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欧洲挑战第一枪:一超多强的政治历史现象

欧洲挑战第一枪:一超多强的政治历史现象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欧洲打响应战第一枪在第四周期开始之初,“一超多强”之争除短期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外,主要围绕争夺欧洲事务的主导权、控制权而展开。笔者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在西方世界确立的政治霸权,随着欧洲打响应战的第一枪开始走向了衰落。欧洲政界则另有自己进一步的打算。欧洲对美打响反击的第一枪,就是以此为标志的。本来,欧洲人的外交信条,从来都是国家利益第一。

欧洲挑战第一枪:一超多强的政治历史现象

一 欧洲打响应战第一枪

在第四周期开始之初,“一超多强”之争除短期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外,主要围绕争夺欧洲事务的主导权、控制权而展开。这期间,正是老布什和克林顿先后执掌美国大权时期,他们的战略主攻方向均在欧洲,故此,笔者把这一时期的“一超多强”之争,称为老布什—克林顿时期。

笔者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在西方世界确立的政治霸权,随着欧洲打响应战的第一枪开始走向了衰落。此后世界政治的走势,是美国在国际政治中愈来愈加孤立,而不是相反。这一时期的起点,恰以美国提出“新大西洋主义”而引起欧洲反击为标志。正因为如此,随着美苏马耳他峰会一结束,美欧间围绕东欧的命运以及西欧的前途展开了竞争。这场竞争一直延续至今日。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对于美国的“新大西洋主义”,法国、德国两架马车奋起抗争之举,既堪为欧洲之帅,又体现了欧洲自强之志。本来,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代表国家的领导人之间智与谋、意志与勇气之争。历史上,一些国家由强而衰,另一些国家则由弱而强;盖由这些国家的领导者的知与行所决定。恰恰是冷战结束给欧洲自强提供了机会。

回顾这段历史,人们看到,在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终结的背景下,针对美国提出的“新大西洋主义”构想,美欧随之展开了互不相让的角逐。美国的“新大西洋主义”即华盛顿冷战后新的对欧战略,这一战略的战略目标是,美国在进一步巩固其对西欧的领导的同时,亦企图将东欧纳入其势力范围内。时为美国国务卿的贝克于1989年12月12日当时便对这一主义作了这样的解释,他说:“当欧洲正在发生变化的时候,西方国家的合作工具应当相适应。我们应当一起为新时代设计并逐步制定出一个新的机构。”“只有实现和加强我们(美、欧)同东欧国家之间的合作,我们才能建立一个以大西洋主义为基础的新的欧洲。”因此,“我们建议美国和欧洲共同体开展工作以便以条约的形式或其他方式建立一整套强化的机构和经济联系”。而“大西洋联盟应当变成一个能建立欧洲安全的新的结构的政治组织”。对之法国巴黎的《发展论坛报》1989年12月13日针对贝克的讲话评论道:“由此看来,美国对欧洲的新战略的轮廓似乎已经显露出来了:通过接近欧洲经济共同体而盯住它……”由以表明,欧洲媒体已识破了美国“新大西洋主义”的主张的玄机。欧洲政界则另有自己进一步的打算。

正是在此之后,欧共体的两架马车法、德便迅速作出了反应。就在1989年12月31日的新年文告中,时为法国总统的密特朗便对美国的“新大西洋主义”作出了正式回答。他说:“欧洲将不再是我们半个世纪以来所认识的那个欧洲,这是很自然的。昨天,它还依附于两个超级大国,它将像回到自己手里一样回到它们的历史中去。”欧洲对美打响反击的第一枪,就是以此为标志的。接着法、德便提出建立大欧洲的构想。后来,他又说:“我希望美国不要认为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了。事实并非如此。来自苏联集团的威胁已经减少。欧洲可以维护自己了。”这显然在向美军下逐客令。

本来,欧洲人的外交信条,从来都是国家利益第一。“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即其集中体现。其实,美国人亦是如此。冷战后,由于美欧战略利益相左及彼此战略目标对立,大西洋两岸,从此由对苏关系中的盟友转换成了新的竞争对手。欧美由合作到竞争,正是这种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理念的体现。如今,双方种种明争暗斗,迄今已过去了20余年。对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这一点。

20余年来,人们看到,美欧围绕对欧洲主导权之争斗智斗勇,互不相让。从欧洲方面讲,为实现其既定战略目标,其采取的成功措施主要有三:其一,加速欧共体的政治一体化,实现了欧共体向欧洲联盟的成功跨越,从而进一步形成了一个欧洲各国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强化了与美国争夺东欧的基石与阵地。其二,与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同步,北约在军事上打到哪里,欧盟在行政管辖上就扩到哪里,以与美国争夺对欧事务最终的政治主导权。其三,外交上,强化与俄罗斯的政经关系,借助俄罗斯牵制美国。很清楚,在美欧之争中,左右欧洲发展方向的是欧盟而不是美国。人们看到,当欧盟按照《里斯本条约》的既定步骤,于2009年11月19日确立了自己的“总统”和“外长”之时,正是美国在战略上完全失去了对欧事务的主导权之日。记得奥巴马于2009年11月间曾称:“我是亚太的总统!”这正反映了美国失去其欧洲霸权地位的一种无奈和尴尬的流露。这至少承认,美国已不再是“世界的领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确立其在西方世界的政治霸权地位,正是始于其进军欧洲的。无独有偶,如今,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也始于欧洲,这其中的关键所在正是当前大形势使然,即在随冷战结束而来的新的历史阶段中,欧洲不需要美国,更遑论美国的“领导”!

但就在冷战结束之后不久,相继发生的两件大事还是令美国大受其益的。一件是第一次伊拉克战争;另一件是苏联的解体及其各加盟共和国相继易帜。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两件事的发生暂时冲淡了美欧角逐产生的影响,更显示了美国的存在。

第一次伊拉克战争胜利后,美国尤其以西方世界的领袖自居。例如,如前已经提及,克劳将军便自认为美国已成为“自由世界领袖”。而苏联解体产生的主要国际影响,即使世界由两个超级大国变成了美国“一超”,承继苏联空缺的俄罗斯成为在力量上仅可与欧盟、日本、中国比肩的世界二流国家。

可以想见,苏联若不是因丢了“魂”而失去各加盟共和国联系的“中枢”且走向解体,美国还难以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即使美国认为苏联即使尚存也只能是二流国家罢了。更有甚者,正是随着苏联于1991年12月25日解体,美国进而便以“世界领袖”自居。就在莫斯科扯起三色旗仅仅过去一个月零三天之后,美国便自认为它已是“世界的领袖”。1992年1月28日,老布什在当天发表的《国情咨文》中称道:“我们是美利坚合众国,我们是西方的领袖,现在已成为世界的领袖。”至少在老布什看来,在1989年年底到1992年年初的两年间,世界已成为美国主宰下的单极世界中心,似乎全球大事只有美国说了算。

的确,若仅以力量对比作标准,世界格局堪称由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中心。但我们认为,“领导”或“领袖”是一政治概念。而以国家政治利益及其取向来考察,即不仅仅以彼此力量对比作标准,今天的世界恰恰是“一超多强”的世界。美国凭其超级硬实力企图将其“领导”强加于世界,而其欲作世界的“领袖”,则须首先确立其对今日各大国的“领导”。而在政治上即使如日本也不甘心拜倒在美国的星条旗下!只有从国家政治利益作标准,人们才会看清:为什么冷战后的美国一方面自身硬实力空前膨胀,另一方面它对世界政治左右力却急剧下降这样一种国际现象。(www.daowen.com)

至于克林顿,其继老布什之后而于1993年1月20日入主白宫,并且一干就是八年。

克林顿当选后,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其前任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政府的对外政策主张与相应战略。即:

其一,在1993年1月就任总统前,克林顿在其母校乔治城大学演讲中提出美国对外政策三根支柱支撑说。即第一根是经济安全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第二根是改革武装部队以保障美国的安全利益和防止国际和平受到威胁;第三根是推行民主原则和民主制度。其中,这第三根在而后的对外战略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其二,克林顿政府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在继续保留上届政府所确立的单极世界目标不变的大前提下,对美国全球战略作了相应调整。从途径上讲,把对“热点”地区的军事干预作为其对外战略的重中之重。在战略重点上,从过去一向以欧洲为重,开始向亚太,主要是东亚倾斜。从手段上看,在继续运用军事力量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经济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从价值观上讲,进一步加大了对外宣扬美国价值观念的力度,并向第三世界推行人权外交。

其三,克林顿提出同时打两场战争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美国全球“参与和扩展战略”以及提出了《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军事安全战略报告》、《东亚安全战略报告》等,以为美国更加有效地建立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霸权,即构筑单极世界服务。所谓同时打两场战争,即要求美国的武装部队能够同时在两个主要地区实施作战行动并全部赢得胜利。该战略从1993年起开始执行,其矛头是指向俄罗斯与中国的。

显然,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其把打两场战争中的一场战争的矛头首先对准了俄罗斯。因为,他正预谋用战争手段将俄罗斯的后院巴尔干纳入美利坚的势力范围。因此,相对于老布什,克林顿奉行的美国对欧洲战略,可谓是没有“新大西洋主义”的“新大西洋主义”。我们说,克林顿的欧洲战略与老布什的战略在指导思想上一脉相承,即萧规曹随之依据所在。

人们看到,正是在这一战略指导思想下,克林顿政府对外做的一件具有轰动效应的大事,是针对俄罗斯发动了巴尔干战争,并借此机会将北约的作战区域拓至巴尔干地区。老布什提出的“新大西洋主义”旨在同西欧政治家就欧洲冷战后的地位问题展开一场战略图谋方面的观点交锋。而克林顿则在巴尔干通过战争手段把美俄欧引入一场新的角斗中。在战争期间,俄军空降巴尔干也可以看做莫斯科不愿把该地区拱手让给北约的最后一搏。

的确,人们看到,与巴尔干战争相联系,以及后来北约东扩至这一地区,既忽悠了俄罗斯又将其置于新的困境。因此可以说,在这一时期,美国针对俄罗斯及俄罗斯对此作出的相应的反应,正是那一时间段中大国角逐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于俄罗斯而言,丢失巴尔干真可谓无可奈何花落去!

至于欧盟,它在这场竞争中则站在了美国一边。它既从中分享了“红利”,同时又通过其自身的东扩,以与美国争夺对东欧、对巴尔干地区的战略主导权。反正,美国打到哪里,欧盟便扩到哪里。在那里,虽然外来的美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那里毕竟是欧洲;在那里,美国不可能把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划作美国的第51个州,但欧盟却可轻而易举地把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吸纳为其旗下的成员。显然,在东欧和巴尔干,欧盟拥有的这种地缘政治上的优势,正是美利坚所欠缺的;而且从长远看,时间对欧盟尤其有利。

总之,在老布什—克林顿时期,美国在军事政治上,通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的胜利,通过北约东扩和巴尔干战争,其国际影响力又进一步有所提升。与此同时,在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的以新兴产业带动的新兴经济,其走势空前看好。或许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小布什政权可以大胆放手地对外进行战争准备了充足的粮草,为大力发展军备,其中为把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正式扶上马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和技术基础。而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小布什在冷战结束以来美国肆无忌惮的对外扩张政策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从而把“一超多强”的竞争引向新阶段,由迂回竞争转向直接角逐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