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志向高远:姚崇步入政坛的故事

志向高远:姚崇步入政坛的故事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志向高远步入政坛我们知道,姚崇最终走向大唐的高层机关,靠的是科举考试,靠的是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其实,在他考取功名之前,他是有一个捷径步入仕途的,但他放弃了。等到治丧结束,挽郎的档案材料就会马上由礼部移交负责组织人事的吏部,转入分配工作和提拔当官的程序。唐高宗上元二年四月二十五日,皇太子李弘病死于东都洛阳之合璧宫倚云殿。八月十九日,李弘被安葬于恭陵。时为孝敬挽郎的姚崇自始至终参加了李弘的葬礼。

志向高远:姚崇步入政坛的故事

◎志向高远 步入政坛

我们知道,姚崇最终走向大唐的高层机关,靠的是科举考试,靠的是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其实,在他考取功名之前,他是有一个捷径步入仕途的,但他放弃了。什么捷径呢?就是做挽郎。

挽郎,就是出殡时牵引灵柩边行边唱挽歌的人,通常由男性而且是青少年充任,所以叫挽郎。选上挽郎以后,治丧期间包吃包住、免费治装,这些只算小恩小惠,真正重要的是:这种给死人送殡的活儿是天赐的入仕当官的机会,能获得“选人”,(即后备干部)的身份。等到治丧结束,挽郎的档案材料就会马上由礼部移交负责组织人事的吏部,转入分配工作和提拔当官的程序。《二十四史》的人物传记中有记载,有的人是靠科举起家,有的是靠军功起家,也有的是靠挽郎起家,如北魏史上的名人崔巨伦,其出身就是“以世宗(魏宣武帝)挽郎,除(授)翼州镇北府墨曹参军(《魏书·崔巨伦传》)”。这是一个七品官,放在科举取士的唐宋时代,一个人寒窗苦读多年,侥幸考中个进士,也只是授你一个七品官。所以做官的捷径,莫如抬棺材。

姚崇就获得了这个天赐的机会。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四月二十五日,皇太子李弘病死于东都洛阳之合璧宫倚云殿。高宗李治和武则天非常悲伤,高宗亲撰《孝敬皇帝睿德纪》文,追谥太早奎弘为“孝酌卑帝。”自汉魏以来,皇帝驾崩,需选一百二十名潇洒帅气、演技较好的英俊少年作为挽郎。根据《通典》卷八十六《葬仪》:“大唐元陵之制:……执绋挽士,虎贲千人,皆白布蒽褶,白布介帻。分为两番。挽郎二百人,皆服白布深衣,白布介帻,助之挽两边,各一绋。挽歌二部,各六十四人,八人为列。”(www.daowen.com)

由于姚崇出身名门之后,这个时候的他刚刚25岁,仪表堂堂,风流倜傥,便被人举荐作了李弘的孝敬挽郎。八月十九日,李弘被安葬于恭陵。时为孝敬挽郎的姚崇自始至终参加了李弘的葬礼。

按照唐朝的制度,姚崇履行完这个挽郎的职责,就可以像当时的许多人一样,以挽郎入仕,去稳稳当当地做官了。但姚崇并不满足于此,他不愿意被人说是靠抬棺材起家的,要靠自己的才学,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因此,他去吏部注册,改名姚崇,回家后仍然孜孜不倦,继续苦心攻读。仪凤二年(677),高宗皇帝李治在长安亲自主持制举考试,姚崇以文思敏捷,才华横溢,下笔千言,一挥而就而制举高第,中了“下笔成章科”,成了天子门生。被朝廷授予濮州(今山东鄄城北旧城)司仓参军(从七品),外放做了地方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