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震撼世界的政治历史现象

震撼世界的政治历史现象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震撼世界的那些往事儿我们说,冷战时代的确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时代。这是第三周期最具世界意义的伟大事件。新中国之所以得到世界各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如此同情与支持,其原因之一是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坚持原则,既不畏强,又不凌弱。其原因之二是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高度统一,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其原因之三是,第三世界国家坚持真理,主持公道,为中国鸣不平。

震撼世界的政治历史现象

二 震撼世界的那些往事儿

我们说,冷战时代的确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时代。因此,在谈论有关两极格局终结之前,当先谈谈那个大时代有多少事曾震天动地,惊得世界寒战!回想起来,在那个时代,惊天动地的大事,何止万千。不过,在此,也只能摘其要者,仅谈谈迄今仍在影响今日世界的四个方面的大事,以给人们认识那个大世界、大时代提供一点思路和素材

第一个方面,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动下,民族解放运动在广大亚非拉地区蓬勃兴起;随着许多国家获得独立,遂导致旧殖民体系瓦解、坍塌。

在第三周期的世界政治中,一个具有伟大而深远影响的事件是,在国际共产主义推动和影响下,民族解放运动在亚非拉广大地区蓬勃兴起,而随着这些地区的广大国家走上民族独立的道路,起于15世纪中叶并逐步形成的殖民体系,在这股不可抗拒的洪流的猛烈冲击下彻底坍塌。这是第三周期最具世界意义的伟大事件。可以认为,如果没有殖民体系的瓦解,今日第三世界的兴起并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人民,既是殖民体系被推翻的受益者,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这一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人民深受其益,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翻了压在自己头上的三座大山: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从而从半封建和半殖民主义的泥淖中解放出来,获得新生,并成了国家的主人。

第二,中国人民获得了批判封建文化、殖民文化和买办文化的权力与机会,并铲除掉了伪满洲国、汪伪政权等赖以滋生的土壤及生存空间,弘扬了中华文化爱国、爱民的精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浩然正气

第三,新中国在排除西方大国,主要是美国的百般阻挠下,被抬进了联合国,从此她享有了应当享有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即享有了与其他四大常任理事国享有的同等的权利和地位。

新中国之所以得到世界各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如此同情与支持,其原因之一是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坚持原则,既不畏强,又不凌弱。正是在此基础上,于万隆会议后形成并以一贯之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堂堂正正做人,正正堂堂立国。其原因之二是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高度统一,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对此,中国对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立场尤有代表性。在出兵朝鲜问题上,当时,中国人民有一个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抗美援朝,体现的是国际主义;而保家卫国则反映的是爱国主义。唇不亡则齿不寒,讲得正是这一浅显的道理。当时,中国百废待兴,抗美援朝是被逼出来的,是有相当风险的。正因为有风险,中国为此作出了牺牲,并赢得了胜利,其国际地位才空前提高。西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尊重强者,而欺凌弱者,天经地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刮目相看,正是始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后。否则,尼克松,作为美利坚的总统,在两国尚未建交的情况下,只争朝夕,不远万里来中国干什么?还不是想借助中国的影响,期望体面地摆脱越南困境吗?其原因之三是,第三世界国家坚持真理,主持公道,为中国鸣不平。这岂不正是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

第二个方面,武器的发明和核时代的到来,美苏核军备竞赛的展开,且作为国家军事战略的主要内容进行核对峙,从而第一次将全人类置于被毁灭的边缘。

核武器的发明及显示其极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的1945年7—8月。是年7月16日,美国在其本土新墨西哥州成功地进行了代号为“胖孩”的原子弹试验,从而使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这类武器的国家。相对于他国,美国的军备优势正是从那时起奠定的。美国显示这类武器拥有极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则是在1945年8月6日和9日,作为战争工具,它将两枚原子弹分别投到日本广岛长崎,使这两个城市顷刻间夷为平地,化为灰烬。

对于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的成功试验及其影响,笔者在《核后时代的降临:大战略与列国纷争》一书中曾作过介绍。在引述他人描绘核爆炸那一刻展现的情景时,笔者在该书中这样写道:

“就在波茨坦会议召开的前一天,即1945年7月16日凌晨5时30分,美国代号为‘胖孩’的原子弹在阿拉莫戈多试爆成功。‘胖孩’引爆后一刹那出现的景观令在场的人们目瞪口呆。《人与原子》一书的作者威廉·劳伦斯、科学家费米和克斯佳考夫斯基在惊愕之余,或记下了原子弹爆炸时出现的情景,或触景生情,在感慨万端之余,留下了片言只语的评论。但今天看来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劳伦斯作为在试验场唯一的一名记者,他善于写景状物。他把‘胖孩’爆炸而蘑菇云升起的一刹那逼真地记录了下来。他写道:‘这光亮仿佛是从地球深处出现的,人世间没有这样的光,它是众多个太阳聚合而成的光啊!’接着他又写道:‘这是一次震古烁今的日出,只见硕大无比的暗紫色太阳在一秒钟内升高2500公尺,而且继续上升,直至云层,那耀眼的光辉照亮了大地和天空,这个直径几乎有一公里半的巨大火球在上升时改变着颜色,由暗紫色转为橘红,同时球体扩展增大——一种被束缚了亿万年的自然力释放出来了……’‘……一朵庞大的云随着火球升离地面,开头像一根擎天巨柱,而后奇妙地渐呈蘑菇状。几秒内(而不是数百万年)形成的一座大山在抖晃着、升高着……在短暂但显得十分漫长的片刻你听不到一点声音。随后,在寂静中爆发出巨响,霎时间我们刚才见到的情景又在响声中再现……仿佛数千枚炸弹同时在一地炸开了,荒原上响彻着震耳欲聋的轰鸣,斯耶拉奥斯科罗山传来了回响,声音反复震荡,大地在脚下颤动,如临一场地震’。这就是‘胖孩’爆炸后在阿拉莫戈多荒原造成的情景。‘胖孩’的当量仅相当于2万吨T NT。在场的费米看到这一景象时,他借用印度佛经的一段经文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他说:‘如果成千上万个太阳,在天空一齐发光,人类就会灭亡,大地便会遭殃。’而克斯佳考夫斯基则说:‘我想在世界毁灭之前,在地球存在的最后千分之一秒,那最后存在的人,将会见到我们今天目睹的情景。’简言之,这就是劳伦斯、费米和克斯佳考夫斯基三人第一次看到原子弹爆炸发生的情景和他们所抒发的种种感慨。真可谓由表及里,相辅相成。记者看到和听到了原子弹爆炸点燃的火光和发出的巨响。而科学家想到的则是这种武器一旦用于战争可能带来的可怕的后果以及核时代的到来对人类意味着什么。的确,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取得了成功,而且是独家的成功。或许正因为如此,在阿拉莫戈多试验取得成功的20天之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市相继出现了劳伦斯、费米和克斯佳考夫斯基三人曾经目睹的情景。不过,这次是以战争的形式出现的。核时代就这样来临了。”

正是在此之后,苏联于1949年9月23日,对外宣布其打破美国核垄断的消息。

然而,这还不是最具破坏力和杀伤力的武器。比其更厉害的炸弹则是氢弹及以其为弹头的热核武器系统。相对于原子弹,这种起初被称为“超级炸弹”的东西,是美苏进行核军备竞赛中初期的产物。

美国于1952年11月1日成功地试验了这种“炸弹”。其当量相当于其1945年8月投到广岛的第一枚原子弹的800倍。它是2003年9月间去世的爱德华·特勒(享年95岁)等人鼓吹下的产儿。接着,苏联也于1953年8月12日拥有了这种“超级炸弹”。美苏彼追此赶,互不相让。在其试验成功后,时任苏联科学院院士的库尔托恰夫对萨哈罗夫说:“这可多谢你了,苏联的救星!”我想,今天远离那个年代的人们,很难理解此话的深刻意义。其后,莫斯科于1961年在北极圈新地岛上进行的一次氢弹试验,其相当于5000万吨T N T。

美国进行的另一次氢弹试验,是在1954年3月1日。地点是在太平洋的毕基尼岛上。据说上次的试验为液体重氢和三重氢的“温式燃料”,有不少问题。而毕基尼试验,则为“干式”试验。这两次试验的差别,显然只有这一领域的专家才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这第二次的试验弹,其当量为1500万吨T N T。

上面,我们曾引述美国记者威廉·劳伦斯在现场亲眼看到原子弹爆炸的一幕。对于毕基尼氢弹爆炸瞬间出现的情景,在场的美国学者托马斯·鲍威尔也给人们作了一番逼真的描述。他说:“1954年3月爆炸的第一颗氢弹释放出两倍于科学家所预计的能量。现在它仍然是美国迄今爆炸的威力最大的氢弹。它所产生的火球大得不可想象,亮得不可想象;它猛力扩大,吞没了整个地平线;它升到云层以上,使太阳相形见绌。它几乎是和宇宙一般巨大的东西,看见它就像观看一个星球的诞生和灭亡一样。……如果战争爆发,人类将被大火毁灭,世界末日也就来临。”

顺便而言,在美、苏之后,英、法、中亦拥有了各自的氢武器,并由此形成了由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组成的核俱乐部,其中,中国的氢武器于1967年6月17日试验成功,其当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300倍。

对于氢弹,丘吉尔也有一番议论。他说:“在原子弹和氢弹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尽管原子弹非常可怕,但它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控制与驾驭人类思想和行动、和平与战争的余地。但是(随着第一篇全面评论氢弹文章的发表),人类事物的全部基础已被彻底改变了,人类已被置于充满厄运而又无法控制的境地。”(www.daowen.com)

尽管原子弹或氢弹的破坏力、杀伤力无与伦比,但起初,还仅仅是一种战争武器,是为战争目的而发明和制造的。而其成为可毁灭世界的武器,则是美苏疯狂地展开核军备竞赛,彼此的核武库越堆越大的结果。

无疑,最初,当时的大国制造原子弹和氢弹,均是为了用于战争的。否则,日本也不会成为这种武器的第一个受害者。在战后冷战的条件下,美国曾四次产生过动用核武器的念头: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时期;第二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海危机时期;第三次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时期;第四次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争时期。

从苏联方面讲,它不惜一切与美国展开狂热的核军备竞赛,是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之后。

所谓古巴导弹危机,即加勒比海危机。它是由苏联在距美国仅145公里的古巴部署了数十枚导弹而美国于1962年10月采取措施迫使苏联撤去这些导弹而引发的。这场危机差一点将世界置于核战争的深渊。在这场危机中,肯尼迪用军舰封锁了苏联通向古巴的船只,并上船搜寻;同时,准备对古巴进行大规模军事打击。而苏联方面则把动用核武器的决定权下放给了第一线的指挥官。谢尔盖是赫鲁晓夫的儿子,作为后来的知情人,他曾对新闻媒体证实了这一点。现不妨将他的谈话引述于下:

谢尔盖说:“说到加勒比海危机,其实就差20分钟就爆发战争了。当时是没有操纵核武器的密码的,通信手段也很落后。赫鲁晓夫同肯尼迪甚至都没有直通电话,他们只能靠电报来往。莫斯科的电报先发到伦敦,那里等着发的电报要排队。携带核鱼雷的苏联潜艇的指挥官得到过指示:如果有人攻击我们的军舰,就可以动用任何武器。有3个人可以作出动用核武的决定:舰长、政委和第一助理。幸好当时只有两个人‘赞成’,有一个人反对使用核武器。如果三人的意见一致,就会开始核进攻。”(4)

这场危机,美国经过与苏联的幕后谈判,而以赫鲁晓夫作出让步并将导弹撤出古巴而化险为夷。

古巴导弹危机产生了两个效果。一个是年轻气盛的肯尼迪事后被吓出了一身冷汗,并从中悟出了在美苏核战中没有胜利者的道理。一个是赫鲁晓夫冒险将核导弹运向古巴途中遭美方强行检查而受辱,从而使苏联更加发愤加大发展核力量的力度。之后,苏联便不仅完善了由海基、陆基和空基所谓的三位一体的结构,而且在数量上彼此达成大致均衡,即达成确保相互摧毁的核恐怖平衡。因此,这种武器,因美苏均堆积成山,从而成为可毁灭人类自己的武器。但这种武器毕竟是核时代特定条件下科技、政治和军事相互作用的产物。想当初,美国曾几次密谋过对中国和越南进行核打击,而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初也曾试图对中国动用核武器等,虽未成事实,但即使在今天听起来,这岂不都是惊天地的大事!尽管此前的1967年6月17日中国也已拥有了自己的氢弹!苏联人曾是中国白纸黑字的盟友;美国人一度与中国人相处得不错。但在国际交往中,由于各自国家利益的不同乃至对立,从根本上来说,在力量积累上,尤其在核心力量打造上,主要还得靠自己。中国的航天技术及其产业就是一个活样板,作为一种立国自强的指导原则,很值得研究总结。

第三个方面,是中国、西欧、日本相继在国际政治与经济中崛起,从而为两极后的世界政治多极化准备了力量基础。

差不多在此前后,无论东方阵营还是西方阵营,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前后,均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虽为冷战结束后的多极化进程奠定了相应的力量基础,但它首先对美苏在各自营垒中的领导地位提出了潜在的或直接的挑战。

从西方阵营讲,因欧、日的崛起而出现三大经济实力,但为对抗东方,美、欧、日,主要是大西洋联盟,虽有利益之争但并未像中苏那样走到公开分裂的地步。

从东方阵营讲,这种变化就是中苏决裂。东方阵营曾因中国的加盟而得到空前壮大,但也因中苏分裂而受到空前削弱。虽然这一决裂从表面上看来,在当时仅表现为社会主义阵营为社会主义大家庭所取代而已。

今天回过头来看,作为曾经耳濡目染过那段历史的一代中国人,当时导致中苏决裂的原因虽非单一,但其核心原因应是赫鲁晓夫为代表的苏联对华推行了一系列的大国主义政策,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警觉和反对。

当权的政治家应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天职、为己任。而那一代中国人,他们把为维护国家独立和自主奉为天职。那是因为正是他们那一代人把自1840年以来中国丢掉的东西,集数代人的生命和鲜血换了回来。赫鲁晓夫的对华政策及其行径,恰恰触犯了这条在他们看来绝不容触动的底线。与此同时,他们把维护国家政权的人民性也视为己任。这也是他们作为人民政权的“守护神”而为之奋斗又不容触及的另一条底线。可以认为,从中国方面讲,正是为了维护这两条底线,当时的中国政府为什么奋起而与苏联的霸主政策决裂,其原因就可理解了。

进而言之,在中、欧、日的崛起及美中苏三角形成之后,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随之水涨船高。如果从与他国建交作为标准来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末,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曾出现过可载入史册的三次建交高潮,由此显示了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恰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第一次从1949年10月2日苏联承认新中国为突破口算起,当时从苏联开头,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亚非新独立国家先后与我国建交。正是在当时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国合法地位得以恢复,并由此引出我第二次建交高潮的到来。这次与中国建交的主要是欧洲及拉美国家,中美建交正是在这一波。十月革命后,尤其是苏联形成后,美国直到1933年才在外交上承认它。对于新中国,华盛顿则是在其于地球上存在了20多年后才在外交上正式承认它。第三次高潮则出现在两极格局终结之后。其中主要是苏联解体和东欧新出现的一些国家。但这是两极崩溃后的事了。

很显然,在中欧日崛起的背景下,无论苏联还是美国只要有一方在对外政策上发生大问题,均可能导致两极格局的终结。

第四个方面,是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使苏联一时措手不及,从而在美苏竞争中使华盛顿获得战略上的主动。

所谓“星球大战”计划,美国官方称“战略防御倡议”(S DI)。里根总统于1983年3月23日提出了该倡议。美国提出这一倡议,是旨在通过研究和部署多层防御系统,以使来袭的战略导弹失效,从而保卫美国本土免遭核袭击,免受核灾难。美国的“高边彊”战略所包含的东西,其中主要是“星球大战”计划,都在继续实施中。笔者以为,那时对美苏太空竞争的关注,的确为自己后来认识大国的空间博弈作了相应的知识积累。

今天回过头来看,当时美国在开发军事太空中敢捷足先登,凭借的正是其在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对苏联所处的优势地位。而具体体现这种技术优势的则是其于1981年4月12日首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首航成功。当时我们以为,从可行性的角度讲,一旦美国相关空间武器系统得以部署,美苏空间军备竞赛便会发生有利于五角大楼的战略性的变化。笔者称之为苏联的“戈尔巴乔夫主义”,原因之一就是为因应S DI而出台,进而由此导致两极格局终结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