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之对 惊世骇俗
再说47岁的老将军刘备忙活了半辈子,仍没有立足之地,只能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闻:“那些儒生俗士都是些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时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时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当然,向他推荐诸葛亮的还不止一个人,后来徐庶也极力推荐。刘备很好奇,想让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最好屈尊去拜访他。”为了寻得人才,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向诸葛亮提问道:“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被迫多次迁都,蒙受风尘。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的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成竹在胸,答道:“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刘备三顾茅庐
概括起来,诸葛亮《隆中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当时的形势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荆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应利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不能守成的机会,“若跨有荆、益”,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www.daowen.com)
2.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3.在益州要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
4.在荆州要“外结好孙权,”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果这样的话,刘备“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综观后来的历史进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为刘备集团制订的战略决策,大体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请他出山相助。这一年诸葛亮27岁。刘备常常和诸葛亮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这些平日里的好哥们、好战友都大感不悦,为了安抚他们的情绪,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就好像如鱼得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有怨言。”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