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以来,皇帝的母亲就成为左右政坛的一支重要力量,虽然大多数女人既没有政治野心,也没有政治能力,但一旦掌握权力就会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有三大著名女强人,都是从皇帝的妻子做到了皇帝的母亲,然后掌握皇权很多年的人。第一个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老婆、汉惠帝刘盈的妈妈吕雉;第二个是唐高宗李治的妻子,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第三个则是清末的慈禧太后。
吕后干政
吕雉嫁给刘邦很有戏剧性,《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吕雉的父亲带着全家移民到刘邦所在的沛县,因为和县长关系好,于是县里面的人都来祝贺,刘邦当时是下面的一个亭长,自然要来,但他不老实,明明穷得没钱给贺礼,却偏偏嘴上喊“贺钱万”,吕公以为是个富豪来了,急忙出来迎接。喝酒过程中,他大咧咧地坐在上位,对其他客人也不尊重,萧何了解他,看不过去说:“这家伙老是说大话,很少成事。”但吕公反而喜欢上了他,以相面为借口,不顾妻子的反对执意把女儿嫁给了他。
一个人是否富贵,偶然性起了很大作用。吕雉日后的地位是她爸慧眼看出来的,刘邦一副流氓相反而赢得美人家里的青睐。吕雉跟着刘邦从平民生活再到出生入死地闯了过来,因此史书说她性格刚毅。吕雉种过地,跟着刘邦担惊受怕过,还在兵荒马乱之中被俘虏,项羽曾用她做人质要挟刘邦,这些经历无疑培养了她的坚强与耐心。她在战争年代跟着刘邦经历过患难,在刘邦登基后,为巩固西汉政权,果断杀掉韩信和彭越,政治上也帮了刘邦不少忙,但吕雉的地位却并不稳固,贵为皇后的日子很不好过,主要的威胁来自刘邦另一个老婆戚夫人。
《史记·吕太后本纪》上记载,戚夫人很得刘邦的宠幸,平常一直把她带在身边,吕雉则是留守空房。这个还不算什么,吕雉生的儿子刘盈很柔弱,刘邦不喜欢,而刘邦认为戚夫人生的刘如意很像自己,且戚夫人也很会用眼泪战术,所以刘邦屡屡想改立太子。中国的宫廷规则是母以子贵,太子占据的是法统地位,素来为大臣和诸侯国保护。刘邦的大臣周昌为人耿直,刘邦在朝廷上与大臣们商议废除太子之事,周昌坚决反对,加之他口吃,结果把刘邦说乐了,若非如此太子之位几乎不保,吕雉在旁边偷听后,竟以皇后之尊跪谢周昌,可以想象此时此刻吕雉的惶恐。她曾经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护刘盈,派哥哥吕泽求教于智多星张良,张良给她出了个主意,让她去请刘邦都请不到的商山四皓,即四位隐居在商山的秦朝博士,让他们时刻跟随太子。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刘邦临死前,决意更换太子,张良、叔孙通谁也劝不动。一次刘邦让太子陪着饮酒,正好看到四位须发皆白的老先生站在刘盈身后,刘邦感到很奇怪,就问姓名,这四位老者就说我们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刘邦大吃一惊,说道:“我请你们出山好些年,你们不理我,怎么跟着我儿子了?”四人道:“您轻视儒生,随便乱骂,我们不愿受此侮辱,所以不肯出山。听说太子很仁孝,待人恭敬友善,天下的人都想为他所用,我们就来了。”刘邦以为太子羽翼已经丰满,更换皇位继承人恐生乱子自毁长城,果然就打消了改立太子的主意。刘邦最后对戚夫人说:“吕后真是你的主子了。”可见吕雉的地位曾多么危险。
汉惠帝刘盈确实不像他的父母,人很好但性格太懦弱,加上年少无知,即位时只有十六岁,所以皇权向母亲倾斜在所难免。吕雉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是在刘盈死后,刘盈的儿子年幼,只好一切由太后做主,于是吕雉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行使皇帝职权的女人。
“雉”是一种野鸡,吕后的名字既粗俗也很平民化,她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并不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她走向政治中心纯粹是丈夫与儿子都是皇帝的原因。她算不上政治家,只是跟着刘邦在艰难岁月中养成了果敢的做事风格,也能洞悉人情世故。但她能严格地遵守刘邦的遗言,在事关国家大局的宰相人选上从萧何、曹参再到王陵、陈平,都是追随刘邦的功臣,皆有治国之才,这就保证了汉初政治局面的稳定。在面对匈奴冒顿单于侮辱性的书信时,不仅没有火冒三丈,反而能心平气和地去处理,避免了一场无谓的战争,有政治家的胸襟。
吕后为人诟病的有三件事:一个是杀功臣韩信与彭越。韩信与彭越都是刘邦忌惮之人,即使她不动手,刘邦也容不下他们,当刘邦出征在外,宫里流传他们要造反的消息时,当机立断并非是种残忍。二是虐杀戚夫人,害死刘邦的几个儿子。刘邦在世时,戚夫人屡次想取而代之,给吕雉造成巨大的恐惧,这种个人恩怨使得贵族集团互相残杀。好在这种屠杀的范围很小,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一直没有破坏。三是破坏了和刘邦生前的约定,大封吕氏诸王。这是一种向着娘家人的私心,也是一种维护自己安全感的心理行为。这种做法必然加剧皇族刘氏和大臣们与吕氏家族之间的矛盾,表面看起来自己的力量加强了,但从长远看,在政治上无疑是愚蠢的,因为吕雉的权力也依赖于刘氏家族,其做法无异于给自己家族的灭亡埋下导火线。
其实吕后还是有一定清醒度的,临死前她叮嘱自己的侄子吕禄、吕产说:“高祖平定天下后,与大臣们约定,只分封刘氏为王,如果有其他人称王,大家就共同攻打他,今天你们封了王,大臣们心里都不平衡,我死以后,皇帝年幼不懂事,大臣们恐怕要生出什么乱子,你们待在兵营里不要出来,也不必给我送丧,千万不要为人所制。”可惜她的侄子们远没有她的政治谋略,很快就上了当,整个吕氏家族被灭。
纵观吕雉一生,政治上延续的是刘邦的政策,治国依靠的也是打天下的功臣们,还能巧妙化解边界的战争,总体还是值得肯定的。司马迁评价吕雉:
高后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
这样的统治好过很多男性,虽然吕后做过不少恶事,但却没有恶政,这已经难能可贵了。
武则天
第二位女主武则天更加有名,她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登上皇帝位子的女人。吕雉由民间走向宫廷,武则天则基本上是在宫廷内部度过一生的。她十四岁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听说她长得漂亮,于是召她入宫。十四岁仅仅是生命的开始,她的父亲武士彟与李渊是有交情的,在山西行军的时候经常在他家休息。李世民时期,武士彟官做到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已经不小了。可以说,武氏是官宦人家出身,是锦衣玉食的大小姐。虽然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但她很快就入了宫。传说她小的时候,一代术数大师袁天罡看到扮成男孩的武则天,大为惊叹,说她:“龙瞳凤颈,极贵验也!”又说:“可惜是个男孩儿,若为女孩儿,当作天子!”
武则天的经历也颇有戏剧性。李世民死后,根据当时的法规,未生产的嫔妃皆勒令出家为尼,她是李世民的小老婆,这简直宣判了她宫廷生活的死刑。幸运的是,美貌的武则天吸引了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新皇帝不顾伦理约束硬让她还俗,封为自己的妃子,给了她重新进入宫廷中心的机会。如果说吕雉是有政治头脑的女人,那么武则天可以算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女政治家了,她不仅通文史而且智谋过人。李治身体不好影响正常办公,给了武则天施展才华的机会,因此,丈夫还在世,她就已经拥有很大一部分皇权了。(www.daowen.com)
武则天在历史上统治时间很长,争议也很大。因为武则天是个女人,其统治饱受争议。习惯于男权统治的汉人深受男尊女卑的观念影响,无法接受一个女人在男人上面发号施令。从生理结构来讲,男人长得比较高大,孔武有力,做事情能力普遍比女人强,这是事实,但并不是所有男人都比女人强,才华横溢超过男人的女人也不乏其人,像李清照和武则天,她们的能力都超过其丈夫。因此古代许多人以不合伦理纲常攻击武则天。说透了,武则天再怎么折腾,在唐代统治阶层看来她都是李家的媳妇和皇帝的母亲,虽改换大唐国号为大周,但传位给她儿子又会回到李唐天下,这叫万变不离其宗。武则天虽然令人恐惧,但她的权力依然寄生在李氏家族中而无法自立。
武则天的心狠手辣备受争议。一方面,她对待竞争对手、李治的其他妃嫔极为狠毒,甚至为了权力不惜害死亲生儿女;另一方面,她任用酷吏,大开告密之门,为了对付政敌和异己,杀人手段十分残忍。
她运用各种手段害死王皇后和萧淑妃,这是宫廷斗争的一部分。后宫争宠互相残杀的例子很多,其实根子还在皇帝自己李治懦弱,受武氏摆布,换了李世民就做不到了。至于她亲手掐死刚出生的女儿嫁祸王皇后,更是残酷的政治倾轧泯灭人性的表现。《旧唐书》记载说王皇后与母亲柳氏悄悄地求助于巫术,请道士等人背后用法术和咒语对付武则天,才使得李治大怒,产生废掉皇后的想法。关于毒死太子,李弘因为心眼好,看到两个被幽禁的姐姐,替她们说情,武则天不高兴以至于下毒手。这个说法需要推敲,武则天有政治家的气度,李弘是她亲生儿子,李治还活着,政治上并没有直接的权力冲突,况且李弘自幼体弱多病,留下他监国期间,他还把政事多交给大臣。有句谚语“虎毒不食子”,作为一个母亲,没有足够的动机,不大可能害死自己的子女。
酷吏(下面我们还要专门讲)从来都是统治者的政治棋子,我们可以想到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想取得最高权力会遇到多么大的阻力。李治刚死,李的孙子徐敬业以匡扶李氏皇室为名就在扬州起兵造反;在她一步步走向权力顶峰的路上,李氏皇室和唐朝开国功臣关陇贵族集团以及其他重臣们几乎都会站在她的对立面。她清楚,没有足够的恐怖手段,是没人陪她玩儿的。
徐敬业起兵是武则天扶持酷吏的一个开端,在武则天称帝前后,是酷吏活动的猖獗期,也是武则天为了登上帝位诛锄异己的时期。天授二年,武周政权刚刚稳定,武则天就很快以各种罪名杀掉周兴、索元礼等人。在治国中,她任用娄师德、狄仁杰,提拔姚崇、宋璟等贤臣,可以看出她是把酷吏当成政治手段的。武则天把专制体制下的恐怖统治发挥到了极致,所谓的罪犯完全是她主观认定有可能对她政权产生威胁的人,至于证据就是这帮酷吏去罗织了。中国历史上以酷吏闻名的,在武则天一朝有来俊臣、周兴、索元礼、丘神、傅游艺一帮人,如果编排名册,来俊臣和周兴都可以竞争中国历史第一酷吏的头衔了,可以想象武则天为做女皇,死在她权力道路上的冤魂难以胜数。
武则天的政治才华是毋庸置疑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道: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大意是:她能知人善任,用刑罚和奖赏驾驭群臣,勤于政事,对各项事务都非常清醒,判断也很准确,有能力的人都愿意为她所用。以至于骂她最狠的宋儒们仍然欣赏她的用人之道,在这方面她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完善科举制,大力提拔出身寒微的士子,打击保守的门阀贵族体制;二是她有知人之明,能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
如同评价一个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内政,外交与军事能力。武则天还是妃子时就给李治提出了《建言十二事》,里面就有详细的施政纲领,包括“劝农桑,薄赋役”等,后来又颁发了《兆人本业记》,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另外她也极其关注地方吏治和土地兼并等与经济息息相关的问题。在武则天时期,农业、商业、手工业增长迅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没有武则天的政治基础,就不会有开元盛世的出现。边疆历来是外交与军事的重点,她的政策是温和接纳多民族文化融合,不主动挑起纠纷,但该反击时就不手软,军事上在边界设立军镇和屯田解决军粮,在这方面没有重大失误。武则天喜欢文史,重视科举考试,这无疑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武则天是个复杂的政治人物,评价要客观,不应该像《新唐书》那样以善恶来评述,也不必肯定功绩时而不考虑她施行的恶政。
慈禧太后
三大女主最后一位就是近代的慈禧太后了,姓叶赫那拉氏,满族镶黄旗人,父亲惠征是安徽的道员,就是副省级城市的市长。她十七岁入宫给咸丰帝奕当小老婆,肚子争气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载淳,咸丰死后,慈禧以皇帝母亲的身份与慈安太后平起平坐。慈禧的争议更大,主要是因为她的统治是在清末,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撞击,整个大清帝国已经迷失了方向,帝国大厦所表现出的腐败、保守、陈旧、荒谬、软弱无力、野蛮、贫困、战乱、丧权辱国等各种坏现象,使得中国人无法原谅那个时代的统治者。
在人们心目中,慈禧太后成为昏庸、腐朽的代表,这是有失偏颇的。整个中华民族在近代史的失落并不是某个人造成的,而是制度的失败,是整个民族特性所造成的,仅仅批判一个人,让她成为替罪羊,这种观点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德国人没有把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责任都推到希特勒一人身上,他们会反省民族的缺点,为什么德国民族会出现希特勒这样的独裁者,为什么德国人会被这样一个人的宣传搞昏了头,每个人都有责任不让历史重演。中国人历史上并不乏这样的思想,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我们总喜欢推卸责任,我们人民非常好,民族很优秀,只是个别统治者,像慈禧这种阴险的女人,因为她的自私使得我们被动挨打。于是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坏事别人承担,我们像吃了鸦片一样沉醉在幻梦里,像毒瘾发作一般高喊着“刀枪不入”。
1861年,逃难中的咸丰帝病死,慈禧刚开始进入政坛面对的便是英法联军占领下的北京,东南半壁江山是太平天国与湘军的鏖战,朝内八个顾命大臣成为她政治上的对手。她没有经历过吕雉的颠沛流离,也没有武则天继承“贞观之治”的福分,她是在内忧外患之中登上皇权操纵者的宝座的。平心而论,慈禧是有政治天赋的,这从她干净利落地干掉肃顺等人可以看出来;“洋务运动”是在她主政时期一批大臣们搞起来的,不可能没有她的支持;“戊戌变法”一开始她也采取支持的态度,直到变法急功近利,威胁到了她的权力时,她才考虑镇压;如果仅仅是因为她思想顽固不化,她就不会同意1905年的“立宪运动”。
慈禧也是个文化不高的妇女,权力欲是她的出发点,她不可能站在民族国家甚至世界的高度来考虑问题,而此时的大清帝国恰恰是需要有足够思想高度和视野的统治者来挽救整个民族的危局,这个历史使命是她不可能完成的。她这种局限性也使得整个民族向深渊不断滑落,为了个人享乐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间接造成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为了保守派和自己的私利,不顾国家命运,镇压“戊戌变法”,阻碍政治革新;利用民众盲目排外和迷信心理,支持荒唐的“义和团”运动,引出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自取其辱,国家陷入空前危难之中。她把大清国当成自己的私产,在疯狂卖国中拼命延续自己的统治。
从这三个著名女人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母后政治的两个特点:
首先,它把维持自己的统治当成第一要务,把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放在其次,加之女人谨慎小心的本能,不会主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其次,扰民的行为不多,这些女性是在与男权的争夺中脱颖而出的,都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不会像一些男性皇帝那么荒唐,因此政治上也不会太黑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