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认知叙事视域下意识流小说指称研究

认知叙事视域下意识流小说指称研究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Ariel进一步指出,不同形式的指称语反映了其指称对象不同的可及性程度,名词短语为典型的低可及性指称语,而代词、零代词为典型的高可及性指称语。此外,心理空间理论不再将语篇视为一个整体,而是看作由一系列的心理空间构成的空间集合。Langacker认为我们拥有一个基本的认知能力,依据该认知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某一实体概念建立起对另一个实体概念的心理接触。认知学者将这种场景称之为代理场景。

认知叙事视域下意识流小说指称研究

可及性(Accessibility)

认知语言学者Ariel(1988,1990)在其关于指称形式在语篇分布的研究中使用了“可及性”这一概念。所谓可及性指的是认知主体达到某一指称对象的难易程度,可及性高说明认知主体更容易达到某个指称对象,可及性低说明认知主体要达到某一指称对象需要花费更大的努力(mental effort)。Ariel进一步指出,不同形式的指称语反映了其指称对象不同的可及性程度,名词短语为典型的低可及性指称语,而代词、零代词为典型的高可及性指称语。国内学者许余龙将“可及性”概念与“话题焦点”概念结合起来对汉语语篇中的指称语分布做了研究,并指出:语篇中,某一实体的可及性与其在语篇中是否处于主题状态成正相关,主题性越高,其可及性也就越高,反之越低。

心理空间(Mental Space)

认知语言学者Fauconnier在其论著“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中首次提出了“心理空间”(Mental Space)这一术语。依据该著作,要理解语言的组织结构就要研究人们谈话或通话时建立起来的域(domain),即人们通过成分(elements)、角色(roles)、策略(strategies)和关系(relation)建构的域,所谓的心理空间便是这些域的集合。此外,心理空间理论不再将语篇视为一个整体,而是看作由一系列的心理空间构成的空间集合。依据该理论,听话者对自然语篇的解读就可以被阐释为一个依据话语信息建立不同心理空间、并对其进行整合的过程。

参照点(Reference Point)

参照点是认知语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最初由认知语言学者Langacker提出。Langacker认为我们拥有一个基本的认知能力,依据该认知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某一实体概念建立起对另一个实体概念的心理接触(mental contact)。即:语言处理者可以通过参照点达成对目标的接触,而一个参照点与所可能建立起来的目标的总和构成领地(domain),领地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空间。(www.daowen.com)

话语场景理论(ground)

认知概念话语场景(ground)指与话语交际事件相关的多个要素。这些要素主要包括话语参与者、话语情景、时间及地点等。国内学者赵秀凤将话语场景视作是一个参照中心,供话语生产者对所概念化实体进行定位和编码。通常情况下,交际双方以当前话语交际场景(又称默认场景)为参照坐标对所构建的实体建立心理接触(mental contact)。但有时话语生产者会放弃自己所在的实际场景,想象性地进人另外一个主体所占据的场景,并在心理上以该场景为视点对话语交际事件中诸要素进行编码。认知学者将这种场景称之为代理场景。话语构形时,这两类场景并不会分别被用作参照点,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话语形式是这两类场景交互作用的结果。

叙事声音与作家权威

严格地讲,叙事声音与叙事权威并不能算作一种理论。美国学者兰瑟在其《虚构的权威》一书中将这两个概念引人文学意义解读,尤其是女性文学意义解读中来。与传统叙事学文体学中的“声音”不同,兰瑟为“声音”注人了社会属性或政治内涵的元素。换言之,兰瑟将作为叙事形式层面的叙事声音置于社会地位和文学实践的交界处,重点探讨了女性叙事声音得以生产的社会、经济和文学条件。在该书中,兰瑟还提出了另一个概念“作家权威”。如国内学者申丹所言:无论男性作家还是女性作家,他们写小说并寻求出版的行为本身大多是为了获取听众、赢得尊敬和赞同、建立影响的企求。每一位发表小说的作家都想使自己的作品对读者具有权威性,都想在一定范围内对那些被作品所争取来的读者产生权威(申丹,2010)。兰瑟探讨了从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英国、美国、法国女性作品中的声音形式如何反映了各种权利关系和意识形态张力,研究女性作家如何通过文本策略建立起权威,并最终提出了女性作家惯用的作家权威构建话语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