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约1万年,金塔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人们主要从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学会烧制陶器,公元前3200年-前1900年,金塔人类进入铜石并用时期。从公元前2070年-前221年,中原地区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演化。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结构,金塔大地渡过了漫长的19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早期青铜时代。
缸缸洼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期,金塔先民已开始磨制石器,而且石器形式多样、用途专一,在今金塔县羊井子湾乡境内发现的细石器,其中一种细小刮削器,就是当时制革工具之一。石器的种类有斧、刀,凿、锛、杵、磨盘等,均选用较坚硬的石料制作。很多石器钻孔安上木柄,制成复合工具,说明人们掌握了钻孔技术。还出土了大量的锄、刀、斧、镰、锤和磨盘等农具,这些农具大多数是石制器具,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已有较大进步,手工业发展速度较快。铜、石并用时代出现了专门从事制陶和冶炼人群,这时期的陶器数量之多,彩绘之精美,都反映了新石器时代金塔制陶业的兴旺。陶器的生产除了由氏族或家族进行之外,还出现了专业性的工场,说明早期手工制造开始步入多人合作生产,工业生产逐步形成。铜的冶炼和铜器的铸造,生产工序多,生产者需要掌握有关的专业技术,可能要脱离其他劳动,成为专业劳动者。寻找矿床,开采矿石,冶炼、制模和浇铸、加工等多种劳动,已非一人所能兼任,要求生产者之间既有一定的分工,又有简单协作。同时,制玉工艺也有了相当发展,玉器大量出现,除了部分作为生产工具使用之外,主要作为礼仪用品。玉器表面多经抛光处理,器类复杂,部分还有精美的雕刻,相对于石器而言,加工工艺更高、更复杂,一般又被赋予宗教上的含义,已不是非专业生产者所能胜任的了。总之,这一时期手工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一部分制陶业、冶铜业和制玉业已从家庭手工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专门的产业和人群,金塔先民的手工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精美的彩陶方杯、人形陶罐等酒器说明了当时金塔已开始酿酒,是生产力显著发展的标志。
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骨、角器制作新石器时期的金塔先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发金塔大地,他们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学会了磨制石器,制造劳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学会了烧制陶器和制作装饰品,一些先进的手工技艺不断被人们认识和掌握,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当中,石器是最重要的,同时还使用以鸟兽类的骨头制成的骨器。石器具有材料来源丰富,容易进行简单加工和硬度较高的优点,不仅成为当时人们主要的生产工具,而且使用至青铜时代,在农业生产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磨制石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使石器有了更高的生产效率,由原来的一器多用、分工不明的情况向一器专用、分工明确的方向转化。骨、蚌器的大量出现和使用,也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手工业的发展速度。
石斧
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石器加工技术在很多方面仍然承袭了旧石器时代的特点,打制的较多,磨制的较少,而且磨制仅限于刃部,以增加其锋利度,通体磨光的基本不见,穿孔的更是少见。打制的斧、锛一般都缺乏棱角,造型不规整,并部分地保留着石料原表层。到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石器的制作技术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数量、质量、类别都有了较大的增加,普遍经过磨制,通体磨光的石器大量出现,钻孔技术普遍,棱角清晰,刃部锋利。石器的制造主要使用切割、打击、琢磨和穿孔等技术。切割技术用于对石料的分解,使其更适合于所要制造的器形,主要有砥断和划断两种方式。前者从两面对砥,所得砥槽上下平直,两端深度大体一致。划断主要采用石片或木片,经反复拉锯式的划磨来切断石料。打击用于对石器的初步加工,既可直接打击成器,也可制成半成品以便进一步加工。操作方法有集中一点打击法、一面打击法、两面打击法、作窝打击法、碰砧法和间接打击法等,另外还有锤击法。这些都是在旧石器时代广泛采用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条件,满足于不同的需要。琢是对石器进一步加工时通常采用的方法。酒泉境内下河清遗址、西河滩遗址等发现的石器有许多是在打制后经琢、磨光的。
石琮
石器可分为两大类,即农具和狩猎工具。常见的农具有石斧、石锄、石锛和石刀、石镰。在狩猎工具当中,出现了大量的石镞和少量的石矛。除石刀外,还出现了骨柄石刃刀,以动物的肋骨制成一侧有槽的刀柄,在刀柄内镶嵌细石器作为刃部。斧、锄、锛、铲类器物,在早期尚未见穿孔者,至晚期出现了穿孔和有肩者,都是为了安装木柄和使木柄更加牢固,便于使用。(www.daowen.com)
新石器时代存在着大量的骨、角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从金塔县东沙窝、天泉寺墓葬中出土的骨珥当中,至今仍有以动物骨骼制造的器具,由于骨、角器易于加工,所以数量和种类较多。骨器的种类主要有锥、针、凿、镞等生产工具和以笄为主的装饰品。角器的种类主要为锥、矛等。
新石器时代的制陶业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工制品。那时的能工巧匠们制作的大量美观实用、技艺精湛的陶器,无论是用来蒸煮食物、收藏储存、汲水盛水、饮食饮用的器皿,还是捕猎、纺织、装饰用的一些器具,以致后来出现的彩陶,无一不显示当年高超的制陶水平,为人类留下了可贵的文化遗产。
最初的制陶业与原始农业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陶器的出现和使用,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是和人们经营农业、定居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一项重要成就。
地处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交会处的金塔人类,在制作陶器时选用低熔点的黏土,一般不经淘洗。肥沃的冲积带岸土,土质疏松,纯净少杂质,为陶器制作提供了优质原料。河谷的陶土,是胶性易溶的黏土,含钙量低,含沙量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陶器中所含羼砂粒的数量和颗粒度,常依器物类型、大小及操作习惯而略有差别。金塔境内新石器晚期的陶器种类繁多,彩陶图案绚丽多彩。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早期器表打磨较光,晚期只有个别的经过打磨,大部分未经磨光,器表比较粗糙。经历过这一工序复杂的制陶阶段,人们对陶泥性能及器物成型要领,就有了充分认识,为下一阶段制陶业的发展打好了基础。陶坯成形经晒干后,就要在表面进行磨光、修整和拍打。有的器物表面还需进一步加工,以增强其耐用性和美观程度,主要是拍印、滚压、剔刻、堆塑、磨光、施陶衣、彩绘。涂施陶衣,是在陶器烧制前将白垩土或红土调成泥浆,涂施在陶器表面的一种装饰工艺,目的是增加陶器的光洁度和美观,已发现有红色和白色陶衣。
彩陶是制陶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它集实用和艺术于一体,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饮食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且也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审美需求。彩陶由简到繁的华美纹饰,反映了先民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感受及纯真的生活情趣,表现出那个时代审美情趣的积累和升华。彩陶在烧制前,用一种富含着色剂的天然矿物为原料,在陶坯表面绘制出各种不同的图案。常见的颜色为红、黑、白三种,颜色一般不随烧制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除了灰陶和黑陶之外,彩陶烧成后的颜色同于所施的色彩。经烧成后,颜色即牢固地附着于陶器表面。这是陶器烧制工艺中的一大进步,它使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具更加美观。生产陶器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烧制,使用的燃料、窑室结构及所达到的温度,不仅决定着陶器的牢固度,也决定着陶器的颜色。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平地堆烧,即将陶坯堆放在一起,用泥巴全部糊盖封严,只留出火口与烟道以便入柴燃烧。这种烧制法温度不可能太高,且陶坯受热极不均匀,所以成品酥松,颜色也斑驳难看。由无窑到有窑,是制陶技术发展中的一次飞跃。在今金塔县羊井子湾发掘出的新石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等遗物,窑内发现的陶器与该遗址其他各类遗迹中出土的大部分陶器风格一致,说明人们当时日常使用的陶器,基本上是就地烧制的,而且陶器制作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产品属性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么大规模的窑场,足以证明当时河西地区制陶业的先进程度,原始农业的发展和实际生活的需要,不但加快了社会的进程,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而且改善了先民的生活,为古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缸缸洼遗址位于金塔县大庄子乡永丰村三组东南6.6公里处,距县城30公里的戈壁沙漠腹地。1987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为新石器时期村落遗址,遗址南北长600米,东西宽560米,面积约33.6万平方米。因遗址地处四周高、中间低的一片洼地中,过去当地人在此发现有陶罐(俗称缸缸),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缸缸洼”。遗址地表密布夹砂红陶片、彩陶片和破碎石器。其东边梁上夹砂红陶残片堆积如山,覆盖层厚度为0.3米~0.9米。遗址中部台地上残存烧制陶器的窑址四座,占地45米×60米。一号窑长宽各l米;二号窑残底呈圆形,直径1.4米;三号窑长2米,宽1.5米,炉门西开,门口宽0.3米;四号窑仅存灰层,范围模糊,窑址灰层中有木炭残块。遗址西部台地上有墓葬群,多为竖穴土坑墓。东部风蚀台地上有冶铜址,直径15米,深0.9米的灰层,地表有大量铜矿石、碎铜块及碳釉结块。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和征集的文物有双耳彩陶罐、双耳盆、石刀、石斧、石纺轮等69件。陶罐壁薄而硬,造型美观,带有人字形或菱形黑色纹饰。石器通体磨光,多穿孔。从窑址和陶片看,这是一处陶器作坊,属四坝文化类型。距今3900年左右。自发现至今,共采集陶器22件、石器300余件、骨珠两串。
缸缸洼遗址保护牌
从该遗址出土的文物情况看,其规模及文化层堆积厚度在甘肃省内都是少有的,说明当时这里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手工作坊,手工业比较发达。同时,也反映出,在远古时代金塔县境内就有大量人类居住生活。从部分质地精细、纹饰华美、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彩陶罐、彩陶盆中也可以看出,当时这里的人们已掌握了先进的制陶技术。出土的石器中,大多都是农业生产工具,有磨制较精细的镰刀(单孔,双孔均有)、纺轮和一个形如现今齿轮的磨制石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农业生产已经处在定居翻锄农业阶段,说明该文化已成为我国新石器时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