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认知叙事视域下意识流小说的框架与指称词应用

认知叙事视域下意识流小说的框架与指称词应用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陆野明暗自诅咒沈小凤这个魔鬼,却又明白只有她才能缩短他和那诱惑的距离。——铁凝《麦秸垛》例3中,第一段和第三段是框架内的语篇,它描述了沈小凤跑到陆野明宿舍去找陆野明这一事件。语篇中对沈小凤和陆野明的指称随着语境框架的转变由第一段的专有名词转为第二段的代词,继而转为第三段的专有名词。可见,框架内语篇与框架外语篇间的转换一定会引起指称词语形式的变化。

认知叙事视域下意识流小说的框架与指称词应用

上述关于话题提取的认知讨论再次向我们证明了认知语言学者关于语篇的理解。在认知学者看来,语篇并不单纯是一个话语语义的集合体,而是一个心理集合体。这两种观点源自各自不同的哲学观。一种以现实主义哲学观为基础,认为语言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有直接的联系;一种以表征主义哲学观为基础,认为语言其实代表了头脑中的一种概念。认知语言学家们多持第二种观点,并提出了各自的模型。其中, Catherune Emmot(1997)提出的语境框架理论(Contextual Frame Theory)就是在融合话语分析人工智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认知叙事理解模型。所谓语境框架(contextual frame),即一个包括当前语境心理的心理储存单位,包括从语篇中直接获得的和通过推理间接获得的信息(Emmot,1997)。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语境并不是像Bower和Greenspan(1990)等心理学家们所描述的那种关于特定地点的具体空间地图,而是一系列进行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关于虚拟世界的心理表征,包括位置表征(location representation)和人物表征(character representation)。Emmot继而将语篇分为框架内的语篇(frames text)及框架外的语篇(unframed text)。框架内的语篇具体表现为每个句子都陈述着发生在特定情境之下的(specific occasion)某个事件。与其相对应的是框架外的语篇,它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陈述,而是进行整体的陈述(generalization),或是描述习惯性的动作(habitual action)。比如:

例3:沈小凤从供销社买来一团漂白棉线,用钩针钩领子。领子钩到一半,晚上跑到男生宿舍去找陆野明。

自从那回看电影后,人们发现,沈小凤不再找茬儿和陆野明争吵。一种默契正在他和她心中翻腾,时起时伏,无法平息。就像两个约好了走向悬崖的人虽然被拦住,但深渊依旧摆在他们面前,他们无法逃脱那深渊的诱惑。陆野明暗自诅咒沈小凤这个魔鬼,却又明白只有她才能缩短他和那诱惑的距离。

沈小凤走进陆野明的宿舍,站在“扫地风”炉边,手里的钩针不停。(www.daowen.com)

——铁凝《麦秸垛》

例3中,第一段和第三段是框架内的语篇,它描述了沈小凤跑到陆野明宿舍去找陆野明这一事件。而第二段是框架外语篇,它是从整体上描述沈小凤和陆野明的心理活动。语篇中对沈小凤和陆野明的指称随着语境框架的转变由第一段的专有名词转为第二段的代词,继而转为第三段的专有名词。可见,框架内语篇与框架外语篇间的转换一定会引起指称词语形式的变化。

关于语境框架的论述,艾莫特(1997)还进一步提出了有关语境框架的三种情况:框架转换(frame switch)、框架改变(frame modification)以及框架恢复(frame recall)。这三种概念也会影响到指称语形式的变化,但是在本章中我们不做相关论述。因为Emmott所提出的这三种语境框架状况涉及的是一个读者关于语篇构建的认知过程,关于这一内容将在随后章节讨论。在本节的讨论中,我们只将小说语篇看作一个静态的文本,重点去讨论这一文本中能够引起指称形式变化的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