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神话:历史的真实源头,失真的传承导致信任度大减

神话:历史的真实源头,失真的传承导致信任度大减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认为,神话往往都是真实的历史,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口口相传之中变化很多,再加上后人演绎出许多虚幻的成分,以至于失去了可信度。如《尚书》就是一本关于上古史的书籍,该书从尧舜禹记录到西周,其中虞舜、夏禹与商、周的一部分不是根据史料而是根据传闻写成的,所以其真实性就大打折扣。第十一件事是发明天干地支,推算历法颁行天下。

神话:历史的真实源头,失真的传承导致信任度大减

有一句话说:历史来源于神话。我认为,神话往往都是真实的历史,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口口相传之中变化很多,再加上后人演绎出许多虚幻的成分,以至于失去了可信度。人们想认真考察上古历史,就真得从神话中去找了。

古代著作里的神话

第一类是《山海经》,它是远古的志怪书,是最早的神话。《山海经》是一本先秦的典籍,具体年代和作者皆不详,主要记述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医药、民俗等,内容庞杂,大多听起来荒诞不经,但又隐隐透出远古真实的信息。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鲧禹治水以及刑天舞干戚等故事都来自这本书。因为三千年前古人的思维方式、地名、文字、称谓与现在截然不同,所以读起来像天书。比如原始图腾,在现代人眼中是象征部落的符号,但在古人眼中却是真实的传承。

第二类是儒家十三经等经典书籍。如《尚书》就是一本关于上古史的书籍,该书从尧舜禹记录到西周,其中虞舜、夏禹与商、周的一部分不是根据史料而是根据传闻写成的,所以其真实性就大打折扣。儒家为了阐述自己的理想,写史时往往随意取舍,更使得这部书缺乏实证的逻辑。举个例子,《尚书·尧典》说唐尧的统治是: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这无疑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物化身。尧当了七十年的首领,主动把权位传给贤能的舜而不是自己的孩子。我们在考古发掘中了解了尧舜之时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按照人性社会发展的正常逻辑,很难相信唐尧和虞舜部落的政治传承会有如此可能,而且那个年代的人活一百岁的可能性很小。所以不仅《山海经》荒诞,《尚书》同样可信度不高。

第三类是史书,如《左传》《国语》《史记》等。司马迁不肯把中国历史从尧、舜开始,而照顾百家的传言,将华夏文明的起点定为黄帝。他说:

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大意是:我曾经向西到了空桐(可能是平凉崆峒山一带)这个地方,往北过了涿鹿,东到大海,南游长江、淮河一线。在各地都听到老人们谈黄帝以及尧、舜的事迹,各地风俗教化虽然不同,但都与古文记载的差不多。

这说明司马迁写《五帝本纪》是做过详细调查的,但其依据是听说的事迹。所以,《五帝本纪》连同《夏本纪》和《殷本纪》,基本都是根据传说写成的,虽是史书,但其中很多故事让人迷惑,觉得玄乎。比如舜的故事:他有个瞎子父亲,娶了个后妻,父母兄弟把他当眼中钉,总想杀了他,可舜仍是孝顺非常。父亲先让他上房修粮仓,下面点火烧,他用斗笠当翅膀飞下来逃生;第二次,让他挖井,这次舜留了个心眼,挖井时在旁边开了条通往别处的小道,当他挖到深处时,他父亲和弟弟拼命往井里填土,想活埋他,好在这条小道使他再次逃生。柏杨说这样的事迹令人精神恍惚。司马迁虽坚称五帝传说相当真实,但今天的史书已经只能把这种故事当神话了。

其他关于“五帝三代”的记载来自诸子百家的书,他们往往根据各自的理论需要对古代事实进行改造。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周公礼乐,墨家崇奉夏禹治水的实干牺牲精神。人类出于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想象力是有限的,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几乎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共同爱好。其实没有人想回到过去,批评现任君主最好的办法就是说“你祖宗比你强”,美化尧、舜、禹也就是这个目的。

五帝的传说

中国人的传统是把五帝世系当作华夏文明史的开端。五帝包括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黄帝大概是中国人公认的第一个领导人,史书说他是有熊氏少典之子,原姓公孙,因为住在姬水边轩辕之丘,故改名为姬轩辕。估计熊是黄帝部落的图腾,少典应该是他所属的部落名称。按史书的说法,他居住在陕西武功,建都于河南新郑,在山西运城的阪泉和炎帝部落作战,又跑到河北涿鹿干掉了蚩尤,死后埋葬在陕西桥山。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交通状况下,这样的活动范围应该说大了点儿。

黄帝的称谓来源于黄土地,古书说他以土德为王,土是黄色,所以叫作黄帝。黄帝本人超级能干,我们数一数他干的几件事,就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真可谓“神人”啊。

第一件事是教会别人建筑房屋,并扩大到村庄和城池,表明领地固定化。

第二件事是让人们不再赤身裸体而开始穿衣服——这是文明的标志。他老婆嫘祖还发明了养蚕的技术,丝绸的诞生影响了全世界服装业几千年。

第三件事是发明车船——交通工具能提高效率。

第四件事是制作弓箭等兵器

第五件事是开始了最早的军事训练,这是他接连战胜炎帝和蚩尤的保证。

第六件事是教会人们制作陶器,发展手工业

第七件事是发明了音乐乐器,定五音十二律,据说笛箫琴瑟都是他第一个制作出来的。

第八件事是建立农田管理制度,据说井田制就是他的功劳。

第九件事是让他的大臣仓颉造字。仓颉的灵感来自鸟兽走过的印迹,在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的方块字就是这么产生的。

第十件事是让手下另一大臣隶首创造数字,制定度量衡

第十一件事是发明天干地支,推算历法颁行天下。

第十二件事是铸宝鼎,象征权力,在政治上建立古国体制。(www.daowen.com)

第十三件事是建立祭祀、祭坛等丧葬制度。

第十四件事是与手下大臣岐伯讨论并创建中医理论。

第十五件事是建立法治,大家有了说理的地方,不再只凭武力说话,而是按制度行事。

可以想象,这么多事情绝不是一个人甚至一代人能干完的,合理的解释是在古代人的口口相传中,把功劳都算到黄帝一个人身上了。事实上,黄帝部落是一个大的松散联盟,各个部落散落在各地,每个部落都有首领,这些首领统称为黄帝。古史书中把各地黄帝部落和众多首领做的事儿都算到黄帝一人身上,就成了这么一个传奇。在黄帝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华夏文明产生时欣欣向荣的景象。

黄帝战胜蚩尤后,在河北涿鹿开始建城,这大概是最早的国家雏形。黄帝死后,他传说中的后代颛顼和帝喾就成为继任的首领。颛顼是蚩尤战败后九黎部落的首领,使大汶口文化的风俗习惯与红山文化相靠近。颛顼掌握这个部落的领导权时是在河北保定市南部的高阳一带,之后可能受到黄帝部落的挤压,率部逐渐南迁,中心区域到达河南濮阳一带,南下中可能与南部苗族部落和西部共工氏部落都有冲突。屈原说自己的祖先是颛顼,楚王楚文化可能就出自颛顼部落,舜和禹都是颛顼的后代。帝喾是尧和商王室契以及周王室后稷的祖先。

五帝中接下来是尧、舜。儒家经典往往尧、舜、禹并称,但禹并没成为五帝之一,是因为他的儿子启继承了他的王位,把他算作了夏朝的开国君主,所以没有算在这个世系中。尧叫伊祁放勋,也称唐尧,是山西临汾唐部落的首领。唐部落一度很强盛,尧成为部落联盟的酋长,统治达几十年之久。舜叫姚重华,是山西永济虞部落的首领,因为极其孝顺而受到尧的重用,继尧而为新的部落联盟酋长。尧舜所属部落在山西南部中条山北、黄河以东,这里的政权历来不像陕西与河南那样具有全国性辐射能力,尧和舜的影响力应该十分有限。儒家最津津乐道的只是他们移交政权的方式,能人传能人的禅让的确好于世袭,但由于太理想化而难以成为现实。尧不会是一个人,百年执政不可能由一代人完成,舜也一样,他们只是部落联盟首长的代称。按照正常逻辑,他们之间的交接不可能是非常愉快地自动放弃政权。原始社会里保留着各部落公推盟主的传统,其实更多的还是部落实力的较量,政治和利益所在,难免有血腥的味道。

夏禹开启三代家天下

禹的故事同尧舜比起来更具有人情味。他叫姒文命,最有名的故事是大禹治水。夏朝是中国史书中的第一个具有国家形式的朝代,也是唯一一个未经证实还停留在传说阶段的王朝。如果说黄帝时代开启的是华夏文明,那么夏王朝开启的就是文明社会的组织形式——国家。按照传说,夏部落起源于颛顼部落,分布在河南嵩山一带,史书说禹定都于阳城,现在比较公认的观点是阳城在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至于山西夏县的传说,更像是根据地名所做的穿凿附会。根据当时的条件,禹不可能远离自己的部落去建都;何况就当时的文明条件而言,部落迁徙不可能范围过大且次数频繁——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地盘,迁徙就意味着战争

夏部落曾有一次大规模西迁,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躲避洪水泛滥的危害。也许这个时候夏都迁到了安邑,即今天的夏县。黄河与淮河自古水患严重,这也促使夏部落和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部落都善于治理洪涝灾害。山西南部的唐虞部落强盛之时,共工氏和夏部落在与他们的争斗中相继败北,夏部落首领鲧甚至还被处死。

禹和鲧是不是父子关系已无可考,但禹肯定是接替鲧担任夏部落首领的人。禹明显比鲧能干,夏部落在他的领导下越来越强大,使得舜不得不承认他的地位。当夏部落强大到连山西南部的部落联盟都控制不住它时,舜在无奈下只好以和平方式将部落联盟酋长的位置让给禹。禹在完成北方统治权之争后,又向南与三苗部落作战,将他们赶到汉水流域,使夏部落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早期国家。作为唐虞部落联盟的首领,舜也很快就被禹流放到湖南九嶷山野蛮之地,舜就孤独地埋在那里。他的夫人,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为了寻找舜而南下,走到洞庭湖边,看到满目荒凉而不禁泪下,这也是“斑竹”或“潇湘竹”称谓的来历,最终她们死在寻夫的路上。

禹做的几件事使他成了夏商周三代的开启者:第一件是抗洪救灾;第二件是划分九州;第三件是建立世袭制的“家天下”,中国从此有了朝代。

五帝时代,部落内部已经实行世袭制了,只是大的部落联盟盟主依然由各部落以实力为后盾实现轮流坐庄。夏朝初年,部落联盟公推领导人的模式仍然在延续。在夏部落先后征服了唐虞部落,赶走了三苗部落后,河南以东的东夷部落在夏政权内的作用逐渐凸显。东夷部落的首领皋陶是中国司法之父,在夏王朝内掌管刑法事务。禹先选了他做联盟领袖的接班人。但皋陶死得早,禹继续选了东夷另一个部落首领伯益。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为夏部落的首领。因为夏部落实在太强大,东夷部落无法取代它的地位,仍然是启在发号施令。伯益带兵反抗,被启杀掉。启又击败不服从命令的有扈部落,于是夏部落持续占据盟主宝座,部落联盟变成王朝。

夏初,人们尚未完全接受王朝制度。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就被善于射箭的有穷部落打败。太康的弟弟仲康虽然即位做夏部落首领,但联盟盟主的位子却落入有穷部落首领后羿的手中。很快后羿就被自己部落的人寒浞杀掉,寒浞政变上台后并没建立起自己的王朝,启的重孙少康又重新聚合起夏部落的残余势力,打败寒浞部落,恢复了夏部落的盟主地位,这就是史书上的“少康中兴”或“少康复国”。之后,人们逐渐习惯了“家天下”的方式,从此没人再跟夏部落争夺天下共主的位置,直到河南东部商丘一带出现了一个强大的部落国家——商,这个部落里产生了一个优秀的领导人——汤。

夏朝开始建立较大区域范围内的赋税制度和刑法制度,这是国家形成的重要阶段。据司马迁的记载,夏代已经有了分封制度,政治上处于部落和国家的过渡时期,以夏朝为中国社会一个新形态的开端是合理的划分。

商汤(姓子名履,又称成汤)是中国第一个以革命手段上台的政权开创者。夏朝统治时期,很多部落联盟开始向小型国家过渡,他们以夏王室为共主,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王国。商就是其中一个小的地方国家。商族的部落图腾是玄鸟,在虞舜时代出过一个优秀的军事首领——契,他成为商部落的始祖,传到商汤已经十四代了。期间夏王朝的实力不断衰落,而作为地方诸侯的商越来越强盛,商汤开始在东部联络盟友。

山东曹县的有莘国,本来是夏禹后代建立的封国,此时其首领伊尹却与商汤结盟,而由夏禹车队队长奚仲在山东滕县建立的封国,其首领仲虺也与商汤结盟,仲虺还写了一篇诰文来帮助商王朝。有了左膀右臂的商汤开始率部向夏王朝进攻,他先收拾了忠于夏王的几个小诸侯,看到夏王朝有众叛亲离的景象,于是发兵突袭,在鸣条这个地方,大概是黄河北岸的河南洛阳或山西夏县附近,与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派来的军队作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奠定了商王朝的根基。夏桀在逃难中死去,夏王朝从此灭亡。

商朝已经成为信史,有郑州的商城遗址和安阳的殷墟为证。甲骨文对商代各王的记述与史记基本吻合,这说明司马迁作史的严肃性,更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五帝本纪》和《夏本纪》折射出的真实历史。

商王朝初期与夏王朝一样有过一次动荡。商汤死后,王位传至他的孙子太甲后,就被有莘部落的伊尹夺位后流放,这实际上是一次夏朝以前部落联盟制度的复辟。但世袭制已被人们接受,太甲因有商部落的支持,三年后就杀掉伊尹,夺回统治权。有莘部落虽然很强,却弱于商部落,而商人也离不开有莘人的合作,于是达成一种妥协,伊尹的两个儿子继续为有莘的诸侯,商王朝将商汤与伊尹共同祭祀,只是规格略低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关于伊尹的传说那么多的原因:一会儿说他曾经是个奴隶厨师,有着穷小子奋斗史;一会儿说他当过贵族子弟的老师,像姜子牙和诸葛亮一样给商汤出谋划策;还硬说他对太甲,就像后来周公姬旦辅佐周成王姬诵那样毫无私心。

商朝文化因为来自东部,所以受大汶口和龙山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对于祖先祭祀非常重视,鬼神意识很强烈,因此巫祝在殷商文化中盛行。又因其处于黄河泛滥地域,不得不屡次迁都。在甲骨文的记载中,商王朝作为国家的各种形式已经趋于完备。

周人的文化传统是以陕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周文王姬昌推演周易,就是继承伏羲部落文化的标志。黄帝陵在陕西北部,炎帝陵在陕西南部,周部落就是由这两种文化交汇而成,发展到商代末年,已经形同诸侯国家了。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帝辛是个能干的人,历史上人们喜欢把他叫作商纣王,《殷本纪》说他不仅聪明而且力大无穷。但他的聪明才智似乎没用在正道上。有本事的人虽然能成事但也能败事,对于庸懦无能什么都不做的君主,人们往往很难找推翻他的机会。商纣王穷兵黩武,超过了自身的能力,对山东地区的东夷部落和江苏北部的徐夷部落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这种征服活动消耗了商王朝太多的实力,西部以周国为主的部落联盟趁机向东边的商王朝发起进攻。

周人的史书对纣王有丑化之嫌,但他凶狠残暴搞到亡国的地步应该是史实。儒家为了说明“对人民有利的改朝换代十分正当”的观点,把周朝立国的父子三人文王姬昌、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描述成仁慈、智慧与爱民的化身,看上去虽有些矫情,但却难掩民本思想的光辉。姬氏父子在历史上做的事儿很简单:姬昌在商朝灭亡前就死了,等于什么也没干;姬发趁机发动了一场牧野之战,刚胜利没多久也死了;姬旦看周成王姬诵年幼,想取而代之。结果他各地的兄弟们不干了,联合了商纣王儿子武庚的残余势力一起造反。姬旦用了三年时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镇压下去,可一回头又被他侄子姬诵赶跑,最终死在儿子的封地鲁国。孔子因为跟他是老乡,非常推崇他,把周朝礼乐制度的功劳也安在他身上,还编出来他鞠躬尽瘁像老黄牛一样为了侄子奔波操劳的很多事迹,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居然毫无篡位之心。后代儒家学者甚至将周、孔并称,姬旦成为又一位儒家圣人。

西周是新时代的开始。周人最早只是陕西渭北平原上的一个部落国家,占领殷商的地盘后,为了建立周王朝的统治,开始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宗法制由此开始。这种分封更像一种武装殖民活动。周族的贵族们去这些新建的封国,并不是舒服差事。这些土地既不是周人的,老百姓也与周人不同种。

当时被封的这些首领带着周族的兵士和农民,先在占领区建立军事据点,修筑城池,逐步对周围的夷、狄、羌、氐等民族部落进行统治。在不断的冲突和作战中,经过三五百年间的融合,各诸侯国内部慢慢结成一个民族,周人的礼乐文化被带到各地,并成为文明的主流。诸侯国内部统一后,战争变成了外部征服,隶属于整个周朝的华夏民族开始了大融合,东周以后周王室的式微和春秋、战国的战乱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