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不仅可以降低工业综合能耗和物耗,也能为各行各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手段。除此之外,装备制造业本身包含机械、仪器仪表、电气等众多行业,又与材料、电子、元器件等行业紧密相关,是前向和后向关联度都非常高的产业部门。据测算,除仪器仪表业外,其他装备制造业分行业的感应度系数都超过1,在国民经济40个部门中,电器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信设备、金属制品、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的影响力系数分别列前五位。装备制造业总产值每增加1元,工业总产值约增加2.21元。因此,装备制造业特有的巨大产业关联效应不仅可以实现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还可以向其他关联产业提供技术装备,最终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

由于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制造资源开始越来越广泛地在世界范围内整合、共享和优化配置。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将其产业链中低技术环节转移出去,而将含有核心技术的高附加值部分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虽然中国已经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但是我们处于国际分工的加工组装环节,这在全球制造产业链中价值最低。我国只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和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巨大代价与发达国家竞争,我们只能被称为非创新的国际“加工中心”,还远未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作为各种先进技术的融合体,装备制造业是否能够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是我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制造业由低端到高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关键步骤,也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对于辽宁省来说亦是如此,发展新兴装备制造业,对于辽宁省产业结构的优化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5.国际贸易优势

发展装备制造业,由于其产业关联度高,投资影响度大,对经济增长带动性强,其技术水平不仅影响着各产业的生产质量、效益与竞争力的强弱,而且成为传统产业借以实现产业升级的根本手段。而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是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一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

在当今世界经济分工格局中,已经形成了新的垂直分布的国际体系,这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更趋明显。综观世界,各大经济体将在国际分工中分别处于三个层次。处在第一层次的经济体主要从事信息服务业,以发展知识经济为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龙头。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还只能是少数依靠高科技新兴产业保持领先发展的国家。处于第二层次的经济体以装备制造业为依托,向国际市场输出包括工作母机在内的各类制造业产品,将由一批由工业化中期向完成阶段过渡的国家组成。处在第三层次的经济体要靠出卖资源和初级工业产品维系生存。主要由亚非拉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构成。中国作为向工业化完成阶段过渡的发展中国家,应在第二层次经济体国家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生产中心。但是,这一定位并不是必然的,需要我们做极大努力。我们不在发展装备制造业方面采取明确果断的政策,极有可能会滑向第三层次。辽宁省是国家最早建立的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有基础,应当在我国跻身国际分工中的第二层次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在此过程中,就要充分重视装备制造业的科技投入,以确立在新的经济格局中的优势地位。

6.经济和军事安全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是国际经济大潮流,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许多设备都可以从国外买到,但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原因,发达国家一般不会将最先进的、最核心的技术给我们。有的外商只愿意向中国市场出口产品,而不同意合作和转让技术;有的外商在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中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转移到中国来生产,中方只是外方的一个生产车间,并不掌握核心关键技术,至于涉及国防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装备,虽然“巴统”已不存在,但是仍严格控制向我国出售与军事有关的技术,有的用于民用的设备也有种种限制和监督措施。只有以我为主装备中国,发展新兴装备制造业,才能逐渐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国力,使我国不仅是一个经济大国,而真正成为经济强国。

任何一个国家的强大,都离不开其产业的强大,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强大。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安全的保障。西方发达国家无不具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在美国制造业产值中,国防采购产值占20%,占高技术制造业产值的1/3以上。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先进设备的进口实质上的禁运、限制和歧视从来没有停止过。再有,现代战争已进入“综合信息战”、“数字化战争”的时代,武器装备的较量就是物化在武器系统中的微电子技术水平的较量。正如机械科学研究院的屈贤明所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发达国家不会将涉及经济与国防安全的、最先进的装备卖给我们。因此,我们不能依赖于用国外装备来装备中国,必须有自己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即用中国的装备来装备中国。”

7.推动工业化进程

发展经济学证明,各国实现工业化的道路都是以装备制造业的提升为轴心。而我国工业化的特殊历程,使工业发展存在很大的弊端,主要表现为结构不合理,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与高附加值产品短缺并存,大型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高技术水平装备制造业未得到充分发展,工业素质没有随规模扩大而相应提高,极大地制约着现有工业潜力的发挥和经济效益的改善。“九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明显具有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以设备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特征,说明我国已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在这一时期,装备工业作为高科技转化现实生产力的主要手段和产业载体,对传统工业的技术升级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因此,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产业,形成新的高效生产力,必将加速辽宁省工业化进程,有效促进工业结构的升级和运行质量的提高。

辽宁省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振兴装备制造业,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要实现在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上的技术跨越式发展,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如何利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以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的装备制造业。这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采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改进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过程;利用信息技术集成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和有效地采集世界范围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集成和共享,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转等,从而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真研究装备制造业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为信息产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装备,更有效地促进信息产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机械装备本身是科学技术的基本载体,它为高新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和应用提供强大的平台和支撑。装备制造业中包含了大量的技术密集型领域,其本身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装备制造业不仅在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处理和控制等方面综合运用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等,在检测手段、加工处理、切削过程乃至所用的刀具等方面也无不渗透着当代高新技术,其产品也集微电子、计算机、光控、液压伺服、新型材料等多领域技术和美学知识为一体。近十多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先进的制造业往往是当今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任何信息技术和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都要求健康而具有活力的制造业与之相适应。高新技术的超常价值同样要靠新兴装备制造业及其高新技术产品来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