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朝时期的手工业: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明朝时期的手工业: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朝时期的手工业明朝1368年建国,亡于1644年,历经276年,在位16任皇帝。明朝时期的金塔手工业有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大类型。明朝时期金塔手工业比较兴盛,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因素。明朝时期金塔一带运输原料和产品的道路至今尚存。从明朝金塔手工业生产种类来看,不论是玉器、皮毛制品,还是木器、纸张等制品,都注重当时的消费市场,当时生产的手工

明朝时期的手工业: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明朝时期的手工业

明朝1368年建国,亡于1644年,历经276年,在位16任皇帝。

明朝是金塔手工业快速发展的又一个历史时期,同时期金塔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商品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明朝时期的金塔手工业有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大类型。中期以后,民间手工业规模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规模。民间手工业又可分为家庭手工业和作坊手工业两种,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最基本的生产形式。金塔家庭手工业产品基本有三种用途,一是出售。二是自我消费,“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三是向政府交纳赋税。金塔地处西北边陲,手工业既有当时肃州手工业发展的普遍性特点,更具边疆地区民族特色。另外,作为明代丝绸之路上西北地区重要边贸要塞,各国使节、商团的频繁往来和商品交易活跃,促进了金塔手工业发展。

明朝时期的玉器加工《肃镇华夷志·物产》中记载,金塔从事玉器加工的作坊均散落于民间。这些作坊内工匠将采得的玉料依据料的大小形状,大的加工手镯、玉碗,小的制作扳指、戒指等,玉器加工完全靠手工打磨,工艺十分精湛。

明朝时期的皮毛加工在明朝中期以后,关外的撒里畏兀儿、哈剌灰、蒙古族回族等各部族大量涌入酒泉(包括金塔)各地,各族工匠将他们传统的畜产品加工工艺带入酒泉各地。金塔的各族工匠在皮毛加工生产中不断交流,制作的皮毛制品更加精细,推动了金塔境内皮毛加工技术的进步。当时,金塔市场上出售的皮革制品主要是保暖性极好的生活用品,如羊皮大衣、羊皮被褥、皮靴、皮帽,还有日常使用的皮绳、皮鞍、皮臃子等深受西方商旅青睐。皮革制品制作较为繁杂,首先在制作前都要“熟皮”,就是将“生皮”用“皮硝”芒硝浸泡,经过浸泡处理再将其进行刮除、清洗等工序处理后,“生皮”即成柔软耐用的熟皮。毛制品主要有口袋毛毯、毡衫绒带、直纹驼毼之类,还有毛毡、毡帽、毡靴等制品。这些毛织品使用的原材料大多是羊毛和驼毛。擀制毛毡的工序有:弹松、撒毛、喷水、撒渣、擀制等,使擀出的毛毡结实耐用。制作不同的手工毛织品要擀制薄厚不同的毛毡,其工艺精细度也有不同的要求。此外,金塔当地比较普遍的毛织品手工加工是编制毛口袋。编制毛口袋使用的毛线主要是手工打制而成,就是将拣选的羊毛或驼毛用一种叫“拨吊子”(类似于坠子,便于旋转)的器物将毛捻成线,然后用扦子等物按照一定工艺程序编制成大小不等、用途不同的毛线编织袋。有的还将毛线或毛织品用白刺的黑子及种植的鸡冠花等做成颜料浸染,使其富有色彩以增加美感。

明朝时期的酿酒业金塔酿酒加工由来已久,早在西夏时期酿酒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明代,金塔境内就有酿酒作坊,生意十分兴隆,东来西往的商旅都在这里品酒、买酒。由于饮酒在各部族贵族中普遍盛行,推动了酿酒技术和工艺的不断进步。明朝中后期,关西各卫部众入附关内后,一些贵族往往因酗酒而被责罚。嘉靖年间,原金塔境内王子庄苦术部川哥儿在肃州,因惯于骑射,受到兵备副使陈九畴赏识,“与伊置盖房舍,常给粮赏,后因嗜酒无厌,将马牛羊及其子变卖尽绝,部落见其不能为头目,遂四散”。从入附各部贵族嗜酒的现象看,当时金塔酿制造酒已成为一个很成熟、很普遍的手工行业。

明朝时期的冶金铸造明代,金塔县境内有大量驻军,刀、矛等兵器制造业在境内兴起,文献中记载了明代关外诸卫各部非常需要“铜锅兵器之属”等器物,居延一带(含今金塔县境东部)兵器种类、数量甚多,有“河西火器雄甲诸镇”之称。明朝时期金塔的金属冶炼和制造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民间私人铸造作坊大量出现,冶金铸造业发展较快。(www.daowen.com)

明朝时期的木器制造明朝,金塔一带的木材除了盖房、修建寺庙外,主要用于家具和生活用品的制作。金塔本地制作的家具种类主要有条桌(供桌)、方桌、炕桌、靠背椅(太师椅)、衣柜、炕柜、屏风、方盘、条盘等。家具为通体木制,铆钉也用木头做成。家具颜色大多以红色为主,用面粉朱砂猪血等调配成的树脂漆刷成。有的家具上面还绘有彩色花卉、龙凤蝙蝠等图案,绘画线条明快、晕染适宜。家具图案画好后,都要刷上铜油,以增加家具面部的光亮度。在木器制造中,铜油通常由油漆匠自己熬制,将铜钱放进盛有清油的坩埚,用柴火长时间煮熬,直至铜钱完全融化,便熬成褐黄色铜油,然后趁热刷上去。

炕柜

明朝时期的粮油加工明朝时期,金塔当地人主要靠石磨加工面粉。金塔境内多个地方都发现了明朝时期人们使用过的石磨残块,附近有黑色麦粒、胡麻,证实此处曾为加工面粉和清油的场所,俗称“磨房”、“油坊”。石磨有上下两个磨盘,下面的磨盘固定在土坯砌成的圆形墩台上,上面的磨盘有磨眼,将清洗晾晒过的小麦堆放在上面,施外力使之旋转,麦子从磨眼漏下磨碎。磨碎的麸麦用手箩在木柜中捋筛,面粉便被筛下,筛过的麸麦倒在磨上继续研磨。如此循环数次,面粉被磨出,最后剩下麸皮。这样磨成的面粉精度高,做馒头易发酵、面味浓,做成的饭食口感好。

明朝时期金塔从漠北引种胡麻并用以榨油,丰富了食用油的种类。榨油前,先将胡麻放进铁锅内用温火翻炒,炒时边加温边搅动,使胡麻受热均匀。胡麻的生熟程度完全靠手感掌握,火候不够,出油量就少;过火了,榨出的油就有苦味。胡麻炒熟后再经过磨、蒸等工序,然后将加工好的油料放进木质油槽,用与之配套的巨大木质油梁挤压,油料正好处在油梁的支点,清油便被源源不断地挤压出来。这样的土法榨油虽然出油量较少,但榨出的清油色泽鲜亮、油性高、香味浓。

明朝时期金塔手工业比较兴盛,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因素。一是各手工行业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明朝时期金塔主要的加工业在本地都有丰富的原料,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加工。有些原料如铜矿石、木料、石料等,只需人力就可大量取来,无须花钱购买,所以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二是讲求聚集效应。从金塔遗存的加工作坊布局位置来看,主要集中在人口集中地带,这样既可做到设施互相利用,又可互相传播交流信息,有利于促进各产业联动发展。三是设施条件具备。明朝时期金塔一带运输原料和产品的道路至今尚存。四是注重产销对接。从明朝金塔手工业生产种类来看,不论是玉器、皮毛制品,还是木器、纸张等制品,都注重当时的消费市场,当时生产的手工业产品,都能在本地市场销售。不管销往哪里,都有相对稳定的市场需求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