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辽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创建
辽朝是一个政治文明和文化水准都较高的民族政权,其政治制度中有模拟中原政权的结果,但也有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政治制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兹简述其中的几项如下。
(一)“一国两制”:南、北面官制
《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南、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由此看出,辽朝根据民族分布状况以及经济特点的不同,把中央官制分为两种形式,对契丹、奚等民族实行契丹官制,而对于汉人分布较多的区域则模拟中原政权的官制,由于前者的办事机构在皇帝御帐的北面,后者的办事机构在皇帝御帐的南面,南北面官因此而得名。
北面官制系统中设置官职有:北枢密院、南北二宰相府、北宣徽院、夷离毕院、大林牙院等。北枢密院是北面官中最高的权力机构,“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9];南北二宰相府掌佐理军国之大政,是总理契丹等畜牧部族的军事以及民政的权力机构;北宣徽院长官北院宣徽使、同知北院宣徽史事等,主要掌管朝廷礼仪,如皇帝朝会、出行、接见使臣等;夷离毕院的长官称夷离毕,主要掌管司法刑狱,此外还对契丹皇族的祭祀、丧葬等事务进行管理;大林牙院掌文翰主管文告之类的事情,相当于秘书处。在北面官中还有大于越府一职,位置在百僚之上,只有大功德者才有权享有此职,没有具体职掌,实际上为一闲职。此外,附属于辽的诸国、大部、诸部所设王府、大王府和节度使,都是辽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大王及节度使由各部酋长和契丹人共同执政,在本部国中既管军事,又管民政,为北面属官,有一定的自治权,而部族官各自分置官吏。无论是属国官或是部族官,均由辽朝统一任命。[10]
辽朝的南面官实际是模仿中原官制的结果,其最高权力机构为南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吏、户、兵、刑、厅等是其下属机构,相当于唐朝之六部。此外还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机构,职权范围与汉地一致。辽朝州县等地方行政机构也属于南面官系统。一般来讲,北面官多为契丹人担任,而南面官则多用汉人,不过也有汉人担任北面官职,契丹人担任南面官职的情况。
(二)“流动的朝廷”:四时捺钵制度
四时捺钵制度是辽朝一项颇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政治制度。捺钵的汉语意思为行宫,但有研究表明,捺钵的意思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其最初含义为“打猎”“围猎”,后随着契丹族发展壮大,捺钵的含义不断扩大,直到指制度化了的狩猎活动和辽君主围猎时的行营以及狩猎季节里举行的与狩猎无关的一切活动。[11]四时捺钵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辽朝皇帝与其臣僚们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巡行于四个捺钵之中,进而处理日常事务,四个捺钵实际上就是辽朝流动的政治中心。四时捺钵活动的内容在《辽史·营卫志》中有较为详细的描述,颇有趣味,兹引述如下。
春捺钵《辽史·营卫志》载:“曰鸭子河泺。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日方至。天鹅未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冰泮,乃纵鹰鹘捕鹅雁。晨出暮归,从事弋猎。鸭子河泺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在长春州东北三十五里,四面皆沙埚,多榆柳杏林。皇帝每至,侍御皆服墨绿色衣,各备连锤一柄、鹰食一器、刺鹅锥一枚,于泺周围相去各五七步排立,皇帝冠巾,衣时服,系玉束带,于上风望之。有鹅之处举旗,探骑弛报,远泊鸣鼓。鹅惊腾起,左右围骑皆举帜麾之。五坊擎进海东青鹘,拜授皇帝放之。鹘擒鹅坠,势力不加,排立近者,举锥刺鹅,取脑以饲鹘。救鹘人例赏银绢。皇帝得头鹅,荐庙,群臣各献酒果,举乐。更相酬酢,致贺语,皆插鹅毛于首以为乐。赐从人酒,遍散其毛。弋猎网钩,春尽乃还。”[12]可见辽朝皇帝进行春捺钵活动时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其主要内容就是凿冰取鱼,射猎鹅雁,具有浓烈狩猎民族之遗风。鸭子河(今混同江)是春捺钵的主要地点。此外还在挞子河(今长春河)、鱼儿泺(今长春附近)、鸳鸯泺(今河北张北县境内)等三处举行。(www.daowen.com)
夏捺钵《辽史·营卫志》载:“无常所,多在吐儿山。道宗每岁先幸黑山,拜圣宗、兴宗陵,赏金莲,乃幸子河避暑。吐儿山在黑山东北三百里,近馒头山。黑山在庆州北十三里,上有池,池中有金莲。子河在吐儿山东北三百里。怀州西山有清凉殿,亦为行幸避暑之所。四月中旬起牙帐,卜吉地为纳凉所,五月末旬六月上旬至。居五旬。与北、南臣僚议国事,暇日游猎。七月中旬乃去。”夏捺钵一则是为了避暑,二则是为了处理公务,因此皇帝游玩的时间比较少。
秋捺钵《辽史·营卫志》载:“曰伏虎林。七月中旬自纳凉处起牙帐,入山射鹿及虎。林在永州西北五十里。尝有虎据林,伤害居民畜牧。景宗领数骑猎焉,虎伏草际,战栗不敢仰视,上舍之,因号伏虎林。每岁车驾至,皇族而下分布泺水侧。伺夜将半,鹿饮盐水,令猎人吹角效鹿鸣,既集而射之。谓之‘舐硷鹿’,又名‘呼鹿’。”秋捺钵活动主要是在庆州一带(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射猎鹿、虎等大型动物。
辽朝捺钵图
冬捺钵《辽史·营卫志》载:“曰广平淀。在永州东南三十里,本名白马淀。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余里。地甚坦夷,四望皆沙碛,木多榆柳。其地饶沙,冬月稍暖,牙帐多于此坐冬,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时出校猎讲武,兼受南宋(南面之宋,指北宋)及诸国礼贡。皇帝牙帐以枪为硬寨,用毛绳连系。每枪下黑毡伞一,以庇卫士风雪。枪外小毡帐一层,每帐五人,各执兵仗为禁围。南有省方殿,殿北约二里曰寿宁殿,皆木柱竹榱,以毡为盖,彩绘韬柱,锦为壁衣,加绯绣额。”冬捺钵的居地相对固定。广平淀大致位于今科尔沁沙地的西北部,辽朝皇帝在此避寒,并与大臣议政、迎接使臣以及射猎等。
这样,辽朝皇帝不在首都主持国事,一年四季在不同的地方居住。“每岁四时,周而复始。”辽朝皇帝每次出行都有大批蕃汉臣僚陪同,宰相以下的官员则留守中京,主持公务。除了重大的活动,一般的旨令、诰敕即由捺钵所在地发出。每年的五月和十月,在夏捺钵和冬捺钵地大会南、北面臣僚,共议国事。因此,捺钵制度不仅仅是单纯的狩猎活动,事实上也是一项极具民族特色的政治制度,而且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如金、元、清等政权就有类似于辽朝的捺钵制度,清朝的避暑山庄实际上就是辽朝捺钵制度的遗风余韵。
斡鲁朵和投下军州也是辽朝颇具特色的制度。斡鲁朵为“行宫”“宫卫”的意思,实际上是与辽朝捺钵制度有关联的一项制度,即辽朝皇帝在出行时居住的毡帐、办事的衙署以及负责保卫皇帝安全、承应皇帝日常役使的宫分人组成。斡鲁朵有自己的军队、机构和从事生产、服务的宫分人。[13]斡鲁朵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是由契丹皇室继承,基本上是契丹皇族的专有权利。辽朝一代共有斡鲁朵十三个:从辽太祖到天祚帝九位皇帝各一个,辽太祖和辽景宗皇后各一个,辽朝权臣韩德让一个,皇太弟耶律隆庆一个。其次,斡鲁朵拥有自己的土地、州县和役人。如根据《辽史·营卫志》记载辽太祖的斡鲁朵有正户八千、蕃汉转户七千、出骑军六千,下设五州一县;辽太宗的斡鲁朵有正户三千、蕃汉转户七千、出骑军五千,领四州二县。斡鲁朵既是辽朝皇族的私有财产,又是辽朝社会的一个生产单位。再次,斡鲁朵军政合一,既是一个社会生产单位,同时也是一个军事组织。史载:“辽国之法,天子践位置宫卫,分州县,析部族,设官府,籍户口,备兵马。崩则扈从后妃宫帐,以奉陵寝。有调发,则丁壮从戎事,老弱居守。”[14]斡鲁朵拥有一定的土地和州县,既维持了斡鲁朵的正常运转,又保证了辽朝皇室的安全。
投下军州是指辽朝统治者将俘虏来的汉人、奚族人以及渤海人分配给契丹贵族,让其建立自己的州城军县。实际上投下军州与斡鲁朵具有相似的性质,只不过斡鲁朵属于辽朝皇族专有,而投下军州则属于辽朝的普通贵族大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