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外戚干政传统:历史展现真力量

外戚干政传统:历史展现真力量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外戚参政从吕雉分封诸吕为王开始,汉文帝刘恒的老婆窦漪房虽出身寒微,但是崇尚黄老之术,政治上极大地影响了景帝和武帝初期,她的侄子窦婴官至宰相、大将军,这就造成了一个甩不掉的外戚干政的传统。这是大多数外戚当政后的局面。

外戚干政传统:历史展现真力量

二、外戚政治

外戚是指皇帝的母亲或妻子的家族,外戚左右朝政是和母后政治联系在一起的。皇帝年幼,母亲代替他握有朝政大权,但并不是所有女人都有吕雉和武则天那样的政治才干,她们往往依赖于自己的娘家人,于是皇帝的外公、舅舅和表哥等就成为皇权的实际拥有者。外戚参政从吕雉分封诸吕为王开始,汉文帝刘恒的老婆窦漪房虽出身寒微,但是崇尚黄老之术,政治上极大地影响了景帝和武帝初期,她的侄子窦婴官至宰相、大将军,这就造成了一个甩不掉的外戚干政的传统。汉武帝刘彻鉴于此,居然采取了立太子杀掉其母亲的极端做法,但却丝毫没有限制外戚家族的掌权,西汉就是灭亡在外戚王莽手中的。

王政君,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郸)人,为官宦人家出身,父亲王禁唯一的本事就是妻妾众多能生孩子,所以她的娘家是一个大家族。她年轻的时候,王禁把她许配人家,她没过门这人就死掉,一连两次,她爸毛了,找人算命,得到大贵的暗示,于是才想起来培养她,之后想方设法把她送入了皇宫。她成为汉元帝刘奭的皇后纯属偶然,她其实并不得刘奭的宠爱,仅仅是怀上了刘骜,母以子贵,成了掌有实权的皇太后。

汉成帝刘骜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酒色皇帝,“楚腰纤细掌中轻”,能作掌上舞的赵飞燕就是他的皇后。其实,刘骜也并非一无是处,班固在《汉书》上记载自己姑姑(刘骜另一个妃子)对刘骜的评述:

成帝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可谓穆穆天子之容者矣!博览古今,容受直辞。公卿称职,奏议可述。遭世承平,上下和睦。

刘骜不仅仪容举止都很有尊严,甚至读书不少,能接受大臣们的直言,朝廷也比较和睦。

这不免有些溢美,然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生活上的淫乐过度,和政治上的昏庸无能使得他完全依赖外戚家族的支撑,这就为王氏家族日后做大打下基础。王家第一个掌握朝政的人是王政君的哥哥王凤,之后“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类似宰相)的最重要官职几乎被王家垄断了,拥有政治野心和政治理想的王莽出现后,彻底改变了外戚家族依附于皇权只图骄奢淫逸、作威作福的状况。刘骜虽然好色,却生不出一个儿子来,只好选他弟弟的儿子刘欣即位,一时间出现了四个皇太后,王政君太皇太后,成帝的遗孀赵飞燕赵太后,刘欣的奶奶傅太后,刘欣的妈妈丁太后,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外戚家族之间的斗争。但王政君占据的正宗法统地位是其他太后难以逾越的,加之汉哀帝刘欣不仅没有什么政治能力,还短命早死,虚岁二十五就向阎王爷报到了,当政仅仅六年。刘欣一死,傅太后和丁太后两家自然失势,赵飞燕出身卑微,没有家族势力,王莽重新掌权后很快就逼迫她自尽了,王政君的长寿继续维护着王莽一步步取代刘氏家族的皇权。至于以后的汉平帝刘衎已经完全被王莽左右,十五岁就病死了,“王莽代汉”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外戚控制朝廷最突出的时候是在东汉,这也是巧合,东汉的皇帝大多命不长,纵欲的结果就是二三十岁即一命呜呼,所以新皇帝登基时还都乳臭未干,以至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年纪轻轻的皇家寡妇们不断临朝听政。《后汉书》记载:

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

大意是:东汉皇帝经常没有子嗣,大权旁落太后,从皇族里找的继承人有四个,有六个太后直接临朝听政,这些女人都在幕后制定政策,把国家大事委托父兄,为了自己的权欲反而喜欢立年幼的皇帝而压制贤臣。

强有力的皇帝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加强自己手中的权力,尽可能削弱大臣们的控制,这种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适得其反。《后汉书》中说道:(www.daowen.com)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光武皇帝就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他想矫正西汉末年臣强主弱的局面,政事不依赖大臣,虽然仍然设置司徒(宰相)、太尉司空(御史大夫)等职务,但是真正掌权的是品秩不高的尚书台。

中国皇权问题的关键是在世袭制度上,不改变这一根本,拼命在集权上做文章,只是在皇帝有政治兴趣和政治能力时管用,一群“顽主”式的皇帝给他巨大权力等于政权的自杀。尚书台虽然便于皇帝控制,但也便于外戚和宦官们控制,刘秀的子孙很快就验证了这点,在外廷约束不够的情况下,东汉政治形成了太监与外戚的轮流专权。

东汉最有名的外戚四大家族是“马、窦、邓、梁”,马是东汉明帝刘庄的皇后,刘秀开国功臣马援的女儿,虽然马家功高显赫,但马太后为人很谦虚,不愿封赏家人,所以马家并无很大势力。汉章帝的皇后窦氏,祖先是大名鼎鼎的窦融,她的母亲是东海恭王刘强的女儿沘阳公主。窦氏一门本来就是贵族之家,从窦太后开始就握有朝廷的实权了。她的哥哥窦宪是有名的军事家,曾北击匈奴,消灭了北单于统治的匈奴帝国,彻底平定了北部边患。匈奴人被迫长途迁徙到欧洲,也就是现在的匈牙利,造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蒙古草原因为匈奴人迁走了,东边的鲜卑人趁机控制了漠北,压迫南匈奴等民族进入汉族居住区,这些成为日后“五胡乱华”的源头。当然窦宪是不可能想到历史上这些变化的,他同时是一个飞扬跋扈的政治野心家,劣迹斑斑令人不敢恭维。

《后汉书》中记载,窦宪不仅强占公主家的田地,而且看到窦太后喜欢齐殇王的儿子都乡侯刘畅,居然派刺客刺杀刘畅,还嫁祸刘畅的弟弟。公主和刘畅都是刘氏皇族,连皇家的人都敢欺负,窦氏家族的骄横可想而知。《后汉书·窦宪传》中对窦宪的评价是:为人性格急躁,心眼很小,一点怨恨也要报复。当他平定匈奴名气大振的时候,在朝廷中任人唯亲,耿夔、任尚、邓叠、郭璜都是他的心腹、爪牙。班固、傅毅给他写文章,刺史、守令等地方官都是出自他家安排。尚书仆射郅寿和乐恢不顺着他的意思就被逼自杀,于是朝廷被他的权势震慑,都像墙头草一样顺着他。他的弟弟们更是恶贯满盈,窦笃的官职是特进,保举的官吏见他都要行三公礼,窦景是执金吾(首都卫戍区司令),窦瑰是光禄勋(中央办公厅主任兼中央警卫团团长),一家子权势熏天,京城倾动。窦景最坏,他的家奴仗势欺人、为非作歹,侵凌老百姓,强抢民财,篡改罪行释放犯人,霸占妇女,一时间商贩们不敢做生意,像避开强盗一样躲着他们,官府因为害怕也不敢举报他们。

这是大多数外戚当政后的局面。汉和帝刘肇依靠太监郑众等人发动政变,消灭了窦氏家族的势力,窦宪开东汉外戚专权的先河,而郑众又是东汉宦官干政的起点。窦氏家族在东汉末年又出了位太后窦妙,她就是汉桓帝刘志的皇后,但她在与宦官的斗争中优柔寡断,很快就失败了,她的父亲窦武连同亲信都被杀,她本人也被迁往南宫云台幽禁。

汉和帝的皇后邓绥也是名门之后,是东汉开国功臣邓禹的孙女,邓绥先后立过两个皇帝,掌握朝政近二十年。邓家吸取窦家覆亡的经验,在行事上谨慎得多,刘肇活着时,邓绥一直不让娘家人入居高位,直到刘肇死后才封她哥哥邓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邓家当政时期,崇尚节俭,不事奢华,能通过减免税负、赈济灾民、平反冤案以及给流民分公田等方式减缓社会矛盾。政治上,邓绥兼用外戚、宦官、大臣,缓和上层统治集团之间的权力之争。这些措施并没保住邓家的长久富贵,邓绥死后,安帝就伙同太监罢黜了邓氏家族,邓骘父子等人被迫自杀。

梁妠,汉顺帝刘保的皇后,也是东汉开国功臣梁统的后代,她的哥哥梁冀比窦宪还要骄横,仅仅因为八岁的小皇帝刘缵说了句“此跋扈将军也”,就把刘缵毒死,另立刘志做皇帝。梁冀年轻时就是个纨绔子弟,生活上穷奢极欲,走上仕途后“暴恣,多非法”,人家当官是维护法律,他当官是干违法勾当,做事是专横霸道,他这一辈子应该没干什么好事。

如果说窦宪作为优秀的军事家输在了人品上,使得后人对他的评价很低,那么梁冀除了会阴谋诡计外,品德更是一无是处。邓家和梁家都当权三十年之久,形成了围绕在家族周围的庞大权力集团,士大夫在和外戚的斗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其原因是外戚们更靠近皇权。外戚当官的途径是家族血统而不是靠读书或者道德,因此他们大多属于花花公子,不仅没有政治能力,也缺乏对民情的体谅。小皇帝长于深宫中,除了天天侍候他的太监外找不到别人,外廷的大臣离得很远,见不着面自然没有感情基础,因此他只能信任身边的奴仆们。汉桓帝刘志把太监唐衡拉到厕所里讨论除掉梁冀的事,如果不是极亲密之人,万一泄露消息自己的命都不保。所以我们看到,杀掉一批飞扬跋扈的外戚,又来了一群穷凶极恶的宦官,相对有自我约束力的士大夫们始终处于弱势。

杨坚以皇帝外祖父的身份,接受禅让取代北周政权是外戚最后的辉煌,外戚政治随着科举制的建立,以及后代皇室对外戚们的防范而退出历史舞台。通过考核选拔官吏而不是由贵族子弟垄断官位,是对外戚的巨大限制,从此以文章见长的士大夫官僚集团开始左右官场,没有进士资历的官员是很有自卑感的。明清两代都有未成年小皇帝登基的事,太后不得不干涉朝政,但都没有东汉那么嚣张的外戚豪强产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