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闻编辑学教程》特性原则

《新闻编辑学教程》特性原则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编辑工作对新闻素材的再创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新闻编辑个人和编辑团体正是这些“个人和集团”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把关也是编辑工作的主要职责之一。

《新闻编辑学教程》特性原则

1.3.2 新闻编辑工作的特性

从与记者工作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分析出新闻编辑工作的特性。

1.3.2.1 新闻编辑工作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总体设计与指挥

新闻传播活动不仅要符合传播者自身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各类或特定的受众的需要。这就存在着一个设计、策划的问题。首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天津《今晚报》原副总编辑陈礼章说,“编辑要成为版面的设计师和报道的导演”[2];《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也有“总编辑的主要任务就是出点子”的名言。对媒介、新闻单元新闻报道进行设计、策划正是新闻编辑工作的业务之一,而媒介编辑方针的制定、新闻单元的设计、报道活动的组织,乃至每一个报道战役的规划,对于具体的采访、编稿、组版、评论等工作来说都是行动指南,是进行具体操作的依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新闻编辑工作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总体设计与指挥。

1.3.2.2 新闻编辑工作是对新闻素材的再认识与再创作

编辑部每天都要从不同的渠道收到大量的稿件,对于稿件的作者来讲,这些稿件基本上是成品,但对于编辑来讲,这些稿件只能是新闻素材,因为编辑工作的成品是每一期的报刊、每一天的节目、每一档的栏目。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必须对来稿进行选择和加工。

新闻编辑对新闻稿件的选择、加工,不只是技术性的操作,而是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活动,通过这一创造使不适合或不完全适合传播的新闻稿件变得适合传播。编辑活动的创造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从无到有”的创造,而是“从有到好”的创造,就是在已有基础上使作品更加完善。新闻编辑对稿件的加工不能随意添加,更不能更改事实,只能在作者提供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是作品中凝结的创造性劳动的继续,因此,新闻编辑工作是一种“再创作”。

新闻编辑工作对新闻素材的再创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新闻素材的重新选择和组合。由于所处的岗位不同,新闻编辑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等,一般都要强于记者,这就决定了新闻编辑对记者的稿件进行加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编辑通过对稿件创造性的修改加工,往往可以充分发挥新闻素材的潜力,使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得到突出处理。

我国报学史上有这样一段佳话:新中国成立前,《文汇报》老报人徐铸成有一次看见一位编辑把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一篇电讯稿扔进了废纸篓,徐铸成就问为什么,这位编辑说,这是一篇有关国民党军政人员公祭大特务头子戴笠的消息,进步的《文汇报》不好用,也不应该用。徐铸成听后把这篇电讯稿捡了起来,重新制作了一个标题——《戴笠音容宛在》,然后把它编排在国民党当局压制工潮和绑架学生等新闻旁边。可以说,这种组合编排意味深长,读者看后可以产生很多联想,能够体味其中的讽刺、责问与愤怒,而国民党官员看了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毕竟报纸只是在做客观、真实的报道。

(2)对新闻表现形式的再创造。新闻编辑修改稿件,涉及方面很多,如订正事实、深化主题、润色文字等。长期以来,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但是最近几年,一些有经验的编辑在加工稿件时,在表现形式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为了深化新闻稿件的主题,他们采用在文前或文后加按语的形式,直接表明观点和态度;为了使稿件增加文采,他们会在适当的地方写上自己亲历的事情,或者增加一点相关资料等,不仅点透了稿件中潜在的东西,增加了吸引力、感染力,而且基本上保留了作者的原稿风格。比方说《楚天都市报》的一位记者的稿件《特大安全事故:两年没有》交付编辑时,忽传郊区黄陂一日发生两起烟花爆炸事故,造成20多人受伤。稿件编发还是不编发:编发,事故已经发生了;不编发,很多的人曾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闻讯后记者速写一篇“记者手记”——《弦,一刻也不能放松》:“鲜血,改写了我们墨写的文字,而并没有消除许多人作出的努力。”编辑用手记带出原稿的形式予以编发(原稿附随其后),在反思中拓宽了思路:“本报一直紧盯隐患,常常关注贫穷山区,也常常借省外例子警醒世人,但郊县事故告诉我们盲点的存在。”

(3)巧妙地运用编排手段,扩大稿件影响力。1995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则新闻,题为《一位母亲强烈呼吁 扫黄打非不可手软》,讲的是苏州一位普通女工此前不久给江苏省副省长、苏州市市委书记杨晓堂写了一封信,举报苏州宝碟公司“制黄”,毒害她儿子的事。新闻刊登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这篇新闻并不是《人民日报》的独家新闻,而是新华社的通稿,很多家报纸都及时采用了,为什么《人民日报》的报道引起了如此强烈的反响呢?原因恐怕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人民日报》的编辑对这篇报道所采用的特殊编排手段:①放在头条位置;②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警惕“电脑犯罪”》;③全文正反线加框;④新闻的主体部分,也就是举报信内容,全部加大字号并改成黑体。(www.daowen.com)

1.3.2.3 新闻编辑工作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集大成与总把关

新闻传播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诸多环节构成,其中,记者工作和编辑工作是最重要的环节。新闻编辑工作的产品是每一期的报刊、每一天的节目、每一档的栏目,是一个综合体,其中也包含着记者工作的成果,因此,我们说新闻编辑工作是对各项采编业务的集大成。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把在传播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控制的一些个人和集团称作“把关人”,准确地解释了这些“个人和集团”在新闻传播中的关键作用。新闻编辑个人和编辑团体正是这些“个人和集团”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把关也是编辑工作的主要职责之一。

把关,是阻塞和开导。阻塞坏的、错误的东西;开导好的、正确的东西。编辑部每天收到大量的稿件,这些稿件无论从政治思想还是从事实的真实性上看,有些适宜刊登,有些则不适宜刊登,这就需要编辑对这些稿件做出取舍。即使是经过选择的稿件,也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也需要编辑在修改过程中保留精华,消灭差错。

新闻编辑既要把政治关,又要把事实关,还要把文字关。无论什么问题和差错,如果说在前面各个环节出现,后面还有编辑帮助纠正的话,那么只要通过了版面编辑这一关就无法挽回了。正因为如此,常常有人把新闻编辑比作足球场上的守门员,在一场足球比赛中,传球失误还可以寻找机会更正,但守门员的失误却无法弥补,所以,新闻编辑工作虽然无法阻止各种差错出现,但必须要做到尽可能把一切差错消灭在编排、播发之前,从而保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否则,后果难以估计。

1.3.2.4 新闻编辑工作是把握舆论导向的重要环节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一则新闻的制作完成,从对新闻事件的采访、写作,到选择、修改、制作标题等,再到签字付印,是一个反复酝酿、构思、加工的过程,是为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付出劳动的过程。这一过程虽然是由作者和编辑共同参与的,但是,编辑所从事的是作者工作的后续工作,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新闻媒体向社会发言是通过这样两种途径进行的:直接发言和间接发言。直接发言是通过各种评论与按语进行的,它是新闻媒体发言的最重要的手段。各种评论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署名评论等。各种评论与按语都是由编辑撰写或组织的,所以,新闻评论水平的高低也反映了编辑理论水平的高低。间接发言的方式相当广泛,包括通过稿件内容和标题所表现出的对各种事物的态度,也包括对各个稿件的配置编排所表现出来的对各种内容的抑扬和褒贬。无论哪一种发言方式,都主要是通过编辑进行的。所以,编辑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向社会发言的功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受众。

新技术与新媒体使普通公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新闻传播的能力,他们能借助手机、博客、播客、BBS(电子公告栏)等发布新闻,表达观点。从整个社会的新闻信息流动来看,越来越多的新闻正在职业“新闻把关人”控制范围之外广泛传播,这已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因此,新闻编辑要想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

首先,新闻编辑需要担负起公共论坛主持人的新角色,组织与各类新闻相关的对话甚至观点交锋。由于新媒介不断出现,新闻信源随之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博客、播客等都是不容轻视的个人媒体,来自普通民众的新闻和言论在新闻传播中也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在这场变革中,专业新闻媒体如果不能把自己改造成公众交流的平台,就将失去受众、失去市场,因此,新闻编辑必须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社会公众的对话者和新闻论坛的主持人,并将公众意见纳入新闻传播内容的范畴内。

其次,新闻编辑需要更多地承担对公众普遍关注的新闻话题进行引导、解释与评析的任务,而不只是简单地决定报道什么或不报道什么。技术发展促使新闻传播方式正在从传统媒介主导的单向式变为专业媒介组织与普通公民共同参与的分享式、互动式,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更加紧密地结合与汇流。这种新格局一方面造成新闻信息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也促成人们对专业媒体组织、整合、诠释信息的更多依赖,而且不同的人对于同一条新闻的关注点不同,对于与这条新闻相关的其他信息及服务的诉求也不同,新闻编辑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受众千差万别的需要,提供千姿百态的内容产品和信息服务,并在这种服务与交流过程中实现对社会舆论的引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