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历史真性情:杜断房谋与三权分置

历史真性情:杜断房谋与三权分置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个机构共同执掌,这就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第一个破坏三权分立的人就是武则天,相权必须为她当女皇的私欲所左右。武则天这才知道“谢死表”是酷吏伪造。奸臣、宦官监军以及军阀藩镇都是在李隆基当政期间逐渐泛滥的,但对李隆基来说

历史真性情:杜断房谋与三权分置

三、“杜断房谋”与“三权分置”

汉代宰相有“萧规曹随”的典故,唐代宰相也有“杜断房谋”的佳话。房玄龄杜如晦都是打天下的功臣,一个善于谋划,另一个善于判断,两个人配合起来相得益彰,为李世民立下汗马功劳,被称为大唐贤相。

隋唐政治体制来源于秦汉,却有着独特的创建,应该说是中央集权郡县制发展到顶峰的一个标志。中央官制简言之就是三省六部制。

唐代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个机构共同执掌,这就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省负责制定政策,替皇帝草拟诏书和敕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复奏,如果认为中书省所拟的诏敕中有失当之处,门下省有权驳回,要求重拟;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负责皇帝命令的颁发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就像现在的人事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户部就像现在的财政部,负责财政、国库、税收等;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等国家礼仪事务;兵部就像现在的国防部,负责军事;刑部就像现在的公检法,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工部就像现在的建设部,负责工程建设等。各部门呈上的重要奏章,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门下省认可后,方准送中书省呈交皇帝批阅;中书省如认为有不妥之处,可驳回修改。

中书省的首长叫中书令,正三品,副手为中书侍郎,还有骨干中书舍人若干。门下省的首长叫侍中,也是正三品,副手为门下侍郎,属官有左散骑常侍和左谏议大夫等。中书令和门下侍中都是二人制的,唐代中期改为正二品。尚书省最高领导是尚书令,正二品,副手为尚书左右仆射,从二品,各部尚书为正三品,六部下设二十四司,每部四个司,负责具体的行政工作。三省首脑需要开会沟通时就在政事堂举行,主持会议的就是首席宰相,叫“执政事笔”,轮流坐庄并不固定。这种设置削弱了个人手中的相权,却通过集体加强了整个相权的分量,皇帝做任何事也都需要通过这一流程,说服一个人容易,说服一群人就难了。虽然隋唐时期并没改变君权与相权孰轻孰重的对比,但集体的相权不仅制约了权臣的出现,也对滥用的君权起到了有效的抗衡作用。

在三省六部制之外还有御史台和九寺、五监等辅助政府部门。唐代的台谏制度是很完善的一套防止统治者出错的体系,谏官属于中书和门下两省,散骑常侍和谏议大夫以及品级不高的补阙、拾遗等都是向皇帝劝谏的官员,中书为右,门下为左,所以就有了左谏议大夫、右谏议大夫和左拾遗、右拾遗等官职。

谏官隶属于宰相,位于皇帝和宰相之间,由宰相任命,职责是规劝皇帝,当皇帝与宰相意见不一致时,可以起到缓冲作用,谏官向皇帝直言按道理讲不应该受到处理,即使把皇帝惹毛了,丢了官也不可惜,反而获得敢说话的好声誉,以至于还能积累政治资本日后东山再起。御史台是监察机关,监督各级行政机构对国家政令的执行情况,同时对违反法律纪律的官员进行纠举和弹劾,长官叫御史大夫,副手为御史中丞,下设三个部门,即台院、殿院和察院,包括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等职。(www.daowen.com)

九寺五监是政府的事务性部门,九寺来源于秦汉的九卿制。汉代九卿隶属于宰相,管的事情既像政府的政务官,又像皇帝的家务官,保留了中央集权之前封建制的官制特点。隋唐彻底把政府的政务和皇帝的家务分开,但唐朝仍然延续九卿的设置,只是变成了闲职或没有权力的事务性工作。九寺的长官叫卿,比如大理寺卿就是大理寺的最高领导,副手叫少卿。

五监包括:国子监,中央官学的最高学府,主管教育的机构,有点儿像中央党校或教育部,长官为祭酒;少府监,掌管百工技巧诸务,也负责宫廷供应,长官就叫少府监;将作监,负责土木营造这些事情,隶属工部,长官也叫将作监;军器监,相当于兵工厂,隶属兵部,长官叫军器监;都水监,负责水务,有点像现在的水利部,也隶属工部,长官为都水使者。除此之外,还有宫廷服务性质的机构,如秘书、殿中、内侍三省以及隶属东宫太子的一类官职。

唐初名相迭出,和君主都能有良好的互动,跟这种政治制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这套政治体系能和吕不韦主张的“虚君制”配合,那么中国的历史将会持续出现政治清明的景象。然而由于皇权与相权的失衡,任何政治体系运行的好坏与其能否延续,完全取决于皇帝本人的意愿,因此“贞观之治”的政治结构既不是国家制度的合理决定,也不是因为是国家大法而不能随便变更,很快我们就会看到,再好的制度皆会因不符合下一任皇帝的秉性和利益而遭其抛弃。

第一个破坏三权分立的人就是武则天,相权必须为她当女皇的私欲所左右。武则天当政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任命宰相最多的时候,宰相多达七十多人,任职一年以上就算长的,有一大半被杀或被下狱、流放等,相权在酷吏政治的铁蹄下颤抖,哪里还有正常的政治生态!

狄仁杰这位以善于断案而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清官,在他当上宰相一年多就被武承嗣勾结来俊臣诬以谋反罪下狱。来俊臣诱供说:“只要承认谋反,就可以免死。”其他人因为知道承认谋反那还了得,肯定也活不成,因此都坚决不承认,只有狄仁杰痛痛快快立刻就承认了,来俊臣沾沾自喜,以为狄仁杰轻易就上了当,收监后只等行刑,对狄仁杰的监管就有所放松,狄仁杰趁此机会拆下被头书写冤情,夹在棉衣中委托狱卒带给家人,狄仁杰的儿子得到冤状立刻上告。武则天知道后亲自提问所谓谋反的大臣,问狄仁杰:“为什么承认谋反?”狄仁杰说:“我若不承认谋反,早死于酷刑了。”武则天又问:“为什么写‘谢死表’?”狄仁杰说:“不知。”武则天这才知道“谢死表”是酷吏伪造。一个清廉的宰相随随便便就可以性命不保,若非狄仁杰相当机智,恐怕连申冤的机会都没有,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相权已经成为奢谈。

第二个搞破坏的人就是李隆基。李隆基晚年沉溺于杨玉环的温柔乡中难以自拔,玄宗像他的谥号一样,玄得让人搞不明白他想干什么。既然已经不愿意过问政治,那就采取“虚君制”,发挥宰相的作用,用体制来形成制约,但他不放心放权给别人,于是他就需要一个俯首帖耳的李林甫像木偶一样摆在相位上,这样的角色只有小人愿意干,至于干不干得好李隆基并不在意。李隆基完全可以换一个做法,不相信宰相,可以禅让皇位给儿子,自己享受太上皇的清福,但李隆基却贪恋皇帝的权位,死也不肯让儿子登基。奸臣、宦官监军以及军阀藩镇都是在李隆基当政期间逐渐泛滥的,但对李隆基来说,只要皇权在手,就可以无视这些不断侵蚀唐王朝大厦的人,而在这些政治形态中不可能有正常的君权与相权。武则天和李隆基虽然不是庸主,但他们的为所欲为却毁掉了隋唐初期政治制度的设计,“安史之乱”后,政治更是一片黑暗,每个人都只能围着皇帝争权夺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