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死而长生,士为知己者用

死而长生,士为知己者用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死亡并不可怕,有的人因为死而长生,绝大多数人因为苟活而永远地死去。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作为士的基本要求,聂政的思想基础也恰恰如此。这算什么知己呢?刺杀的过程是悲壮的,聂政为了不连累到严仲子,只身行刺,视死如归,死前还毁掉自己容貌,以免被人认出。

死而长生,士为知己者用

五、士为知己者死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死亡并不可怕,有的人因为死而长生,绝大多数人因为苟活而永远地死去。庄子的“一生死、齐彭殇”与“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并不仅仅是哲学概念,它更是一种生命的领悟甚至实践。《史记》中有一类回肠荡气的故事,他们不是历史事件的创造者但却是历史精神的创造者,司马迁往往更钟情于这类士人。他们没有显赫的家世和家业,也没有著作等身,更没有一官半职;他们是一群浪子,一群思想意识与众不同的人。我们下面就讲两个视死如归的刺客故事。

聂政因为杀人避仇,带着母亲和姐姐躲到齐国,做屠夫养家。史书中没讲,但能感觉到聂政是读书人,或受过相当的教育,后面便可以看出来。濮阳有个叫严仲子的人,贵族出身,曾为韩哀侯做事,与韩国宰相侠累产生了矛盾,严仲子害怕被杀,于是就逃走了,四处游历寻找可以替他报仇杀掉侠累的人。在齐国他听说了勇士聂政,隐居在屠夫之中,即使在社会底层,聂政的勇敢仍能让齐人感觉得到。严仲子开始上门拜访了,都是中国人那一套,先喝酒,再找生日、节日等机会送礼。但刚要送一份厚礼的时候碰了钉子,这份厚礼是黄金百镒,聂政很吃惊,因为礼物太贵重了,不愿接受,两人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聂政感谢说:“我很荣幸有老母,家里虽然贫穷,做客外地,当狗屠以养家早晚也够了,不敢收您的礼物。”严仲子屏退其他人,直接就说:“我是有仇人,而被迫在诸侯间流浪,在齐国听说了您的仗义,所以送给百金,我是想结交你,没有什么奢求。”聂政说:“我之所以降低志向,侮辱自己的身体,隐居市井之间做个狗屠,只是因为要奉养老母。老母在,我就不敢答应别人什么事儿。”聂政终于没有接受这份礼物。严仲子送的钱买十个肉铺都绰绰有余,由此可见聂政的清醒和对金钱的态度。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聂政的母亲去世,姐姐也已经出嫁,办理完丧事后,聂政去找严仲子了。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作为士的基本要求,聂政的思想基础也恰恰如此。这种故事我看到一半总会叹息,因为这里边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什么样的人是知己,你可以为他所用。严仲子是聂政的合格知己吗?以我的标准看显然不够,他找聂政并不是寻找朋友,而是寻找能为自己报仇的杀手,何况他与聂政并没有共同的爱好和思想基础,他们更没有共同的事业。这算什么知己呢?黄金百镒是来买卖命的钱,并不是聂政困窘中无私的帮助。至于聂政认为严是官僚而自己是市井之人,纡尊降贵来结交就感激涕零,那已经是自甘下人而带有奴性的思想了。另外,因某人对你好就可以为他去剥夺别人的生命,这从道义和法理上都讲不通。当然,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思维来揣测古人。

刺杀的过程是悲壮的,聂政为了不连累到严仲子,只身行刺,视死如归,死前还毁掉自己容貌,以免被人认出。是他姐姐牺牲了性命让他名垂青史,我的评价是他姐姐的牺牲更有价值,当然聂政的壮烈感染了所有后世的士人,姑且把这一类人叫死士或者烈士吧。

荆轲喜欢读书击剑,他曾经想学张仪、苏秦等纵横家的办法来辅佐卫国,可惜卫君没有兴趣,于是荆轲就放弃了游说这条路,而把时间更多地用于论剑上。他碰上过两个论剑的伙伴,相处得都不太愉快,一个是盖聂,说话时对他怒目而视;另一个是鲁句践,与荆轲争道,怒而叱之。荆轲采用的都是一个办法,溜走。最后,荆轲来到了使他成名也使他丢命的燕国,刚到燕国的一段日子里他的日常生活就像一个酒鬼,交往的朋友从社会地位上看档次也很低,狗屠和击筑的高渐离。他们每天和他喝酒,喝高兴了,微醺或半醉之间,荆轲就在大庭广众下唱起歌来,高渐离击筑相和,活似两千多年前的卡拉OK。唱着唱着他们又哭起来,旁若无人,估计大街上大家都把他们当怪物参观呢。

但这只是荆轲的表象或者说业余生活的一部分。荆轲平常深沉好读书,走到哪里会尽快与当地贤明、豪杰、长者相结交,与人交往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认识有了一定地位的人,才能有话语权和被推荐的机会,也才能得到有用而又直接的信息。所以荆轲是聪明而有心计的,也正因为他的志向不是市井之辈和蝇营狗苟的小吏们所能理解的,所以才会有酒后放歌之举,形同一千年后的李白。之后,他在燕国认识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处士田光。田光是燕国介于统治集团和江湖社会之间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看出荆轲不是一般人,因此一直尊重、善待荆轲,这是田光作为江湖处士的独到眼光。

燕国以及齐、楚、韩、魏、赵等国家,在秦国的持续打击下已经惶惶不可终日,如何阻止秦国前进的步伐,也就是能否保住自己的国家,是六国贵族们绞尽脑汁的课题。太子丹也不例外,他和嬴政小时候在赵国一起玩儿过,长大后又被质押在秦国,然而嬴政并没有念旧而善待他。他深知这位秦王的脾气和秉性,于是干掉“老同学”的计划就一直在丹的脑海中环绕。他为燕国的命运请教过他的师傅鞠武,鞠武的观点无非是连横合纵的那一套“陈谷子”,苏秦当年若玩儿成功了,也就没有秦国什么事了,这条路并不通。后来,太子丹跟荆轲谈到对天下大事的分析时,他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他说:

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大意是:“如今秦国贪婪,欲望不可满足,非要占尽天下的土地,让所有人对他称臣。如今秦国已经俘虏了韩王,韩国已经灭亡,又发兵楚国和赵国。王翦带着数十万军队到达漳、邺一带,而另一员战将李信从太原、云中出兵,赵国一定抵挡不住会成为秦国之臣,赵国一旦臣服,燕国就有祸害了。燕国又小又弱,多次遭受兵灾,全国加在一起也无法抵抗秦国。各诸侯国怕秦国,没人敢合纵对付它。我私下里想,如果能得到一位勇士出使秦国,带着重大的利益,秦王很贪,一定有机会接近秦王,如果真能趁机劫持他,胁迫他把侵占诸侯的土地都还回来,就像当年曹沫针对齐桓公那样,就太好了,他要不同意就杀掉他。秦国的军队都在外面,宫廷内部发生变乱,君臣就会互相猜疑,那时诸侯之间再合纵共同对付秦国就一定能击败它了。”

太子丹不顾鞠武的劝阻,敢于冒风险私藏樊於期,身上带有江湖色彩和侠义精神。鞠武看出太子丹对政治办法不感兴趣,便推荐了田光,鞠武心里应该很清楚田光的作用,于是借助江湖手段解决政治问题的大幕徐徐拉开。

在荆轲故事中出现了一系列“士精神”的典范,使得这个故事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读起来像部小说

第一个为荆轲刺秦王而死的人是田光,太子丹找到他时礼仪极尽恭敬,两人其实没谈几句,田光只是说我老了,推荐了荆轲。当荆轲答应了田光的请求后,田光自杀了,他是这个事件中死的第一人。他为什么自杀?大概有三点:首先,他深知此事的凶险和重大,太子丹这样的人都忍不住嘱咐一句:“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这件事情一旦发动,所有身处其中的人都很难逃避被猜忌的命运,自封其口让太子丹永远感激怀念他。其次,他虽然善待荆轲,但与荆轲并无交情,也无利害往来,说白了荆轲不欠他什么,他推荐荆轲干的是不要命的事儿,他只有自己先不要命了才能把荆轲激发出来。再次,人生价值,生命的意义在于牺牲,“士精神”的内在价值就是不可苟活。

第二个死的人是樊於期,荆轲自己找上门去了。

他说:“秦王对将军太过分了,父母和整个宗族都被杀,而且还悬赏您的头,怎么办?”

樊於期流泪了仰天长叹说:“我一想起这事儿,就痛入骨髓,可也没其他办法。”

荆轲说:“我有一句话既可以解燕国之患,又可以报将军之仇,不知当讲不当讲?”荆轲故意卖个关子。(www.daowen.com)

樊於期正在痛苦之中,身子前倾立刻就问:“什么办法?”

荆轲说:“我想得到将军的首级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见我,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袖子,右手直刺其胸,将军的仇报了,燕国的耻也雪了。将军愿意吗?”

每每史书读到这儿的时候,我就想到人与人之间可以信任到什么程度,荆轲是个陌生人,虽然气质不错甚至于和樊於期一见如故,但能把自己的头交给对方,无论如何难以理解。其实,樊於期不是相信荆轲或者相信一种外界的态势,他是相信人类,相信叫人的这种灵长类动物,相信天地冥冥之间的一种正气。因此这第二个死的人更壮烈。

第三个是荆轲自己。咄咄逼人的秦军已经把军号吹到了燕国的边界,太子丹和荆轲的时间都已所剩无几。燕国有个勇士叫秦舞阳,十二岁就杀过人,好勇斗狠没人敢惹,太子丹求来给荆轲当助手。从后来的事件经过看,荆轲书读得很多,心理素质超强,但剑术可惜了,这从他面对盖聂和鲁句践的对决中就能看出来。应该说荆轲有自知之明,所以他想请个剑客跟他一起去,但太子丹已经等不及了,太子丹以为能杀人就是勇敢,这个致命的失误使得历史很遗憾地没有被改写。送别场面异常悲壮,太子丹和知情者皆穿白色孝服相送,到了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先是徵声,大家都伤感得垂泪,紧接着是羽声慷慨,大家圆睁怒目,头发冲冠。荆轲坐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因为他不必回头,也没头可回了。

公元前220年前后的秦国,像一个巨大的怪物横亘在中国的西部,在六国人的眼中它凶残、野蛮、文化修养很差。就像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所说:

夫击甕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秦国人的音乐是敲瓦盆、拍大腿、呜呜喊着,有点像围着篝火的原始先民,至于桑闲、韶虞、武象、高山流水这种音乐根本就不是秦人能欣赏得了的。

就像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独裁而野蛮的斯巴达人战胜了民主而优雅的雅典一样,秦国的胜利对中国文化是一场灾难,这种灾难更因帝国的统一和“焚书坑儒”的政策而无限放大。诸如古埃及、古罗马的毁灭,人类的悲剧是先进的文明一次次被野蛮湮没。

可以想象,当心怀叵测的荆轲一行来到咸阳这个大怪物的肚子里时,该是如何惊恐。走进秦宫的一段堪称戏剧中的情节高潮,善于杀人的秦舞阳一步步走进秦王宫殿时,巨大的威严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他腿软了,身子已经不听意识的指挥了。台阶下站立的秦国卫士们看着秦舞阳走不动路会感觉奇怪,奇怪过后立刻就要产生怀疑,而致命的是他手里拿着唯一的武器——那把见血封喉的徐夫人匕首。荆轲笑了,他要让秦王和他的卫士们放松,因为旁边的大锅正烧着开水,可以没有任何理由就能把他们全扔进去,更何况秦舞阳腿在发抖。

我始终在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在支撑,荆轲靠什么而无畏?无畏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无知者无畏,就像婴儿过马路根本不知道害怕车撞;第二种是看穿了所以无畏,看淡了人生的生死,以至于生无何欢死无何惧,但那是隐士风度,连做事成败都已无所谓的无畏;第三种是能够认真做事而不畏生死,这就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了。

荆轲就属于最后一种,他的无畏来源于他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而不是放弃。当荆轲转回身来拿秦舞阳手里的地图时,能想象到秦舞阳无助的眼神和荆轲坚定的目光,荆轲知道只有靠自己了。他不会埋怨太子丹太着急致使他没能等到他想等的人,他也不会痛恨秦舞阳,因为他根本就没指望过他,英雄从来都是孤独的。“图穷匕见”后的场面是惊心动魄的,当大事不成时荆轲又笑了,这是他在恐怖的秦国宫殿上的第二次笑,然后说了最后一段话:

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大意是: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他想劫持活着的秦王,来实现太子丹的第一种设想。荆轲的刺秦行动是想按照最好的方式进行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天不遂愿,无怨无悔,英勇的荆轲感动了无数人。

我们不要瞧不起秦舞阳,真的,换了我们自己连咸阳都未必敢去,说别人容易,自己做做看。他是这件事中死的第四人,虽然史书没再提他,但可以想象他不会有生的任何机会。第五个死的是燕太子丹,他被自己父亲杀死献给秦国以图缓解秦军的攻势,但燕国的灭亡已不可避免。

事情还没有完,第六个慷慨赴死的人正改名换姓藏在宋子家里做苦工。高渐离因为击筑的音乐水平而逐渐被待以上宾,也有了接近嬴政的机会,他把铅灌注在琴筑里,在一次音乐会的召见中用筑袭击嬴政,可惜又没击中,高渐离用前仆后继的壮烈为这个故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鲁句践听说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后感慨荆轲剑术不精,同时也叹惜自己没能和荆轲成为知己。司马迁用这个做结尾是感叹如果荆轲的身边是鲁句践而不是秦舞阳结果又会如何,但历史就是历史,不管世人多么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