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金塔的工业生产主要以传统手工业为主,如棉毛纺织、皮革加工、铁、木、石、米面加工、榨油、酿酒等。中期以后,为了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逐步加强了与内地经济的联系与交流,手工业生产技术得到迅速传播和普及,形成一批名优产品。如粮、油、酒、酱、毛、麻、棉、皮革、铁、木、石材等生产加工技术,在民间很快传播,手工业部门除原有的纺织业、制革业、玉器加工、石炭烧制外,出现了近代工业的萌芽,食盐、矿冶开采和硫黄制作等工业生产也逐步发展起来。
清朝时期的纺织业毛织品是金塔的传统手工业品,其历史比棉织品悠久。明朝时期,金塔毛毼业已有盛名,制出绒毛织品、毡裘,质量优良,成为御寒佳品,深受人们喜爱。清朝时期金塔民众“大都以织毛毼,勤耕务为本业,很多农牧民用羊毛、牛毛、骆驼毛纺织衣料,织成的毼子,用做衣被,耐用保暖,御寒性也优于一般丝、棉织品,为当地人民的主要衣料。清末,金塔一带已出现棉制宽面土布生产。
清朝时期的制革业制革业也是金塔的传统手工业,明清两代发展较快。制作过程简单,主要是将马、牛、羊皮用芒硝沤泡一月左右,晾干后鞣制,制作成精美的皮靴、皮帽、皮衣等,御寒能力极好。用皮革制成的挽具、皮箱、兵器配件等制品,十分耐用。民间还用牛皮制成窝窝,穿着行走山路,结实耐用。
清朝时期的铁、木、石料加工业金塔铁制品主要是加工生产生活用具。清朝时期,金塔县境内出现小工业作坊,主要从事农用工具、生活用品制作和农畜产品加工。如熟铁制成的驴马掌、锄头、镰刀、斧头、铁锨等,用生铁制成的铁锅、火盆等。木制品加工范围比铁制品加工的范围更加广泛,涉及生产、生活诸多方面。生产用具有木车(老牛车)、推车、犁、耙、水磨、水车等和盖房用的大梁、檩子、椽子、门窗等。生活用品有桌、椅、板凳、案板、擀杖等。石材加工主要在生产领域,如生产上用的石辊子,粮食加工用的石碾子、石磨,还有石礓窝等。民间活跃着一批铁匠、木匠和石匠。
畜力石碾(www.daowen.com)
清朝时期的粮油加工业清朝时期的金塔粮油加工业主要是指碾米、磨面和榨油等行业。碾米主要是靠石头碾子进行的,分碾子、碾盘等部件,均为石料加工而成,有的用驴、马等牲畜拉碾子碾米,没有牲畜的则由人推着碾米。人们把圆形的大碾盘放在一间屋子里,中间安一个立柱做轴,再把碾子套上木框,穿在立柱上,在外力的作用下,碾子在碾盘上转圈滚动,放上去的粮食通过数次碾压,外皮脱去,然后用风车把米和糠进行分离。磨面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驴、马等牲畜做动力,用石磨磨面。这种方式效率较低,一天加工不过百斤。另一种是水磨加工,在有一定坡度的水渠上建造水磨,靠水力冲动下磨盘磨面,这种方式效率较石磨高,但受水的制约较大,适宜建磨的地方少,普及面不广,石磨、石碾在金塔应用相当广泛。民间榨油主要在油房进行,榨油设备是炒锅和油梁,榨油工艺比较简单,主要是将胡麻、麻子、菜子等炒熟磨细包裹结实,放在油梁之下,在油梁上加石条等重物加压,自然就榨出油来。另外,酿酒酿醋的小作坊在金塔也很普遍,农村多数家庭都能做醋,金塔黑醋十分出名。做醋的原料主要是麸皮和少量青稞或小麦;工艺也比较简单,主要是将青稞或小麦炒熟后,再用水煮,将煮过的青稞或小麦连同水一起拌入麸皮中,添入曲子发酵半月,加水滤之,再熬制或晾晒即可。
清朝时期的采矿业金塔矿藏极为丰富,有铜、铁、煤、盐、硫黄等。清朝中后期,金塔县境内已有硫黄、金、铅的开采和冶炼工业。当时由于生产条件落后,清朝前期还不能大规模地开采利用,但不少矿藏已被人们认识并开始小规模开采了。
清朝时期的制盐业金塔城东60里(高台县境内)就产白盐,有一盐池,不需人工,自生白盐,供应金塔一带群众食用。百姓将它运到外地,换回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清朝时期酒泉近代工业的出现清末,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西北地区出现了以机器生产为核心的近代工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左宗棠创办了兰州机器制造局、兰州机器织呢局,曾购进国外采矿机器,想在酒泉开采金矿,后因当地自然环境的限制,未取得结果。中日甲午战争后,陕西、新疆也设立了机器局,但它们或是专为军事目的服务,或作为个别人物质追求的一种手段,很难发展壮大。在新政期间,“兴办实业”不仅是朝廷的要求,而且在西北的地方官员中也达成了共识,陕、甘、新三省分别成立了主管实业的专门机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立甘肃洋务总局,由兰州道彭英甲兼总办,第二年六月,彭又兼任新成立的甘肃全省农工商矿总局总办。宣统二年(1910年),又裁撤兰州道,改设劝业道,不少地方官员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热情,投入到开矿设厂、兴办实业的活动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