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农产品原料优势,依托龙头企业,以原料基地化、产业规模化、产品细分化为方向,主打生态、绿色、保健、安全品牌,“强化基础,突出特色、链式加工、创新发展”,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加工深度和附加价值,实现由农业基地向农副产品加工基地转型升级,重点在棉花深加工、果蔬加工等方面实现突破,力争总量规模和产品结构跨上新的台阶,建成河西地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9亿元以上。
拓展棉花加工产业链
扩大棉纺织品规模发挥临近新疆棉花主产区的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采用先进工艺技术,扩大棉纺生产能力,纺纱规模达到10万锭以上,增强规模化优势。开发生产彩棉,为纺织业提供生态原料。鼓励外来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对现有企业兼并重组;更大规模获取周边地区原料资源,与沿海大型龙头企业合作,生产贴牌、代加工产品。
优化纺织产品结构打造棉花—纺纱—坯布产品链,实现棉胎50万床、织布2000万米的目标。注重开发生产市场需求量大的高支纱、精梳纱、无结头纱、细支纱等中高档产品。引进技术和设备,开发生产紧密纺产品。减少原料类产品输出,拓宽产品领域,开发家用、产业用纺织品。包括中高档毛巾、窗帘、床罩等中高档家纺产品;培育发展农用纺织品、新型篷盖材料,建筑用防水增强材料、汽车内饰材料、高档服装及装饰用的基布等特色优势材料。
纺织车间
延伸棉子油加工产业链充分发挥棉子加工的传统优势,在加工食用油的基础上,横向、纵向拓展棉子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能力。巩固饲料加工等优势产品,深度开发美容护肤、食用蛋白、棉子低聚糖、功能性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形成多条深加工产业链。包括:利用棉子油生产护肤美容化妆品;推进棉蛋白精深加工,生产棉子低聚糖、棉子食用级蛋白、食用胶囊;开发用于医药、化工的棉酚提取物;提纯短绒棉,用作纺织、化工产品原料。
精深发展食品加工业
重点突破蔬菜加工业以番茄、辣椒、洋葱等为主,积极推进蔬菜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多种系列化产品,形成特色,打响品牌,壮大规模,率先突破,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
——扩大番茄酱加工能力。着力打造番茄—番茄酱—番茄红素、番茄子油产业链。科学建设原料基地,稳定优化原料供给;采用贴牌加工等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率;改进包装材料和包装规格,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竞争力;提高加工深度,推进延伸加工,发展番茄红素等保健品。
——发展辣椒、洋葱等特色产品深加工。发挥辣椒资源优势,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生产辣椒面、酱、丝等辣椒食品;开发加工辣椒碱、辣椒精、辣椒素、洋葱素等高附加值加工制品,形成特色优势。
——鼓励扩大蔬菜汁、冻干蔬菜、果蔬脆片、蔬菜果脯等深加工,包括真空脱水蔬菜、南瓜粉、胡萝卜汁、番茄果脯等。注重多渠道利用与国内大型方便食品加工企业的合作,通过提供食品调味包、配套配料等方式,进入国内产业链,扩大加工规模。
——依托资源,谋划引进建设锁阳胶囊、肉苁蓉胶囊等高科技生物保健品项目。
做精做强粮油加工立足基础,依托龙头企业,扩大粮油加工规模,推进豆类深加工。
——粮食加工。以建设河西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为目标,依托优质资源和龙头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扩大以小麦为主的粮食加工规模。重点发展小麦专用面粉、营养强化面粉、预配粉、自发粉;推进传统主食生产工业化,发展具有安全、营养、卫生、方便特点的加工制品,包括各类面条、粉条、快餐食品,打造国内知名品牌。
非转基因胡麻籽油(www.daowen.com)
——食用油加工。以规模化、高效化和品牌化为方向,以棉子油为重点,提高档次,生产棉子油调和型、营养型混合油品,扩大精炼油和专用油比重。积极关注油莎豆加工技术及产业发展,培育发展以食用油、饲料为主要产品的油莎豆加工业,形成新的增长点。
——大豆食品加工。依托非转基因豆类资源,以豆类蛋白分离生产项目为龙头,应用超膜分离、挤压膨化、微波加热干燥、高压处理等先进技术,重点开发生产大豆蛋白,向下延伸加工大豆核酸、大豆低聚糖、大豆皂甙、大豆磷脂和大豆异黄酮、大豆生化饲料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
——饲料生产。依托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饲草基地,利用棉花加工副产品棉子壳、棉子油脚,以及大豆加工后的豆粕,生产优质饲料。
紫花苜蓿
培育发展肉类加工、饮料制造业依托资源,集中发展,培育食品工业新的产品门类。
——肉类加工。引入有实力的大企业对畜牧资源整合开发,发展肉制品加工业,实现渠道互通、品牌联合、利益共享。重点发展生鲜冷却肉、小包装分割肉,以及休闲、营养、便利型肉制品;依托大型屠宰厂,对骨、血、皮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生物、皮革制品。
——饮料制造。重点发展葡萄酒、白酒为主的酒类产品,发挥原料优势,根据原料基地化、产品中高端化、品质特色化的要求,力争葡萄酒形成规模和特色。引进优势企业开展葡萄糖浆、罐头、葡萄汁饮料、葡萄子油及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等产品开发,加强葡萄酒皮渣等副产物的开发。
加快发展特色制种业
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地域优势和国家扶持种子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以试验、示范为基础,以规模化繁育为中心,依托龙头企业和制种基地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高效制种产业,稳定种子生产规模,重点发展瓜类、蔬菜制种,择优发展花卉、牧草、油葵等特色作物制种,不断提高制种质量和效益,形成制种产业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高效化发展的格局,打造农产品加工业的特色优势产业,成为酒泉国家级优质制种生产基地的重要主体。“十二五”末,全县范围内国内外瓜类蔬菜杂交制种面积稳定在5万亩,其中外贸制种4万亩。加大良种繁育力度,其中玉米0.5万亩,小麦0.4万亩,棉花2万亩。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依托敦煌种业等国内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制种产业,实现全行业、多层次、全方位的协作联合,推进专业化生产、集团化经营。引导县域范围内的制种企业在种子引进示范、选育繁殖、销售推广上实行互通信息、品种转让、合作繁(制)种、合资经营、余缺调剂、利益共享。支持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及基地农户进行互利共赢的合作,保证稳定的面积、队伍和配套生产设施、设备,推进制种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科学进行基地化生产各乡镇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制种生产,扩大“五千元田”,发展“万元田”。按照“生产单位集中地域,兼顾同一组合成片”的原则,统一规划安排。以进一步提高繁(制)种质量、产量、标准化程度为突破口,力争“十二五”期间,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品种的标准化生产品种达到ISO9002质量认证,产品标准化技术应用率达到90%以上。
加快优化品种结构鼓励企业科技创新,选育自主品种,形成自主品牌。积极引进开发一批优质高效的新品种。根据不同产品、地区、加工专用等不同需求,由农技推广部门与种子生产经营企业联手,加强与专业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合作,通过委托育种、协作育种、联合攻关、成果转让、买断专利权、制种代理权等方式,加快新品种选育开发速度,扩大良种生产规模,以优质高产、高效畅销的种业品牌占领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
提升产业化水平以种子精加工、包衣、包装技术开发为重点,引进成套种子加工设备,完善种子加工环节和流程、精深加工技术和工艺,提高产品加工度和附加值。选择一批有广阔前景的新技术,通过设备引进、购买专利、技术转让、联合开发等方式取得经营权和使用权,提升种子加工、包衣、包装的技术水平。
种子加工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