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隐逸思想的来源与修炼身心密切相关

隐逸思想的来源与修炼身心密切相关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隐逸也是修养身心的需要,无论是道家的修炼性命,还是印证佛法的禅定,都要在避开世俗困扰的前提下,安静地培养。隐逸思想来源于道家学说,是道家哲学的一部分,后与传入中国的大乘佛教相结合。道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形后,秦汉年间主要由方士们在推动,“独尊儒术”之后,儒生的地位提高,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如果说方士们带来了隐逸思想中出世部分的话,那么名士们则成就了隐逸思想里的道德素养。

隐逸思想的来源与修炼身心密切相关

每个人都有得意或者不如意的时候,社会的黑暗、世态的炎凉以及人情的冷暖时常会让人产生失落的情绪。尤其是有知识的阶层,大多出身于贵族家庭,有能力也有理想,当找不到合适的发挥场所时,厌世之心自会油然而生。这大概就是隐居的第一个出发点吧。

这个世界经常呈现出不对称性来,无能而又无耻的势利小人身居高位,唯利是图和奸诈狡猾的恶棍腰缠万贯,而饱学之士或忠厚的老实人却备尝生活的艰辛。命运的不公平也使得很多学者心灰意冷,更愿逃避开世事的羁绊,而寻找一块心灵的净土

隐逸也是修养身心的需要,无论是道家的修炼性命,还是印证佛法的禅定,都要在避开世俗困扰的前提下,安静地培养。知识分子们后来发现参禅悟道是启发大智慧的重要手段,儒家的学者们也都纷纷厕身其中,存养功夫就是儒家的练心之法,出仕与否并不受影响。诸如王维白居易苏轼黄庭坚等人,甚至朱熹王阳明都是一边当着官,一边打坐参悟。

隐逸思想来源于道家学说,是道家哲学的一部分,后与传入中国的大乘佛教相结合。南宋理学产生后,儒释道三家合流,隐士理想成为士大夫们的共同追求,尤其是知识阶层的顶尖级人物更是热衷于此道。道家编出来的最早隐士大概是许由了。相传,尧一开始是想把天下让给贤明的许由的,许由听说这个消息,逃到箕山下自己种地为生。后来尧又派人告诉他想让他做九州的长官,他赶紧到颍水边洗耳朵,不愿被世俗的污浊言行沾染。

如此清高的许由反而被另一个更清高的巢父奚落了一通,故事是这样的:许由正在河边洗耳,被另一个隐士巢父看见,问许由为何有此怪异举动。许由告诉他说,尧要请自己出山,这样的话污染了耳朵。巢父说,要不是你到处游荡沽名钓誉,谁还会知道你呢?你简直就是故作姿态。他正牵着牛去河边饮水,巢父一抖缰绳转身就走,说我怕你洗耳的水脏了我的牛嘴。

还有一个更极端的务光,听说商汤要把宝座让给他时,为了躲避居然自杀了。后代隐士们在这些近似神话的作品中,尽情表达着自己理想的寄托。庄子最喜欢为隐士们鼓吹,他笔下的主人公似乎都不食人间烟火,虽然现实中模仿起来太困难,但却满足了人们精神境界的追求。他的“真人”甚至于达到神仙的水平,如“列子”可以乘风而行,“颜回”能够完全忘了自己,身心融汇在虚空中。

秦汉之间有方士的传统,所谓“方士”就是崇奉道家神仙思想的人,他们是道士的前身。秦代最有名的方士就是徐福了,徐福又叫徐巿,修炼气功、辟谷等神仙之术,懂医学、航海和天文。嬴政到处找长生不老药,他上书说海上有仙山,于是嬴政派他带着上千的童男童女去寻,赏赐的物品无数,谁知他浩浩荡荡一去不返。据说他到了日本,没有找到仙药,只好住了下来,他带的谷物、农具协助当地居民提高耕种技术,又传播医学知识,现在日本新宫市尚有徐福墓和徐福神社,其间真伪没有定论。

汉武帝时期,因为刘彻好大喜功,不断封禅寻仙,使得方士流行。方士也分两类人,一类志向高远、安贫乐道,而另一类贪慕帝王的荣华,为了邀宠妖言惑众。道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形后,秦汉年间主要由方士们在推动,“独尊儒术”之后,儒生的地位提高,儒家思想成为主流。东汉时,朝廷公务员考试以推举“孝廉”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儒家的孝悌成了进身之阶,名士逐渐代替方士成为社会风气的主导力量。

名士的意思是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但尚未当官的人,郑玄的注释是:“名士,不仕者。”这种不仕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不愿出仕,还有一个是没有机会出仕。东汉时期,因为对儒家道德的提倡,名士们带头注重名声与节操的培养,使得整个社会民风非常淳朴。

有个“梁上君子”的故事很说明这种名士的风范。颍川郡(今天的河南许昌)有位名流士绅叫陈寔,为人公正且品德好。一天有个小偷潜入他家中盗窃,躲在房梁上时被他发现,他并没有大呼捉贼,而是把子孙们叫来训话,说做人一定要自强,做坏事的人本性并非不好,而是平常不注意才养成不良习惯,就像梁上的君子。这个贼一听大惊,跳下来磕头认罪,陈寔说,你也是因为贫困,以后不可再做这样的事,还给了他二匹布。从此,陈寔所在的县没有盗窃之事发生,可见榜样的力量。

还有个“望门投止”的故事,东汉名士张俭因为得罪了当权的宦官,被迫流亡,老百姓明明知道收留他会遭到官府追究,但即使为此破家也在所不惜,张俭见了门户就可以进,可见当时普通民众的道德水准。郑玄自己就是一位名士,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他很穷,却屡次拒绝出来做官,他是隐居的儒家学者,像孔子一样弟子数千人。如果说方士们带来了隐逸思想中出世部分的话,那么名士们则成就了隐逸思想里的道德素养。

名士之风在魏晋时期达到了顶峰,也恰在此时走向了它的反动。任何事情宣传过了头都会显得虚伪和矫情,儒家的礼教也不例外,因为被推举为孝廉能得到官府的青睐,于是弄虚作假者就会接踵而至。东汉在山东青州有个叫赵宣的人,为了给父母守孝,二十多年住在墓地里,大家都被他感动。名士陈蕃到这个地方当刺史,发现这个人还有五个不满二十岁的子女。过去守墓必须是虔诚的斋戒状态,是不能过性生活的,说明他只是个贪慕虚荣的骗子,于是剥夺了官府授予他的各种荣誉,将之囚禁。

还有一个“许武教弟”的故事,许武有两个弟弟,他自己被推举为孝廉后,他就故意搞了一个分家游戏,先把很少的家产给弟弟们,为他们博取了孝廉的美名。之后当众公布了自己的苦心,把全部家产又还给了两位弟弟,成就自己的名声。礼教到了这种程度就成了沽名钓誉之徒的虚假表演,广告成分代替了心中真实的情感

所谓名教就是董仲舒说的“审察名号,教化万民”,指儒家的正名分和在民众中的教育推广。儒家礼教本来是为大众服务的,久而久之,形式主义泛滥,表面文章反而凌驾于人的感情之上,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桎梏。从哲学角度看,这已经失去了它存在的实际意义。所以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回归人与世界的本质,崇尚自然之道的老庄哲学又重新回到追求个性自由的知识阶层中间。(www.daowen.com)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文化科技发展的高峰,一个是在春秋战国的四百余年间,以诸子百家为其文化方面的标志;另一个是魏晋南北朝的三百余年之间,魏晋玄学和佛教传播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展示。三国时期的魏王曹操并不是出身名门,他父亲过继给一个太监当儿子,这样的家世在当时来讲都有点儿说不出口,所以袁绍在征讨他时,让陈琳写了一篇文章嘲讽他,一上来就骂“赘阉遗丑”。曹操看到后气得一身冷汗,居然止住了头疼病,可见这篇文章让曹操心里有多难堪。但也正是这样的家庭状况,反而使得曹操讨厌繁文缛节,对儒家礼教也不太在乎,开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建安风格”,为魏晋玄学解除了束缚。

魏晋玄学是崇尚老庄哲学的一种思潮,是名士集团中分化出来的一批人,他们厌倦了礼仪走向虚伪后对人性的压抑,向往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批人以道家思想来对抗儒家说教,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产生了绝大影响。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郭象以及竹林七贤等人,东晋时期的僧肇把佛教思想又加入进来。魏晋玄学的经典是三玄,指的是《周易》、《老子》和《庄子》三本书,因为《老子》中有一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得名,这里玄字还有悠远深邃之意。

何晏,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曹操的养子。他原来是大将军何进的孙子,其母改嫁曹操,作为“拖油瓶”被曹操收养。他的处境本来很尴尬,但因为聪明过人而得到曹操的宠爱,甚至还招他为婿。他写了两本书《道德论》和《论语集解》,他的思想有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以“无”为宇宙之本,这是从《老子》的“道”而来。其次是名教的本质来源于自然,而不应该有太多人为的内容。何晏提出这个问题就是针对虚伪和矫揉造作的行为。再次,关于圣人与普通人区别的问题,指出圣人尊“道”而行,故可以无人间喜怒哀乐。这是为不守礼法的狂放行为找理论依据。

曹操的放荡不羁直接影响了何晏的人生观,他把自己后爹那一套生活做派继续向荒诞的路上发挥,以至于后世模仿他的人形成了一种即自由又荒唐的魏晋风气。何晏的所作所为体现了贵族们的某种生活状态:他是酒色之徒,追求感官享受,生活奢侈而淫乱;同时他又是个帅哥,自我感觉良好,不仅奇装异服,还一副顾影自怜惺惺作态的样子。

何晏并非甘于成为道家的实践者,他的思想仅仅停留在对名教的批判上。起先是没机会而已,一旦当了官,他图谋私利、任人唯亲,没干什么好事儿。难怪同一时期的名士傅嘏说他是:

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言不由衷,好诡辩空谈,属于败坏国家的人。

何晏经常服用寒食散,又名五石散,顾名思义是五种石头混合而成,葛洪说是丹砂、雄黄、白矾、曾青与磁石,而隋代名医巢元方则认为是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和赤石脂。有人说这个药方是汉代人炼丹练出来的,还有人说是张仲景伤寒用的,谁也没想到会被何晏胡乱往嘴里倒。服食寒食散会让人身子发热,顿觉神明开朗、体力增强,能产生短期的亢奋和迷醉,就像现代人吃性药或吸食毒品一样。虽然因服用寒食散中毒而死的人很多,但它一时间成为魏晋上流社会的流行风俗,甚至像书圣王羲之科学制图学之父裴秀和针灸学鼻祖皇甫谧这些一流学者都嗜好此道,皇甫谧吃成残废,而裴秀更是被毒死。

并不是何晏的人品能对魏晋人士产生影响,而是他最先以老庄的哲学理论来与儒家思想相抗衡,迎合了魏晋名士们对礼教走向虚伪的反感。他自己荒唐而放诞的生活方式,恰恰表现出一种自由主义倾向,就像美国的“性解放”和“嬉皮士”等运动,颓废与荒诞行为下可以带来思想的解放,所以他的“吸毒”成为风流时尚。当时炼丹术盛行,人们对神仙丹药由衷向往,并不清楚里面的毒素,因此,名士们吃药的行为更多是表现自己不遵礼法的精神需求,与现代吸毒不可同日而语。何晏在不知不觉中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虽然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他对隐逸文化的最大贡献。

何晏不是孤军奋战,与他一起鼓吹老庄的还有夏侯玄与王弼。夏侯玄的父亲是三国名将夏侯尚,母亲是曹爽的姑姑,属于曹魏的宗室。他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政治和军事上,因此著作不多,只有一篇《乐毅论》比较有名,另外还有几篇文章传世。在当时,他与何晏、王弼被称为“士派”,三人一起服食寒食散,致使贵族们趋之若鹜。夏侯玄和何晏因为与曹魏皇室的关系,在司马懿篡魏的权力斗争中先后被杀,但这并没降低他们在士人中的影响力。

王弼,字辅嗣,山阳郡(今河南焦作)人,他的著述很多,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虽然活得很短,却是三人中学术成就最高的。王弼也是出身于名门,他的奶奶是刘表的女儿,“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是他的过继爷爷。据说他十几岁时谈老庄就很少有人能辩论得过他,其才华深得当时名士们的赏识,何晏曾说他后生可畏。

王弼用老子思想来注解《周易》,把儒家经典变成了道家传承。他的“王弼扫象”更是石破天惊的创举,把《周易》一直以来流传的象数之学搁置一边,而强调其思想内涵,为后世义理派开拓了道路。

他把道家哲学提高到与儒家同等地位。在魏晋玄学产生以前,老子和庄子是无法和儒家圣人相提并论的,甚至连墨子和杨子也不如。方士们虽然练仙术,但并不以老庄为祖师爷,他们和儒生混在一起往往分不出彼此,嬴政受了方士的骗之后,一怒之下活埋了四百多人,里面有很多都是儒生。魏晋玄学使道家学派正式成立,但此时王弼还没有把老子当作圣人,把老子“忽悠”成“太上老君”的是李唐皇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