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罗马帝国与大秦帝国:政治格局和传承的秘密

罗马帝国与大秦帝国:政治格局和传承的秘密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罗马帝国的情况与大秦帝国的可比性更强一点,因其有完整的中央政权,也有统一的经济政策。这种设计又似乎聪明绝顶,居然能维持两千年不变的政治格局,也能维护整个民族历史的传承。核心的一点是,所有的政令均由中央发出,官吏也是由皇帝直接任命。乡长、亭长等都是民间人士代任,就像街道维持秩序的大妈,不是政府吃皇粮

罗马帝国与大秦帝国:政治格局和传承的秘密

从公元前231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统一而庞大的秦帝国,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社会形态。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不只是一次国家版图的改变,也不仅仅是换了个统治集团,九曲黄河一般的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弯儿,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诞生了。

我们古代的人称秦以前为封建社会,秦以后是郡县社会,柳宗元的《封建论》和顾炎武的《郡县论》都提供了这方面的依据。现代很多历史书则把秦朝统一当作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封建社会这个概念来源于西方,是中国现代部分史学家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哲学而下的定义——用土地所有权和阶级关系来作为封建社会的主要标志。这是一种倒推的方法,首先确定在中国肯定跟西方一样有原始、奴隶、封建等社会形态,再用史实来论证。这多少有些削足适履的味道。

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更别说东西方文化差异还如此之大。封建制,顾名思义是分封和建立的意思,是天子或国王将自己征服的领地分封给与自己有血缘关系或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贵族们。这些贵族就在自己的领地上建立独立的王国,但他必须承担分封后的义务,既在军事上效忠国王,也在经济上给国王进贡。大贵族再依次把自己得到的封地分封给小贵族,逐级向上承担义务。封地的隶属关系很明确,管理也是独立的,上级不能干涉,继承方法是贵族家族的世袭。欧洲中世纪正是这样的社会形态,我们国家在西周和春秋时期跟他们有相类似的地方,而秦以后恰恰是反对周朝封建制度的。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韦伯对于秦统一中国后社会形态的定义是:“家产官僚制”,亦被称为“世袭君主下的官僚制”社会。这个定义应该更符合实际一些。虽然不能说这个定义涵盖了中国自秦以来的社会结构,但至少它揭示了一个毋庸置疑的现象:从战国到秦朝,中国历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嬴政是个好动的人,他没有蹲在深宫中发号施令,而是像个斗赢的公鸡不停地在他的领地上转悠。可以想象,在两千多年前的交通条件下,即使把他的马车装修得再舒服,也免不了奔波跋涉之苦。这是个空前广袤的帝国,过去从没出现过。秦帝国的面积达到了大约三百万平方公里的规模,在通信极不发达的时代,在六国百姓融合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维持政权的运转就是摆在秦国统治者面前的难题。

我们把它与世界上出现过的其他大帝国做个对比:公元前336年的亚历山大帝国面积与秦帝国差不多,都只在亚历山大和嬴政生前维持了十几年,随着他们的死亡,帝国也烟消云散。不同的是,嬴政家族和子孙的灭亡只是导致改朝换代而已,秦王朝建立的中华帝国却始终屹立不倒;亚历山大帝国分崩离析后,再没有相同的帝国在历史上出现过。罗马帝国在中国古代史中被称为“大秦”,就像英文对中国的称呼:China,含有秦的意思,东西方两个“秦国”互相辉映。

罗马是由奴隶制城邦起家的,疆域全盛期在图拉真统治之时,控制着大约五百九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欧洲、西亚及北非等地,规模空前庞大,地中海几乎成了它的内湖。罗马帝国的扩张不是建立于某个人的征服野心基础上,而是国家逐步发展的结果,因此能在所征服的领土上实施有效统治。罗马帝国的情况与大秦帝国的可比性更强一点,因其有完整的中央政权,也有统一的经济政策。但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分裂的局面却永远延续了下来,即使维持了上千年的东罗马帝国,在解体后也始终无力复原。罗马人同化在各蛮族之中,既无个人也无民族能够重铸古罗马的国家与政体。

但在中国,“百代皆行秦政制”,秦朝虽然短命,但它建立的政治模式却生命力超强,在修修补补中一直延续了两千余年,直到辛亥革命后,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它才寿终正寝。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结构和制度设计,使得中国人一陷进去就无法自拔?它仿佛天体中的“黑洞”一般,吞噬了所有社会改革的设想和努力。这种设计又似乎聪明绝顶,居然能维持两千年不变的政治格局,也能维护整个民族历史的传承。这种设计曾经让我们远远领先于欧洲人,却又让我们因为它的僵化,而使科技发明总停留在萌芽阶段,像个长不大的婴儿,被欧洲人甩在身后。其实它不复杂,这个秘密就是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

秦朝的体制程序设计如下:

第一,真命天子,君权神授。中国古人编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人间的权力是天授予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又称为天子,是天的儿子,因此皇帝就享有上天赋予的权力。西方的“天赋人权”是天授予每一个人权利,而在中国只授予皇帝一人。皇帝不仅是有实权的国家元首,还是独裁者,连称呼都独一无二,是个“朕”字,表示至尊无二。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并且,这个最高权力的交接采取世袭方式,继承方式往往是子承父业或兄终弟及。皇帝的兄弟和亲属们虽然享有贵族头衔和俸禄,却没有封地和帝国的实际统治权。皇室成员拥有名义上的继承权,使得他们经常受到猜忌,也很难过上像平民一样无忧无虑的日子。

第二,中央有一个辅佐皇帝处理国政的官僚集团。这种中国独有的文官制度(含武官),其实类似于现在的三权分立。各级官员分工大致是这样设计的(不同时代名称有所不同):

丞相:皇帝政治上的助手,百官之首(像政府首脑)。

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奉皇帝之命统领军队,并带兵征伐和守卫家园。政治与军事分离,避免皇权旁落。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官吏的效忠情况,是皇帝的耳目(类似纪检)。

九卿官制的部长级官员(后来有六部)。

奉常:负责礼仪和祭祀的部长。

廷尉:负责刑法的司法部长。(www.daowen.com)

治粟内史:管理财政、经济和农业生产的财政部长。

少府:掌管山海池泽的税收供皇帝本人使用的宫廷内务部长。

太仆:交通部长。

宗正:负责皇族事务的部长,通常由皇族成员担任。

卫尉:首都的卫戍司令。

郎中令:宫廷禁卫军,相当于中央警卫部队的司令。

典客:接待外籍官民的外事部长。

此外,还有政策顾问型的官、吏、博士等。核心的一点是,所有的政令均由中央发出,官吏也是由皇帝直接任命。

第三,建立郡县制(后来有行省),地方官分两级:郡和县。

郡守:负责一郡的政事。

郡尉:辅佐郡守并主持军事。

监御史:监视郡守。

县令/县长:掌管一县的政事。一县大抵方圆一百里,万户以上称令,不满万户称长。

县下还有乡、亭等底层机构。乡长、亭长等都是民间人士代任,就像街道维持秩序的大妈,不是政府吃皇粮的公务人员。

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者不再是世袭的贵族,而是流动的官吏。嬴政建立了一个根据功绩和皇恩晋升的官僚体制,这些官员依靠俸禄而不是封地上的租税生活

任何一个制度的建立,虽然成功于某一人或某一时,却是大量历史的累积和整体民族性格的体现,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也不例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