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武帝:中国历史上的铁腕君王

汉武帝:中国历史上的铁腕君王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1铁腕君王汉武帝西汉时除了汉高祖刘邦,最有名的就属汉武帝刘彻了。西汉在武帝时达到了鼎盛时期。武帝召见他,探询治国良策。为了彻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汉武帝不费一兵,不失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汉武帝时期,对外关系以及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也有了新的变化。

汉武帝:中国历史上的铁腕君王

51 铁腕君王武帝

西汉时除了汉高祖刘邦,最有名的就属汉武帝刘彻了。但以成就而论,刘彻又超过了刘邦。西汉在武帝时达到了鼎盛时期。

公元前156年,汉景帝刘启登基,碰巧他的第十个儿子出生了,取名“彘”(zh)ì,真是双喜临门。后来传说刘彘的母亲怀孕时梦见太阳钻入怀中,汉景帝听了很高兴,认为是个吉利的梦,预示着小孩子将来会有大作为。刘彘因此很受景帝的宠爱。

在刘彘四岁时,他被封为胶东王,被封为太子的是他的哥哥刘荣。但后来,刘彘靠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的帮助,成功地问鼎了太子位。

馆陶长公主是景帝的同母姐姐,地位很不一般,她对景帝的影响不容小视。由于她的极力策划和帮助,加上武帝自己的表现,景帝最终选择了刘彘这个才华出众的儿子做了太子,并给他改名为刘彻,他就是汉武帝。同时,刘彻的母亲王美人也荣升为皇后。刘彻做了太子后,更加勤奋学习,景帝还给他请了很有学识的卫绾(wǎn)做他的老师。刘彻的学习范围很广,包括了骑马、射箭、经学文学。公元前140年,16岁的汉武帝刘彻正式继承了皇位,他雄心勃勃地想将“文景之治”的盛世继续下去,但在初期却遇到了阻力。这主要是当时的太皇太后窦氏家族在朝廷的势力很是庞大,即武帝的爷爷汉文帝的皇后家族。按照规定,分封的一些王侯都要到自己的封地去,但窦氏的亲属们都不愿到那些边远的地方去,都留在京城。他们互相勾结,违法乱纪的事经常发生。

武帝即位后便开始实行自己的政治方略:安排自己信任的人掌管朝中大权,如让舅舅田(fén)做太尉,掌握军权。同时,许多儒生也被他重用。为了更多地选拔人才,武帝还下诏命令全国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董仲舒就是在这次推荐考试中得了第一名。武帝召见他,探询治国良策。董仲舒便将自己一整套经过发展的儒家治国思想说给武帝听,武帝非常赞赏。但武帝此时还没有力量和自己的奶奶窦氏较量,当他任命的重臣赵绾提出窦氏不应再干涉朝政时,惹恼了窦氏。窦氏逼迫武帝废除了刚刚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自己任命的丞相和太尉也被迫罢免,有的大臣被逼死在狱中。然后,窦氏宠信的人再度接替了这些重要职位,听从窦氏的命令。这对武帝是一个沉重打击,但武帝以年龄优势,开始养精蓄锐,等待时机。

公元前135年,窦氏去世,机会终于来了,武帝马上将窦氏的人一律罢免,重新重用田,做了丞相。治国思想也采用了儒家的主张,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对付地方的豪强势力。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比原来孔子的思想有了很大发展,融入了法家和阴阳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他强调思想上的统一,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主权力来自上天的赐予,神化皇权,以及实施仁政,强调法制,“德主刑辅”,先对百姓进行教育,教育无效时再用刑罚来镇压。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治国方针,被武帝采用之后,成为此后汉朝治国的指导思想。(www.daowen.com)

为了彻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在高祖刘邦时,曾经封了同姓王,但后来这些同姓王的后裔横行乡里,对抗中央,不肯听从中央的命令。“推恩令”的内容主要是: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以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新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和郡管理。这样,原来独立的地方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为减弱,无力和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位子弟,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不失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武帝还命令郡守向中央推荐贤才,同时允许官吏和百姓上书评议政事。武帝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选拔出了德才兼备的人。武帝又听从董仲舒的建议,在京城设立了“太学”,成为培养文官的学校。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设立的大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讲课内容,学生是国家选拔的杰出青年和各地郡国推荐的青年。在太学学习一年之后,再通过考试,依照成绩分等级来任命做官。从此,儒士们开始大量地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和民间的封建思想意识逐步确立巩固。

汉武帝时期,对外关系以及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也有了新的变化。最有名的就是对匈奴的战争,武帝不断地派遣兵力打击匈奴,把匈奴往北驱赶,使其不再对汉族地区产生威胁。这使北方的局势基本稳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此外,还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域的一些国家夹击匈奴,最终确立了汉朝对西域诸国的宗主地位,扩大了汉朝的影响。武帝还将今天的新疆和甘肃地区纳入了中国的版图范围。当时东北方向的版图则扩展到了现在辽东半岛和鸭绿江、浑江一带。

武帝将有巨大利益的盐、铁、酒这些有关百姓生活和国家稳定的商品专卖权收归中央,从煮制、冶炼、酿造直到销售,都由国家来负责经营,并制定法令严格限制私人的经营。当时,由于对外战争较多,国家财政比较困难,但是有些富商不想为国家作贡献,而且其富有的程度使他们有了和郡县及国家对抗的力量。最后,武帝听从了经济学家桑弘羊的建议,将这些都收归国家来经营,一是打击了商人势力,同时也大幅度地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此外,武帝还推行“算缗(mǐn)”,就是向商人征收财产税,规定商人都要向官府申报自己的财产数,然后根据财产征税,每二千钱征收一算(120钱)。但商人们为了少交或者不交,就隐瞒不报或者少报。所以,在公元前114年,武帝又下令实行“告缗令”,鼓励人们告发不遵守“算缗”的人。告发的人可以得到被告发商人财产的一半作为奖励。命令一下,全国的商人遭到了沉重打击,中等以上的商人基本上都破产了。

武帝的这种抑商政策虽然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但严重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积极性,使当时的商业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在武帝时期,还有其他的抑商措施,如商人不能坐车,不能穿丝绸衣服,不能携带武器,他的后代也不能做官。这种歧视商人的思想影响到了后来的封建社会各个朝代。

汉武帝晚年时因感到自己政治决策的失误,就在轮台宫殿(并非新疆轮台)里下了《罪己诏》,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天下也因此又逐渐归于和谐,为后来昭宣中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