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蔡侯纸”
中国最早把字刻在龟甲、兽骨上,形成了甲骨文;刻在青铜器上,又出现了金文。后来,又刻在竹片、木片上,叫竹简、木简。竹、木简阅读、携带都很不方便。秦汉时期人们把字写在丝帛上,但价格很高,不实用。西汉人发明了麻皮做纸,但纸质粗糙。这已经是最早的植物纤维纸了。
蔡伦,字敬仲,是今天的湖南耒(lěi)阳人。公元75年(东汉明帝十八年)入宫当了宦官。汉和帝即位后提升为中常侍,公元97年(永元九年)兼任少府尚方令。尚方是皇家的手工工场,专门监督制造各种御用器物。那时,造纸术虽然已经发明,纸张可能只在民间流传。由于质量问题,纸张也难登大雅之堂,不少文人雅士并不看好纸张。但蔡伦却看到了纸张取代简帛的前景,他利用尚方的有利条件,改革造纸技术,制造了一批质地精良的纸。
蔡伦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他认为扩大造纸原料的来源,改进造纸技术,提高纸张质量,就可以使纸张为大家接受。为了制造一种比较理想的书写材料,蔡伦在前人利用废丝棉造纸的基础上,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为原料,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既轻便、又经济的纸张,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造纸方法,使造纸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公元105年(元兴元年)蔡伦把他在尚方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汉和帝刘肇(zhào),汉和帝很称赞他的才能,马上通令天下采用。公元114年蔡伦被封为“龙亭侯”,民间便把他制作的这种纸称为“蔡侯纸”。汉安帝时,因宦官和外戚轮流执政,相互倾轧(yà)。蔡伦难于应付这种政治斗争,最终于公元121年服毒自杀。(www.daowen.com)
蔡伦献纸之后,造纸技术和纸张广为流传。造纸术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他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作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蔡伦纸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他造的纸,比蔡侯纸更为白洁细腻。赵岐所著的《三辅决录》中,提到左伯的纸、张艺的笔、韦诞的墨,说它们都是名贵的书写工具。笔、墨和纸并列,说明纸已是当时常用的书写材料。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jiān)帛、简牍的有力的竞争者。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chǔ)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复职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东晋末年,豪门桓玄把持朝政。公元404年,他废晋安帝,并下令以纸代简。简牍文书从此基本绝迹。纸不仅在民间流通,而且成为官方文件的载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