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1 本书研究理论
如前所述,本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形式的指称语在文学文本,尤其是小说文本的意义构建中究竟有着什么作用。基于上述认知概念:可及性、心理空间及参照点,我们首先建立了一个读者对小说文本意义接受的认知过程。首先,读者依据文本中的语言信息通常会建立两大类心理空间,一类是以叙述者为参照点的基础空间,这类空间中,读者通过叙述者与诸如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空间要素建立心理接触。另一类是以文本中人物为参照点的人物意识空间,这类空间又可以分两类:第一类为叙述者在场的人物意识空间;第二类为叙述者完全不在场的人物意识空间。小说文本中,叙述者的叙事决定了读者心理空间的类型。传统小说中,叙述者往往依据事件在物理时空中的发展顺序来推进故事,因此,在叙事层面上表现出了典型的线性发展顺序。读者依据这种叙事所构建的心理空间一般以基础空间为主,并且空间形式比较单一。现代小说中,尤其是现代意识流小说中,叙述者对于故事的推进完全摆脱了传统的线性发展顺序,代之以物理时空的颠倒、悬置或人物意识的纷繁来完成故事情节的推进。这种现代叙事策略导致读者建立的心理空间不再单一,而是一种以基础空间为主、人物意识空间为嵌人的立体式空间网络体系。小说文本中,不管叙事与心理空间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这些都属于小说的形式层面。一个理想的读者要完成对小说文本意义的构建,文本的内容或话语更是不可或缺的。基于小说形式与内容的彼此联系性,我们认为:叙事层的变化一定会导致话语层的变化,而读者要想在看似杂乱的现代小说中构建出正确的心理空间,话语形式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正是指引读者正确地穿行于不同心理空间之间的言语路标,指称语便是其中的一种。
在完成了从文本形式到内容的解读之后,一个理想的读者还应该完善对于小说主题意义的解读。本书中,我们不可能去探讨每一部小说文本中指称语与其主题意义构建间的联系。因此,我们以兰瑟的作家权威构建理论为切人点,重点考察了指称语在女性作家构建作家权威过程中的作用。在对这一问题考察时,我们依然以文本叙事形式服务于文本内容为前提,结合话语场景理论对小说文本中常见的四种话语形的认知构建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参照点及心理空间理论揭示了读者依据这四种话语形式所构建的心理空间模式,旨在揭示读者对作家权威的接纳是否受到指称语形式变化的影响,从而对指称语在文本主题层面的意义进行考察。(www.daowen.com)
1.3.2.2 本书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采用了定性型的研究方法,文本细读是我们获取语料的主要途径。本书搜集的语料主要来自公开发行的小说出版物,并且没有对相关语料做选择性的改变,完全忠实于原小说文本。其中,以弗吉尼亚·伍尔夫、詹姆斯·乔伊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以及艾利丝·门罗为代表的现代及后现代作家的作品为主要语料来源。之所以选择这几位作家的作品作为我们的重要语料来源,主要是因为这些作家的意识流叙事风格,以及这种叙事风格所形成的文本内容,读者依据这种文本内容所构建的心理空间呈现出典型的多样性。事实上,读者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建立的心理空间形式越多,越利于我们发现指称形式在空间建构及文本主题意义建构中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