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交近攻 强干弱枝
范雎虽已取信于秦昭王,但毕竟是刚入秦廷,还不敢过深地干涉内政,仅纵论外事,借以观察秦王的态度。不久,范雎再次晋见秦昭王,他首先分析了秦国的优势,说道:“秦地之险,天下莫及。雄兵百万,战车千乘,其甲兵之利天下都无法匹敌。以秦兵的骁勇,车骑数量之多,用以统治诸侯,如同良犬搏兔。然而兼并的计谋没有实现,霸王之业未成功,莫不是秦国的大臣计有所失?”范雎所言,既使秦昭王感到欣慰,也使他感到警怵,因而没等范雎说完,秦昭王便恭恭敬敬地说:“寡人愿闻其详。”
范雎于是接着说:“臣听说穰侯将越过韩国、魏国而攻打齐国,这很不明智。出兵少则不足以战胜齐国,出兵多则又会不利于秦国自己,大王不如与远国交好,而攻打近国,哪怕只得到一寸土地那也是国君您的土地,得到一尺土地也是国君您的土地。而要是国君放弃眼前的,去攻打远处的齐国,这不是很荒谬吗?”
在这段奏议里,范雎明确地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这是范雎对秦国的杰出贡献,为中国政治、外交思想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范雎还为这一战略原则拟定了具体的实施步骤:第一,就近重创韩、魏,以解除心腹之患,壮大秦国势力;第二,北谋赵,南谋楚,扶弱国,抑强敌,争夺中间地带,遏制各国的发展;第三,韩、魏、赵、楚依附于秦之后,携五国之重,进而威逼最远且是当时最强的对手齐国,使其回避与秦国的竞争;第四,在压倒各国的优势下,最后逐一消灭韩、魏诸国,最后灭齐,统一天下。
秦昭王听了大喜,任命范雎为客卿,参与军国大政,主谋兵事。公元前268年,秦昭王用范雎的计谋,派兵伐魏,攻克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两年后,又举兵攻占邢丘(今河南温县东)。在此形势下,范雎又及时为秦昭王谋划“收韩”之策,他首先向秦昭王分析了“收韩”的战略意义,他说:“秦、韩之地形,交织相错如同锦绣。秦如果允许韩的存在,就好像木头里有虫,人有心腹之病一样。天下不变则已,一旦有变,就会成为秦国的祸患。因此大王应该首先收韩。”
秦昭王问:“我想收韩,可韩不听,那怎么办?”
范雎从容回答:“如果大王派兵首先攻打并占领韩国政治、经济、交通、军事的咽喉要塞荥阳(河南中北部),便可使巩、成皋之地不通,北断太行之道,使韩国的军队不得而下,一举可将韩国拦腰斩为三截。如此,韩国还能不听命而归附于秦吗?”秦昭王依计而行。(www.daowen.com)
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秦军发兵,先后占领韩国少曲(今河南济源东北)、高平(今河南济南)、陉城(今山西曲沃东北)、南阳、野王(今河南沁阳)等地。至此,已将韩国拦腰斩断,使整个上党地区完全孤立起来。
在秦军雷霆万钧般的打击下,韩国步步败退,摇摇欲坠。而秦国则在战争中获得了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巨大补偿,实力更其强盛,因而东进步伐大大加速,扩大了对赵、楚两国的战争规模。
范雎提出“远交近攻”思想
随着秦国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范雎也日益受到秦昭王的赏识,地位日益得到巩固。公元前266年,范雎开始在内政方面实施变革,推行“强干弱枝”的方针,加强中央集权。他向秦昭王上奏:“臣在山东时,听说齐国只有个孟尝君,却未听说有齐王;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却没有听说过秦王。只有善于治国的才能称得上是王,能明辨利害关系的才能算王,能控制生死大权的才能算得上是王。如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在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有你这个秦王,这样下去,权力何在?君威何在?臣听说善于治国的人,要‘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接着他又进一步指出,“目前,穰侯内仗太后之势,外窃大王之重,用兵则诸侯震恐,解甲则列国感恩,广置耳目,安插在国君的左右,唯恐您千岁万岁后,即使还有秦国的存在,那也不是您的子孙了!”
秦昭王听后惊觉,因自己早就对宗亲贵戚的专权和势力的膨胀忌恨在心,这次听了范雎义正词严的宏论,终于下定决心。当年,昭王罢免了穰侯魏冉的相位,命其回到封邑;后又驱逐其他“三贵”,安置太后于深宫,不许与闻政事;又拜范雎为丞相,封之于应城(今河南鲁山之东),号为“应侯”。至此,以秦昭王为首的中央政权更为集中了。
范雎推行“固干削枝”的方针,致力于确立和强化秦国中央集权制度,促进封建割据走向封建大一统。这对秦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和最终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有着不容忽视的功勋,是顺应历史发展的一次重大社会变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